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七年级语文古诗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们喜欢。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古诗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
阔而又生动。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
郁悲凉。

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中考指南答:1种看法,认为表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含喜悦之情。

2种看法,认为作者暗含抑郁
悲凉之情,因为杜甫一生怀才不遇,结合“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可知此时作者的坎坷落拓,在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作者深沉和抑郁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4.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
分析。

答:颔联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水势浩翰描绘得雄奇壮观。

尾联
突出诗人虽孤寂多病,但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两联上下衬托,相得益彰。

5、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示例: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像。

写出了洞庭
湖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6、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
是国家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

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
的动荡不安促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三、蝉唐朝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饮清露”象征着什么?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
品行高洁者,不需借助外
力,自能声名远播。

3、“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四、孤雁唐朝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
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诗,其诗眼是孤。

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

这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3.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4、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
现这种感情?
作者写孤雁自比,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五、鹧鸪唐朝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
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
日向西。

1、这首诗首联咏其形,以华贵的山鸡类比,写出鹧鸪的“喜暖”
的习性、斑斓的羽色。

颔联咏其声,以青草湖边迷蒙的雨色、黄
陵庙里飘零的落花等景物加以衬托,使鹧鸪的啼声倍觉悲凉。


联写游子佳人闻其声而触动情怀。

尾联写鹧鸪在苦竹丛中寻觅暖巢,衬托出诗人羁旅相思之愁。

2、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倍感其声之
哀怨凄恻。

六、《沁园春雪》
上阕
①上阕描写的是北国雪景,用哪些语句描写北国雪景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
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这些描写语句中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
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
界里。

“望”字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创造了一
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③上阕在景物描写,是以动静、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来的,你
能找出来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
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实写的是望到的“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
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写出地域的辽阔。

而虚写的是“须晴日”后红装素裹的壮丽景色。

“须”字表明雪
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
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
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
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④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除了以上表
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你找一找。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达到绝妙的意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的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结: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
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

下阕
①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
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显然,“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数英雄竞折腰。

”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
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
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
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立下
了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也有不足,“惜”字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的欠缺。

当然,
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这里表现了后来者居
上的伟大气概。

③那么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
真正的英雄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
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
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自身。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
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⑤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
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
了主题。

5、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七、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答: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的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阖,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4、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D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
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
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5、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
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
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卜算子?咏梅宋朝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作者孤傲清高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答: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
受摧残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写出了梅花的哪些共同特征?
答:1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赞颂
了梅花崇高的品格。

3作者以梅花自比。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5、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
正是陆游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作者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报国
无门的他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八、《木兰诗》只背名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
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
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
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⒈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⒉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⒊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5.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九、《观刈麦》唐朝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⒈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⒉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十、《破阵子》宋朝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⒈写主帅军中生活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⒉侧面表现抗金将士英雄气概的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

⒊表达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抒发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5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6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8、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追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渴望杀敌
报国的雄心壮志,并表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9、体味“梦回”“可怜”的表达作用。

“梦回”在内容结构上将现实与梦境勾连在一起;“可怜”结构上
将词作内容由梦境再拉回现实;情感上从前句情感表达的高潮跌入
感情的低谷,表现出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使风格由雄壮变得
悲壮。

十一、《使至塞上》唐朝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⒈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⒉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
自然之中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⒊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
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全诗紧扣题目,叙述描绘了哪三层意思?
示例: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7、试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
感情。

示例:诗人以征蓬与归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的情感,抒发了自己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情。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示例:大漠无垠,一缕狼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远处的黄
河如绵长的锦带,映衬着西沉的夕阳。

9、古诗讲求炼字,请你说说“直”“圆”的妙处。

示例:“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
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状落日之低,给人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受。

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

10、诗中用典的诗句是那句,这用典的好处。

示例:“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途中得知军情,语透英豪,显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十二、《黄鹤楼》唐朝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
使人愁。

⒈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
上使人愁。

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6.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
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8.“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9.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十三、《归田园居》晋陶渊明重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⒈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⒉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⒊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⒋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⒌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⒍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0.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

1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
处。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七年级语文课外古诗出塞《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
“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
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
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