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真题试卷(精选)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真题试卷(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拉什利(K.S.Lashley)的脑功能“整体说”,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是( )。
(A)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无关
(B)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有关
(C)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无关
(D)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有关
2.下列四种情形中,智商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
(A)在一起生活的父母与子女
(B)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C)在一起生活的异卵双生子
(D)在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
3.对于14~22个月大的儿童来说,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
这种对于玩具的选择体现了儿童的( )。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认同
(C)性别角色标准
(D)性别角色偏爱
4.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
(A)情绪的产生是否与生理活动有关
(B)情绪是否具有动机功能
(C)情绪和认知是否互相独立
(D)基本面部表情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5.对于意识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B)意识对信息的感知具有调节作用
(C)人类不能觉察时间的延续性
(D)人类能觉察空间的广延性
6.感受性提高的感觉适应现象是( )。
(A)触觉适应
(B)嗅觉适应
(C)暗适应
(D)明适应
7.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是( )。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8.评估一个理论好坏的标准是( )。
(A)简洁性
(B)准确性
(C)可验证性
(D)以上都正确
9.霍桑效应是由于( )产生的假象。
(A)实验者效应
(B)要求特征
(C)实验自动化
(D)回归效应
10.关于信号检测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击中率和虚报率相加等于1
(B)辨别力和反应偏向共同决定阈限
(C)奖惩规则可以同时影响辨别力和反应偏向
(D)有无法和平均误差法是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被试问设计比被试内设计更有效率
(B)提高内部效度时会损害外部效度
(C)平衡可以消除顺序效应
(D)如果有6种实验条件,可以用随机区组设计来减少个体差异
12.下列哪种情况所采用的最佳实验设计(被试问、被试内)与其他三种情况不同?( ) (A)在一个关于助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是群体大小是否会影响一个人对组中他人的帮助行为
(B)研究女孩头发的颜色是否会影响她受邀请外出约会的概率
(C)对训练动物的三种不同技术的比较研究
(D)考察气味对温度痛觉耐受性的研究
13.关于下图(回忆版,缺少图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编码方式和提取方式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B)对韵律进行编码,又对韵律进行再认时,表现最好
(C)对语义的加工优于对韵律的加工
(D)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14.关于文化对自我神经机制的影响的研究,下列不属于自变量的是( )。
(A)被试的定向任务(自我参照、母亲参照、他人参照、字形加工)
(B)文化(来自不同文化的被试:中国人、西方人)
(C)再认测验的两个指标(R、K)
(D)实验阶段(学习阶段、测验阶段)
15.被试的年龄和学历这两个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属于( )。
(A)等距数据和命名数据
(B)等比数据和等距数据
(C)等比数据和顺序数据
(D)等比数据和命名数据
16.下列检验方法中属于非参数检验法的是( )。
(A)中数检验法
(B)Z检验
(C)t检验
(D)F检验
17.某测验包含32道四择一选择题,若被试随机作答,其成绩分布的方差为( )。
(A)10
(B)8
(C)4
(D)6
18.两列等距非正态的测量数据资料,若两列变量线性相关,应使用( )计算其相关系数。
(A)积差相关
(B)点二列相关
(C)二列相关
(D)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19.对R行、C列的列联表数据进行独立检验时,χ2分布的自由度为( )。
(A)R-1
(B)C-1
(C)R×C
(D)(R-1)×(C-1)
二、简答题
20.列出并简述至少三种研究语言产生的方法。
21.请介绍注意的主要功能,并简述有关该功能的主要理论。
22.什么是速度准确率权衡?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如何分离?
23.现需设计一个实验来考察多动症患者的执行控制力是否受损,请说明实验设计和方法并指出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控制变量。
24.简述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5.总体均值估计的置信区间的宽度与哪些因素相关,并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26.请介绍什么是学习,论述主要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并总结不同的学习理论之间有什么异同。
27.请阅读下面的摘要,概括摘要中描述研究方法的部分,并说明该研究是否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摘要:以往的研究大多认同内隐记忆不会受到干扰的影响,但这些研究的结论主要集中于编程时的干扰不会影响随后的内隐记忆的提取成绩,而对于提取时的干扰是否也不会影响内隐记忆成绩仍存在争议。
该文在实验1采用学习一测验范式,通过在提取阶段同时设置干扰任务进一步考察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结果表明,提取干扰下并未发现明显的启动效应,即提取干扰破坏了内隐记忆。
为进一步探讨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是否源于记忆与干扰刺激同时呈现所引起的知觉表征竞争,实验2改变了记忆与干扰刺激的呈现顺序,结果表明,不论干扰刺激在记忆项目之前或之后呈现,启动效应均受到了影响。
相比之下,提取干扰对再认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实验3)。
上述结果表明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源于一般认知资源的竞争。
在提取过程中任何能够产生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设置都可能会削减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
28.某研究者随机考察了养狗的5名老人与不养宠物的7名老人每年去医院看病的次数,调查数据如下表:
假设养狗组与不养宠物组的老人在健康和年龄方面类似,且他们去医院看病的次数服从正态分布,能否认为养狗的老人比起那些不养宠物的老人更少去医院看病?(α=0.05;F0.025(4,6)=6.23;F0.025(6,4)=9.20;t0.05(10)=1.812;t0.025(10)=2.228)
答案
1-5.CBDCC 6-10.CDDBB 11-15.BCADC 16-19.ADDD
20.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发音器官或手的活动,用语言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的心理过程,包括言语产生、书写产生和手势语三种形式。
言语产生的研究方法包括:
(1)语误分析。
语误分析是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言语进行记录,分析其中发生的言语失误,来了解言语产生过程的规律。
语误分析是心理语言学中最古老的一种研究手段。
语误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语言学的规律。
第一,发生语误的位置是对应的,即首音对应首音。
第二,发生语误的类别是一致的,即辅音只会和辅音发生互换,而不会与元音互换。
第三,发生语误的重音位置是相同的。
第四,即使语误中出现新造的词,这些词可称为假词,也是遵循语言学规律的。
(2)基于反应时间的实验室实验。
言语产生研究中的反应时间是指从说话指令发出开始,到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语音启动时间。
通常,人们会给被试呈现图片或者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图片的名字或者读出单词。
此外,人们还经常同时呈现图片和单词,并使图片和单词在语义或者语音方面产生相互干扰,从而实时探测言语产生的过程。
这种过程称为图一词干扰实验范式。
这种实验范式对于研究言语产生的阶段和时间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观察,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通过对儿童言语产生过程进行追踪、观察,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分为:前言语阶段(0~12个月),特点是咿呀学语,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特点是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场合限制性较强,开始“懂得”词义,是与成人交际的开始。
2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作为整个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有三大功能:
①选择功能。
注意是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②保持功能。
当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以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以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人们容易对它做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③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使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2)注意理论。
①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a.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的注意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进而消失。
该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个实验是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材料,但检查时却需要被试报告呈现在另一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
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因此布罗德本特提出,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有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b.衰减理论。
在双耳分听的实验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在此基础上特瑞斯曼提出,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没有通过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了。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于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特瑞斯曼认为过滤器是起到“衰减”信息的作用,而布罗德本特认为过滤器是完全“过滤”的作用。
但是,二者也有共同点: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界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加以调节;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只有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
c.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和诺尔曼认为,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受到充分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的,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后期选择理论又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d.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认为,注意的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②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a.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对一个熟练司机来说,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可以毫无困难地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
但是当交通非常拥挤时,他必须小心翼翼地开车,这时他和别人的谈话可能不得不停下来。
因而该理论提出: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了;在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b.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谢夫林等人提出的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两类,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地进行;后者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例如,我们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
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22.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是反映被试信息加工的最基本的指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试有时会牺牲准确率以提高反应速度,有时也会牺牲反应速度以提高准确率,也就是说,
被试会主观地调整反应速度与准确率之间的平衡来完成实验任务,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在实验中,当被试权衡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反应时也会相应变化。
采用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范式(SAT范式)分离反应时间和准确率,这种范式操控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并将其作为自变量,测定不同时间下的准确率。
这样就可以得到以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准确率的权衡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刺激出现后关于速度和准确率的各种不同的结果。
梅耶等人在该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速度一准确率分解技术,包括滴定的反应时程序和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
滴定程序需要测得两部分的数据:第一,在预备信号出现后呈现测试刺激,此时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反应;第二,在测试刺激出现后呈现反应信号,要求被试在该信号出现时就立即反应。
刺激和反应信号二者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不同,当时间间隔很短时,被试来不及充分加工该刺激,就需要猜测,而当时间间隔很长时,对刺激的加工就会更好。
这样,就可得到随时间间隔增加的被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的分布曲线。
再通过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对滴定程序获得的两部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便可分离加工速度和准确率。
23.(1)实验目的:考察多动症患者的执行控制力是否受损。
(2)实验假设:多动症患者的执行控制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
(3)实验方法:
①实验被试。
60名10岁儿童,其中30名正常儿童,30名多动症儿童。
②实验变量。
自变量:人群(两个水平:正常儿童、多动症儿童);任务(两个水平:颜色与语义一致、颜色与语义不一致)。
因变量:反应时。
控制变量:被试年龄、患病严重程度等。
③实验材料:计算机。
④实验类型:混合设计。
⑤实验步骤:编制stroop程序,程序中颜色与语义一致和颜色与语义不一致的两个水平完全随机化地呈现,然后两组被试分别进行实验,记录并整理所有被试的反应时。
(4)统计方法及预期的结果。
在SPSS 22.0中进行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人群的主效应、自变量任务类型的主效应、人群与任务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颜色与语义一致的情况下,正常儿童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多动症儿童。
24.总体的特性称为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样本特征值叫作统计量,又称特征值,是描述一个样本情况的统计指标。
(1)联系:
一个参数是从整个总体中计算得到的量数,通常是通过样本特征值来预测得到的。
从数值上讲,当总体大小已知并与实验观察的总次数相同时,它们是同一统计指标。
当总体未知时,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不同,但统计量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能够做出预测和估计。
(2)区别:
①统计量是从一个样本中计算得到的量数,它是一个变量,通常会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而参数作为总体的特性,它是一个常数。
②统计量通常用英文字母表示,而参数则是用希腊字母表示,如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时用X表示,作为总体参数时则用μ表示。
25.当在研究中获得一组样本数据后,如何通过这组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估计,也就是如何从局部结果推论总体的情况,被称为总体参数估计,总体参数包括总体均值和总体方差。
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即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这个区间就叫作置信区间,也称置信间距。
影响置信区间的因素。
①样本容量:n越大,标准误越小,置信区间越窄。
②置信水平: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越宽。
③样本方差:对于相同置信度,样本数据变异性越大,所得置信区间越宽。
26.(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理论主要有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两种。
①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一反应”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桑代克与斯金纳。
a.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一是无条件反射,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二是条件反射,研究助手的脚步声与狗的唾液分泌增加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种无关刺激,或称为中性刺激,当脚步声与食物同时、多次重复出现后,狗听到脚步声,唾液分泌就开始增加,这时中性刺激由于与无条件刺激结合而变成了条件刺激。
b.操作性条件作用。
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桑代克提出了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反应之间建立的某种联结。
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
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通过研究,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种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斯金纳称之为应答性反应,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即强化。
②学习的认知理论。
a.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苛勒通过研究猩猩解决问题的行为,提出了顿悟学习。
在顿悟学习中,个体学到的东西不是刺激和反应间的一个特定的联系,而是手段和目的间的一种认知关系。
当动物学会用一种手段达到目的后,它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例如,猩猩一旦学会站在箱子上取得香蕉后,它们也可以把竹竿接起来取得香蕉。
b.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二是经过某些中介变量;三是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
他还指出,要分析一个完整的
行为,就必须考虑个体的认知,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
只有研究中介变量,才能了解个体行为发生的机制。
c.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
意义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改造;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27.(1)实验方法。
实验1:即时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词汇判断任务中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干扰条件(无干扰、同时干扰)×词类型(旧、新)×加工水平(深、浅)
实验2: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①前干扰条件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干扰条件(无干扰、同时干扰)×词类型(旧、新)×加工水平(深、浅)
②后干扰条件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干扰条件(无干扰、同时干扰)×词类型(旧、新)×加工水平(深、浅)
实验3:提取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
再认任务判断中各种条件下的新旧词反应时和正确率,干扰条件(无干扰、同时干扰)×词类型(旧、新)×加工水平(深、浅)
(2)对于实验结果——“内隐记忆的提取干扰效应源于一般认知资源的竞争。
在提取过程中任何能够产生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设置都可能会削减内隐测验中的启动效应”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可通过设置其他可调节认知资源竞争的变量,如双任务指导语、任务难度等加以证明。
28.养狗的老人是否比不养宠物的老人更少去医院看病,需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过程如下:
(1)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齐性,采用F检验。
F=S大2/S小2=8.12/3.44=2.36<9.2。
,所以两总体方差的差异不显著,可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已知n1=5,=6.4,S12=3.44,=11.14,n2=7,S22=8.12。
①设H0:μ1=μ2H1:μ1≠μ2
②两总体方差未知,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两样本方差的差异不显著,可以接受总体方差一致的前提假设,即σ12=σ22,因此:
③t==3>2.228,所以两组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差异显著,即养狗的老人比不养宠物的老人更少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