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
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曹操的狡猾多智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已露出端倪,这算是初显奸雄本色吧!
写曹操攻下徐州,吕布及其手下陈宫、张辽等都被擒这一细节时,曹操对张辽有一段对话,曹操说:“此人好生面熟”。
张辽说:“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曹操笑笑说:“你原来也记得!”张辽说:“只是可惜”。
曹操说“可惜什么?”张辽说:“可惜当日火不够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曹大怒道:“败将竟敢辱我”,拔出剑来,要杀张辽。
曹操背后刘备急忙攀住曹操臂膊,关羽跪在曹操面前。
刘备说:“丞相且莫动手,此等赤胆忠心之人,正当留用”。
关羽说:“我素知张辽乃忠义之士,愿以性命担保。
”曹操掷剑笑道:“我亦知张辽忠义,故戏之耳。
”乃亲解其缚,脱衣披其身,请上坐。
面对张辽骂他“国贼”,曹操怒火中烧,欲杀之而后快,但当刘备说张辽为忠义之士时,他又不愿落下个“残害忠良”的罪名,态度马上来了个大逆转,且不露痕迹,可说将曹操刻画得奸诈至极,虚伪至极。
最能表现曹操奸诈的还是“战官渡袁绍败绩,劫乌巢曹操烧粮”这一回里,曹操军粮告竭时,降将故友许攸来见曹操有一段对话。
曹操说:“公肯来,大事可成矣。
望即教我破绍之计”。
许攸说:“敢问军粮尚有几何?”操说:“可支持一年。
”许攸说:“未必。
”操说:“尚有半年!”许攸拂袖而起说:“我以诚相投,而公如此见欺,乃非我所望!”曹操挽留他说:“老友勿怪,容我如实相告,军中粮草,仅可支持三月也。
”许攸笑道:“人称公为奸雄,果然若是!”曹操亦笑:“岂不闻‘兵不厌诈’乎?”就附耳低言:“军中只有此月之粮也。
”许攸大声说:“休要瞒我,粮已尽矣!”曹愕然说:“何以知之!”许攸将曹操给荀彧之书出示,说:“此书何人所写耶?”曹惊问道:“此信从何处来?”许攸就把抓获使者之事相告。
诚然,军中粮草如何,是头等军事机密,自然不便如实相告,但曹操的一再诈瞒,且那么坚决和自然,那么从容又坦然,确实奸滑得无以复加,惊叹之余不得不佩服!
曹操的奸诈还表现在善于做表面文章,玩弄权术,而且做得十分“高明”。
当他率军讨伐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下令有践踏农田禾苗者,杀无赦。
谁知命令刚传下来,他自己的战马就因受惊,践踏了农田。
按军法从事,他得杀自己的头;不处罚,他说的话就不算数了。
曹操的应变能力实在非同寻常,马上拉出宝剑要自刎,手下人当然不会让他死啦!最后是割发代首。
于是三军肃整,威重令行。
此时此刻的虚伪奸诈,似乎是很必要的,这种表演在曹操也是家常便饭。
同一回中,军粮不足,本来是他指令管粮官王垕以小斛发粮,可为了平息众怒,不由分说杀了王垕,将罪责一古脑都推到他的身上,自己落得装好人。
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其他人都成为牺牲品,这便是虚伪与凶残兼而有之了。
(二)猜疑多变、心狠手毒、自私残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一生的行为哲学。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天下人的性命便如同草芥。
这一哲学在杀吕伯奢全家一事中达到了极至。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急欲脱身途遇陈宫一起逃亡,到其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家满怀热情,深情款待,关心备至。
可曹操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虑,过后见伯奢“匆匆而去”更加疑心,后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
”于是,马上变了脸,认为吕伯奢“非吾至亲”,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不可原谅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非斩草除根不可。
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仍拒不认错,竟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其实正是这位乱世奸雄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生性多疑的他是何等的残忍。
为报父仇,他曾经下令血洗徐州,“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曹操杀人随意性很强,凭一时的好恶,滥杀无辜。
只要违逆了他的意愿,“上级”也好,下属也罢,都难逃一死。
孔融、杨修、崔琰、边让,此四人都因为言论触及曹操敏感的神经,而被曹操满门抄斩、全族被夷;名医华佗妙手回春,曹操多少次头风病发作,华佗手到病除,可谓有大恩于曹操,
后只因为不愿赴召前往,见疑于操,竟也死于曹操的毒手;直言强谏的刘馥、荀彧,先后被杀。
尽管他们几个(尤其是荀彧)曾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还是没有逃脱一死。
曹操的这些举动不犹让人感到有些冷血!被他揽络到身边的人才,必须尽心尽力地为他服务,他一旦看出有人违逆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业,他就务必去之而后快。
真正应了那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二、“治世之能臣”
如果《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仅仅是这样,那曹操确实是十恶不赦的暴君。
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曹操的思想性格简单化。
作者在小说中反复从曹操的“雄才大略”中来体现他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等性格特征,因而使曹操的性格更加复杂多样,因此曹操的形象也更丰满,更真实。
(一)雄才伟略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
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
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操闻大喜。
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
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
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气度。
《三国演义》中描写灭黄巾以后,董卓专权,诛杀后妃,鸩杀少帝,篡逆之心昭然若揭,朝廷百官慑于淫威,无计可施,皆哭无休,惟有曹操笑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当场表示:“操虽不才,愿即董卓头悬于都门,以谢天下”。
当下自告奋勇去行刺董卓,行刺失败,又凭借机警善变得以脱身。
这份见识、这份胆略远远高出满朝文武大臣。
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归陈留,讨贼之意弥坚,即举义旗,作檄文,招募兵勇,誓讨董卓,一时成为各路诸侯的领头羊。
在诸侯联军讨董卓中,董卓战败虎牢关,逃窜西都。
曹操建议盟主袁绍“乘胜追袭”,“一战可天下定矣!”可惜曹操人微言轻,袁绍庸才无谋,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各路诸侯各怀私心,互相观望,按兵不动。
只有曹操愤而率本部兵马追袭,终因势孤力单,大败于荥阳。
这里作品描写曹操酒后吐真言,显示了曹操作为卓越军事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
“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
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镮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
操窃耻之!”一番悲愤之词说得袁绍等十七路诸侯“无言以对”。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那一回,最能表现曹操的英雄气概,曹操通过品评天下英雄,抒发豪情:“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并称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可以说个个入骨三分。
最后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说的是那样豪迈、自信。
诚可谓胸怀韬略、雄视天下,“气吞山河如虎”,壮志凌云。
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还有赤壁之战前夕,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谓诸将:“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接下来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战争成了他“纵横天下”的舞台,记载其文治武功的诗歌,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慷慨豪迈,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
客观的说,曹操正是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建立起他的卓著功勋的,他东征西讨,统一北方,雄视江南。
难怪千载之下的苏东坡会心向往之,发出“一世之雄”的赞叹。
(二)求贤若渴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
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
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
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对待人才的态度,曹操有时也可以和刘备媲美。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兄弟分离。
关公被曹兵困与一座土山之上,走投无路。
而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
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
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结果关公答应了,不过附加了三个条件。
这也许是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吧,哪有败兵之将还有条件投降的。
而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曹操本可以一刀砍了关公,以绝后患,但他他舍不得。
他深知关公是个罕见奇才,杀了未免可惜。
于是他答应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
回到许昌,曹操为了收买关公的心,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邀请关公,金钱美女更不在话下,而关公却分毫不动,最后曹操连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都慷慨相赠。
而关公虽在归降曹操期间斩杀了袁绍麾下的两名大将颜良与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
但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毫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
曹操纵有千万个舍不得也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
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那关羽怎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在离开中,又上演了一出“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五关斩六将”的“好戏”。
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
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
又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
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
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
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
用。
由于爱才,曹操常常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是他认定的人才,他会千方百计去争取,但如果得不到,他也不会勉强。
他宁愿多一个对手,也不愿做那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事情。
三、两者的统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
他的言语、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事实,浸透了作家的审美感情。
但作品对曹操人格的褒与贬,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统一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使然。
有时甚至是将他的优点和缺点一起表现的,正所谓的泥沙俱下。
如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为作者“拥刘贬曹”的倾向性所制约,曹操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
虽然曹操性格中“本真”的.那一部分显得脆弱,雄才伟略的那一部分更是作了淡化处理。
总之,曹操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具有多侧面的复杂性格、多层面的组合、独特的个性化力量。
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计谋权变;刻薄暴虐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又愚蠢可笑;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层小气。
作品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可以说取得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一致。
《曹操》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曹操,字孟德,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
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是的论。
他二十来岁时为北部尉,执法极严,不避豪贵,威名颇震。
黄巾起义时,他率兵五千前往镇压,旗开得胜,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自己独立的形象。
当宦官擅权,何进欲尽诛以及灵帝驾崩、朝政有变时,曹操都能
迅速地提出正确的处置方法,听之者胜,逆之者亡。
可见曹操自少时就严明,善谋,考虑问题周密、敏捷。
这是他成为能臣的基本素质。
作为英雄,他又勇敢、机智,不但善于指挥千军万马,攻必取,战必胜,而且在关键时刻,不惜身命。
董卓弄权,众臣“新亭对泣”,曹操却抚掌大笑,愿借王允七宝刀断董卓之头,以谢天下,可见其勇。
行刺被董卓发觉,却诈言献刀,可见其智。
曹操是豪杰之士,不肯为人所欺,杀卓不成,立即逃走,招募义兵。
又与袁绍会盟,假天子密诏,号令天下。
聚十八路诸侯,皆操接应,复推袁绍为盟主,立志“力扶社稷,拯救黎民”。
曹操并不想为王,但处之中,发现袁绍虚骄、迟滞又怀异心,不足以成大业,不得已自引本部兵马追杀董卓,兵败后离开袁绍,自往扬州东郡,招军练兵,广纳贤士,等待天时。
果然,当黄巾余部在山东青州又起时,曹操奉旨克敌,同时乘机扩大队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
复以兖州为中心,继续招纳贤士。
为了平定天下,曹操特注意招收具有真才实学之士,从帝王之后到市井无赖乃至杀人犯,只要或有勇,或有谋,皆笼络于门下。
不久便威震山东。
继而打败吕布,稳固了根据地,为他进朝辅政,平定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之所以成为能臣,就在能于恰时利用机遇。
当朝廷内部乱得无可收拾之际,曹操抓住了此一时机,你看,他初见皇帝公卿时,十分周到、殷勤,以至帝曰:“曹将军真社稷臣也。
”接着,曹操以亲率大军杀退“贼兵”之功进朝,马上笼络朝中有识之士,驱退敌手,迅速控制朝政,封奖部下,安插亲信,并移都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进一步为创立魏国基业而浴血奋战。
曹操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矛盾,各个击破,取得了胜利。
他假天子之诏令刘备与吕布相斗,再假天子之诏令袁术和刘备相斗,搅得四方大乱,他坐收渔利。
袁术在淮南称帝,天下共怒之,曹操联结孙策、刘备、吕布等,迅速地击败了袁术。
然后又马上回师抗刘表征张绣。
初收刘、张,又立即回师许都准备抗袁绍,同时暗结刘备,一举歼灭了吕布,遂平定一方。
之后,亲率主力,一举而败刘备。
官渡之战中;曹操之所以敢以七万之众而攻袁绍七十万之师;乃因他对袁绍有充分的认识。
他正确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周密地分析敌情,并亲率精兵;劫烧袁军粮库,致使袁军人心惶惶,又出奇计而攻之,迅速统一了北方。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曹操开始骄傲起来。
他为统一全国,挥师南下。
此时,他想的是:“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
”“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这种骄傲与轻敌之中,隐伏着失败。
在“赤壁之战”中,八十三万大军,只剩二十七骑。
但曹操于兵败逃命之际,仍不失英雄本色。
众皆惶惶垂泪,独操每至一处皆哈哈大笑,显现了大将和统帅风度。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之势大体见端,收蜀灭吴皆非易事。
然曹操壮心不已,再征刘备,历险阻,越山川,不恤其劳,又遇人中之杰,屡屡损将折兵,几乎丧命,不得不弃汉中而返许昌。
兵退斜谷后,曹操受伤,年事又老,从此不再轻易亲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在许昌运筹帷幄,仍思平吴收蜀大计。
曹操弥留之际,仍为未能统一天下而叹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
”一世英雄,在壮志未酬的不尽惋叹中走完了他的全部生命历程。
但他留给人们的鲜明形象,却历历在目。
其一,他具有真才实学,博古通今。
每遇事,必以古为鉴;与人言,常以史比论。
华容道上谓关羽曰:“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追子濯孺斯之事乎?”一语而动关羽。
见张郃曰:“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观典韦执旗,曰:“此占之恶来也。
”又自著《孟德新书》;宴长江,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岂可无文?此孙权、刘备所不及也。
其二,正因为曹操有知有识有智有能,所以他和孙权、刘备不一样。
孙权每事必仰仗于大都督,刘备每事必听计于军师。
三国之君,唯曹操自掌军政大权,凡事必亲往,凡计必己出。
虽有众谋士辅之,而操裁断皆出其上。
每运一计,其始为众将所不知,其终乃为众臣所叹服。
司马懿智能不在诸葛亮之下,然曹操在日,只能为其幕僚,曹操一日不死,司马决无出头之日。
观其得陇望蜀之谏,其识又远在曹
操之下。
其三,紧急之时,曹操能身先士卒。
战濮阳城中,部将劝他在城外,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
”遂当先领兵直入。
攻袁术时,曹操不以将帅之贵,而亲自下马接土填坑,于是大小将士无不向前,军威大振。
其四,曹操礼贤下士,广开言路,言者有功,有自知之明,乃三国中一大明主。
战官渡时,许攸来投,曹操闻之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携手共入。
官渡之胜,虽许攸之谋,实操礼贤之功也。
胜乌桓回易州后,重赏先曾谏者曰:“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
虽得胜,天所佑也。
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后勿难言。
”操之谋士谏而操不听,事实也不验,仍得赏,并鼓励“后勿难言”,袁绍则相反。
田丰出谋忠而被押,事实证明田丰之谋正确,袁不重用,反忌而杀之。
庸主、明主于此可分。
其五,曹操一生爱惜人才。
每到一处,必令人遍访贤士。
乃至为他的敌手献谋而不用者,曹操皆给予重用。
操在兖州时,袁绍旧臣荀彧投之,操重用而建大功。
贾诩为张绣谋士,“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
”虽贾诩几次大败曹操,最终仍为操所用,并为心腹。
陈琳为袁绍写檄文大骂曹操,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命为从事。
徐晃为杨奉大将,率军截杀曹操。
操招谋士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
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终得徐晃。
吕布之将张辽骂操,操反亲释其缚,延之上坐。
张郃为袁绍旧臣,文聘乃事刘表,庞德为马超故将,皆为操罗致,以礼待之,以衣衣之,诸将莫不舍旧从新,乐为之死。
曹操爱将就像爱陈琳等文士一样,乃出于他的内心,绝无奸诈之意。
后来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时,所到之处,威不可当。
曹操在山顶见之,急问其姓名,大赞:“真虎将也。
”倘曹操不爱子龙,拼出几员战将,或万弩齐射,子龙怎可走脱。
但他要得到子龙,遂令不许放冷箭,以至赵云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走。
尤其是关羽始虎牢关前,立斩华雄,曹操亲自把盏;再三战吕布,曹操称羡不已。
尔后关羽之名无时不萦绕于曹操心头,无时不思罗致以为己用。
至徐州兵败,刘备、张飞皆逃,曹操首先想到下邳之关羽,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