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朱丹溪之_气_血_痰_郁_之间的关系_赵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月第32卷第2期#12#Journa l o f Shaanx i Coll ege o f T rad iti ona l Chinese M ed i c i ne M ar.2009V o.l32N o.2
床实践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永军,孟静岩.5黄帝内经6脾胃理论析要[J].中华中
医药学刊,2007,4:798-799.
[2]董尚朴.李杲脾胃论病机论点对5内经6理论的继承与
发挥[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65-966.[3]危北海.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3.
[4]王建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M].广州:广州中医
药大学出版社,1987:109.
[5]李乾构,王自立.中医胃肠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1993.(收稿日期:2008-10-15)
浅述朱丹溪之/气、血、痰、郁0之间的关系
赵琼
(山西中医学院古文献教研室,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用气、血、痰、郁为纲辨治杂病,始于丹溪,具体内容体现于5丹溪心法6、5格致余论6、5局方发挥6、5脉因证治6等书籍中。

后人逐将之概括为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

历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补充阐发,使得理法方药不断完备,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

关键词:朱丹溪;气、血、痰、郁;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8X(2009)02-0012-01
用气、血、痰、郁作为杂病的辨证纲领,始于朱丹溪。

例如丹溪论中风,认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0,治疗方面主张分/气虚、血虚、挟水与湿0,/有痰治痰为先,其次养血行气0等原则[1]。

论痰证时,丹溪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0;/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气而顺矣。

0论六郁,丹溪认为诸病多主于郁,有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之不同。

且制越鞠丸,通治诸郁。

在5局方发挥6中讲到/气积成痰0而发病时,言其/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发0,指出了痰病不愈,较之其他病证易于复发的特点,认为气火、气逆、气虚、气滞皆可以成痰,对于/痰郁0、/痰喘0等病证亦作了详细的论述。

明代王纶在私淑丹溪之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丹溪治病不出气血痰郁。

姑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痰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0故王纶治病,主张分别根据气、血、痰,参以治郁之四法[2]。

曾说:/四法者,治病用药之大要也。

0明代薛己深受王纶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从而广泛之0,认为/脾胃为气血之本,若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若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四物汤;若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八味丸;其余当更推五脏相互生克而补调之0。

薛己又进一步从脾胃肾命门的角度阐发了用气血痰郁辨治杂病的方法。

明代孙一奎对内科杂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5赤水玄珠全集6三十卷,对丹溪倡导的气、血、痰、郁为患之病机极为称道[3]。

如治疗痰厥头痛,他认为痰浊阻于经隧,气血不能畅通,常用二陈汤加天南星、川芎、细辛、枳实,复入酒炒黄芩一味,清降痰火。

对于心痹证治,孙氏又认为心气虚为本,而多挟痰挟瘀,脉滑者有痰,脉数为痰热,故常用温胆汤加姜汁黄连益元散,少佐白蔻仁。

清代的程钟龄对气血痰郁辨证也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他指出/杂证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0。

并作了详细的论述:/气用补中,而参以八味,益气之源也;血用四物,而参以六味,壮水之主也;痰用二陈,而兼以六君,补脾土以胜湿,治痰之本也;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遥,所谓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0对于治疗,程氏也有自己的看法:/大抵寻常治法,取其平善。

病势坚强,必须峻剂以攻之,若一味退缩,则病不除,而不察脉气,不识形情,浪施攻击,为害
尤烈,务在平时,将此气、血、痰、郁四字,反复讨论,
曲尽其情,辨明虚实寒热,轻重缓急,一毫不爽则临
证灼然,而治疗杂证之法,思过半矣0。

可见,丹溪
气血痰郁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之广泛。

丹溪/气、血、痰、郁0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
又有所区分,论因多重/气血0,论证则重/痰郁0[4],他认为凡气血怫郁,津液必停滞不化,凝而为痰,而痰一旦形成又反过来阻滞气机的运行,使
气机更加郁滞。

而由痰致瘀,不外为痰阻经络,血
脉不得畅通,血行不利则血滞成瘀;或由痰浊阻滞
气机,血行不利成瘀。

而瘀也可以致痰,瘀血停积,
阻滞脉络,阻碍了津液入脉化血之路,聚为痰浊,从
而表现为/痰阻血瘀0或/血瘀痰滞0的共同征象。

故不治/痰郁0则/气血0无以调和;而调和/气
血0,又往往是为了治/痰郁0。

郁,即蕴结而不畅
达,气机阻滞不畅乃郁证发生的关键,调达机体内
气机升降开合之枢机,调整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祛
除各种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的郁滞,调整气血阴阳
平衡、使阴阳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便成为治疗郁证的
治疗大法。

丹溪阐发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
郁、食郁之六郁,主张气失通畅为郁影响及其他,故
气血痰火湿食六者可单独为患,亦往往相因致病[5]。

正如丹溪在5丹溪心法#六郁6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0王纶所说/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0,明确提出气血痰和郁的关系,即郁久生病和病久生郁两个方面,其中郁为主要方面。

在治疗方面,丹溪创制的越鞠丸以治/六郁0而著称,其方中川芎、苍术为主药,川芎治疗血郁,苍术治疗痰湿之郁,由此可见,丹溪把"六郁"的血郁和痰郁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元#朱震亨,浙江省中医药研究室编校.丹溪医籍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明#王纶.明医杂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5.
[3]明#孙一奎.赤水玄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6.
[4]乔振纲,韩冠先.实用中医痰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1.
[5]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64.(收稿日期:2008-1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