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 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 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 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 象画出图形等。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 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 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人们学习 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力 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 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究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把自己的发现成果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记录到报告单中。
学生汇报结果。
2 .制作框架理解长、宽、高。(8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精彩的知识,那如果老师让你制作一个长方体,你会选择用什么
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师:如果把其中的一条棱拿掉,你能不能想象出这条棱的长度呢?根据是什么?这样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同时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表述特征时欠完整简练,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 2、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 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 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 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2、能辨认从不 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 .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 .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4 .培养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5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经历“点动成线一线动成面一面动成体”的过程。 课前我就在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更有效,课堂开始,我用课件 演示点动成线一线动成面一面动成体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跨 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经历了这样一个依靠讲授无法达到的效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我 想: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确实是其他传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测练习
根据三条棱长能确定各个面的大小吗?选择合适的序号。
评测目的:既是对新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好铺垫。
篮球行进间运球课后反思
授课王洋
授课老师课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 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 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 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 不怎么容易的。
从整堂课来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一步步的引入,让同学们把 这些几何知识形成一个体系O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最后由实物抽象出标准的长 方体图形。
充分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 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 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相互配合,分工明确,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特征找到。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师生交流中,教师垄断整 堂课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 流、学会探究,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课件演示
反馈小结:这三条棱很重要,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结合课件揭示长、宽、高的定义。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5分钟)
1.出示一个长方体,已知长、宽、高,找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
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后续的表面积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效果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 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和正方体在 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提 供了丰富的生活材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理念,材料来源于 生活,也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和学习,从而使学生有了正确把握教学起 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 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 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注重指导动手操作。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小学生数学 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 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 学关系的。因而,动手操作的方法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小学生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 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 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另外通过拼一个长方体框架 充分理解这些特征,在拼与拆的过程中发展了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认识立体图形,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难点了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实物、研究报告单。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认识“相对”、“相交”的位置关系 L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 .研究鼓掌动作。 3 .小结。 “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 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 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一、回忆旧知,提出问题(5分钟) 1、电脑出示:点线面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点、线、面,并引出立体图形。 师: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在它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点、线、面? 组织全体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所找到的面、棱、顶点,思考长方体中的棱、顶点是如何 形成的。
课件出示:面、棱、顶点。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如果想深入研究长方体,
你会提出哪些有关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
(若学生有困难,教师示范引领提出关于面、棱、顶点的数量、大小以及关系的数学问
题。)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1 .借助实物认识特征。(12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带着这些数学问题,借助你手中的长方体,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 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 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 象深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 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 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单元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的 认识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上册点线面的知识、一年级下册:方位与图 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 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下启五年级下册 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 升。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这一单元教材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两大节 的内容,都是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从图形的基本认识 深入到相关面积及体积的计算,体现了由点到面再到体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 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 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 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 们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在本课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又是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是
子我们就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即使它拿掉一条棱。
还可以再拿掉一条吗?你Fra bibliotek说说拿掉哪一条?这时候你还能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比划一下。
还能不能拿掉一些棱呢?
追问:想一想,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让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动手试试看。(7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大组进行质疑交流,得出结论:只要剩下相交
究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把自己的发现成果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记录到报告单中。
学生汇报结果。
2 .制作框架理解长、宽、高。(8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精彩的知识,那如果老师让你制作一个长方体,你会选择用什么
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师:如果把其中的一条棱拿掉,你能不能想象出这条棱的长度呢?根据是什么?这样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同时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表述特征时欠完整简练,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 2、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 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 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 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2、能辨认从不 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 .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 .结合实物,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4 .培养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5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经历“点动成线一线动成面一面动成体”的过程。 课前我就在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更有效,课堂开始,我用课件 演示点动成线一线动成面一面动成体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跨 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经历了这样一个依靠讲授无法达到的效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我 想: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确实是其他传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测练习
根据三条棱长能确定各个面的大小吗?选择合适的序号。
评测目的:既是对新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好铺垫。
篮球行进间运球课后反思
授课王洋
授课老师课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 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 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 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 不怎么容易的。
从整堂课来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一步步的引入,让同学们把 这些几何知识形成一个体系O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最后由实物抽象出标准的长 方体图形。
充分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 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 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相互配合,分工明确,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特征找到。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师生交流中,教师垄断整 堂课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 流、学会探究,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课件演示
反馈小结:这三条棱很重要,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结合课件揭示长、宽、高的定义。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5分钟)
1.出示一个长方体,已知长、宽、高,找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
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后续的表面积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效果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习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 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和正方体在 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提 供了丰富的生活材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理念,材料来源于 生活,也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和学习,从而使学生有了正确把握教学起 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 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 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注重指导动手操作。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小学生数学 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 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 学关系的。因而,动手操作的方法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小学生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 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 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另外通过拼一个长方体框架 充分理解这些特征,在拼与拆的过程中发展了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认识立体图形,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难点了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实物、研究报告单。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认识“相对”、“相交”的位置关系 L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 .研究鼓掌动作。 3 .小结。 “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 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 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一、回忆旧知,提出问题(5分钟) 1、电脑出示:点线面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点、线、面,并引出立体图形。 师: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在它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点、线、面? 组织全体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所找到的面、棱、顶点,思考长方体中的棱、顶点是如何 形成的。
课件出示:面、棱、顶点。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如果想深入研究长方体,
你会提出哪些有关面、棱、顶点的数学问题?
(若学生有困难,教师示范引领提出关于面、棱、顶点的数量、大小以及关系的数学问
题。)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1 .借助实物认识特征。(12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带着这些数学问题,借助你手中的长方体,用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 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 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 象深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 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 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单元既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整个图形的 认识领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一年级上册点线面的知识、一年级下册:方位与图 形(各种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图形与拼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 上册: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下启五年级下册 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圆;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承上启下,使知识之间循序渐进,螺旋上 升。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这一单元教材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两大节 的内容,都是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从图形的基本认识 深入到相关面积及体积的计算,体现了由点到面再到体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 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 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 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 们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在本课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又是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是
子我们就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即使它拿掉一条棱。
还可以再拿掉一条吗?你Fra bibliotek说说拿掉哪一条?这时候你还能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比划一下。
还能不能拿掉一些棱呢?
追问:想一想,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让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动手试试看。(7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大组进行质疑交流,得出结论:只要剩下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