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呆若木鸡》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1-11-24T05:54:22.48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8期作者:何莎莉[导读]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没有困难。

何莎莉
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案例背景】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没有困难。

容易因对内容的“粗知”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解读文本的兴趣与动力。

本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读”唤起学生的主体性,保持并强化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需求。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读”为起点,组织教学内容。

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中的“以小见大”。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理解庄子的“无为”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文学中的“以小见大”,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无为”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生活中有人对你说:“你真是呆若木鸡。

”你一定很生气。

作家王蒙却说,“呆若木鸡在《庄子》里是最好的话。

”因为“呆若木鸡”的感情色彩在古代和今天是有很大差异的。

这节课请同学们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在演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个词。

二、初读课文,明确台词
老师在课文的一些关键词上画了圆圈,我们采用现在最流行的做法,叫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遇到画圈的字词(问、曰)就重读三遍
齐读。

点评:声音响亮,字音也都能读对。

大家发现没有,这篇文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明确:是对话。

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特点来把课文变变形。

课件展示。

剧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明确:王、纪请找出他们各自的台词。

王的台词好像真的有点少。

王在剧本里还有没有隐藏的台词?
明确:除了第一问外,其他每一问都缺少了问答内容。

请补全空白
明确:鸡已乎?鸡已乎?鸡已乎?
请分角色朗读。

点评(4次的“鸡已乎”)(预设:我采访下读王的同学,你对自己的台词还满意吗?)明确:就三个字,像复读机一样,无聊,没有变化。

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看看能不能在无聊中发现点有聊的,读出点变化来。

三、再读课文,读出情绪生展示。

点评:有变化,层次感觉不明显。

老师给你们降低一点难度。

我已经事先把鸡已乎这句话做了四种不同方式的处理。

请同学们给它们排排序,并说明理由。

A. 鸡,已乎?
B.鸡已乎?
C.鸡已乎?(重音)
D.鸡已——乎?(拉长)明确:一次比一次生气。

最后忍不住爆发。

分析到位,请和你的搭档读一读。

师点评:语气由平缓逐渐到愤怒。

音量逐渐大声。

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都做到了。

你们觉得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执着于训鸡这件事,想要快点训成。

明确:急于求成
问:那么纪渻子急不急?你从哪里看出来?
提示:其(?)全矣
问:纪训练的是什么?鸡
问:鸡训练好了,可以去斗鸡场上搏斗了。

我们会说其(?)全矣?本领、技能、战斗力。

问:用一个字呢?技。

很好,大家的回答很到位。

问:可是文中用的是什么字眼?原文用“德”。

这个德注解是怎么解释的?精神。

纪渻子不仅训练鸡的技能还训练它的精神。

好像一点都不着急。

王三番四次催促他,他都回答“未也”,多花了40天时间。

纪渻子回答的句子可以读慢一些。

纪渻子四次的回答语气有没有变化?
预设:
1.有变化。

训鸡分成4个阶段,前面三次鸡分别是虚骄--犹应--疾视,不符合纪渻子对斗鸡的要求,训练未成。

最后一次无变,望之似木鸡,纪渻子觉得训练成功了,所以他有成功的喜悦。

前后语气是不同的。

(问:纪是摸着石头过河吗?)
2.没有变化。

纪知道训鸡就是有这么一个过程的,他也知道自己最终一定会训练成功,所以从头到尾都是很平和的。

明确:有呆若木鸡的境界,才能训练出一只呆若木鸡的鸡。

所以语气上是没有变化的。

问:怎么理解这个“呆似木鸡”,它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
明确:不是真的木鸡。

问:前面三个阶段斗鸡有什么特征?
明确:虚骄--犹应--疾视。

问:这几个词什么意思呢?
明确:骄傲、处处回应(很爱显摆)、盛气凌人
问:这只鸡从一只盛气凌人的鸡变成了一只望之似木鸡的鸡,这个训练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要把自己的盛气凌人舍弃掉
问:光怎样能不能到达异鸡反走的效果?
明确:还不够,还要把力量和气势都凝聚在内,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强大,看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让人不敢靠近。

这样才能做到不战而胜。

所以概括起来说,呆若木鸡其实就是把收敛锋芒,凝聚精神,这样久而久之表面上看起来就更沉着了、更平和了,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问:是不是完全不动?是不妄动。

敌不动,我就不动。

(板书)举例: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在与人交手的时候,往往不轻易出手,站在那里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等对方出手,所以无变也好,呆若木鸡也罢,它是一种境界,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那好,刚才我们分析了很多,同学说王急vs纪不急,同学又说纪的语气应该是没有变化的,他自己本身就具有呆若木鸡的境界,同学们重新再去读一读。

四、三读课文,添其神韵
请加入一些动作
王:高高在上,抬头,手的姿势
纪:低头、弯腰、双手作揖
生到讲台前演一演。

点评:情绪动作都很到位。

动作即舞台说明
五、庄子的“无为”
刚才同学演的纪是很内敛的,前面我们也说到一只优秀的斗鸡应该是收敛锋芒的、不妄动的。

这其实也正体现了庄子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无为”。

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

?庄子认为,就像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凡事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庄子*秋水篇》里有这么一句话:?“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大意是说不要以人为改变天然。

指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要故意去强为、妄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

(《庄子*天道》)意思是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更是把无为作为人们最高的行为准则。

放在这篇文章当中来说,斗鸡最后收敛锋芒,不妄动,让敌人觉得望之似木鸡,最后不战而胜,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无为”。

庄子就这样把自己深刻的哲思隐藏在训鸡这一件小事之中,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以小见大”。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发现文字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冷冰冰的铅印,它可读、可演,呆若木鸡不是真的呆,是一种境界,是收敛锋芒,是大智若愚,是不妄动,训鸡这件小事背后蕴含了庄子深刻的哲思,这就是文学中的小与大。

七、作业:
1.演绎王与纪渻子的对话,录制上传。

2.练笔:
街头巷尾的一件小事是否留给你难以抹去的印象?
朋友的一件寻常而珍贵的物品是否一直被你珍藏?
生活中的“小”蕴含着怎样的“大”?用把这段经历写下来。

【案例后记】
本课的操作过程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情景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点拨之位。

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了立体多维的结构形式。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理解、感受,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是实质性主体。

另一方面,本案例中“以小见大”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去发现。

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

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