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地区气候干旱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是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灾害,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重大问题[1],通辽地区是全国干旱地区之一,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率大,干旱发生频率高,尤其是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称。
建国以来通辽地区各种灾害中旱灾占50%左右,特别是近10年发生频次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面积之广,灾害之重是历史上罕见的。
1地理位置
通辽地处纬度较高,终年受西风带支配,大陆气团控制时间长;另外,其远离海洋,处于季风气候区,海洋气流很少影响该地区,因此不能提供充分的水汽。
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着通辽地区降水量不多,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北,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进退位置不当,冷暖空气在通辽地区交绥机会不多,这是造成该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
状态的基本因素[2]。
2大气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造成有些年份干旱程度轻,有些年份干旱程度非常严重,这是因为通辽地区是夏季西风带、副高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冷暖空气交绥位置稍有偏离,生长季降水差别就很大。
从近10年的降水来看,6年大旱,2年小旱,这样的干旱比例极大。
从副高的影响可以看出,有2种情况:一是副高位置偏东、偏南;二是副高位置偏西或无副高主体,这2种情况抑制了偏南的暖湿气流北上,没有充足的水汽,因此造成了该地区的干旱。
3人类活动影响
全球性变暖、人类活动影响也是造成干旱的重要因素[3-4]。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及人民生产质量的普遍提高,需水量大增,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另外,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如占全国总用水量近80%的农业在灌溉时大多数仍延用传统的漫灌和粗放管理机制,造成水资源浪费,工业和日常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加之近几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蓄水量越来越多,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加大,造成许多地区采补失调,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呈区域性下降,科尔沁区已成为下降的漏斗区,通辽漏斗区面积为178km 2,平均埋深7.8m ,中心最大埋深14.2m ,2003年漏斗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比2002年同期下降65cm 。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盲目开垦、超载放牧、乱砍滥伐,造成土地风蚀、水土流失、草
地沙化,使自然植被受到破坏,气候恶化,生态系统向恶性
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加速了土地干旱化的进程。
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2个时段对比分析来看,沙漠化土地已从50年代末占总土地面积的20%增加至70年代末的55%,其中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是科左后旗和奈曼旗,沙化
土地已占全旗土地面积的70%,使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草原严重超载,超载率达50%左右。
另外,水土流失是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结果,而水土流失又可导致土地干燥,旱灾频发。
而土地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地表植被稀疏,土壤蓄水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4降水异常偏少和连续高温
2004年通辽地区春旱异常严重,一是降水持续偏少。
降水是水资源的根本来源,从1999年到现在持续少雨,通辽地区年降水量连年偏少,近5年生长季降水量平均比常年偏少130mm 左右。
造成江河来水量锐减,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水源减少使干旱日趋严重。
二是气温持续偏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通辽地区气温也呈持续偏高的态势,大于30℃的高温日数连续5年超过40d ,由于气温高,农田水分蒸发快,土壤墒情急剧下降,旱情愈演愈烈。
三是大风天气频繁,由于多蒙古气旋的活动,大风、沙尘天气明显增多,也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通辽地区春旱急剧发展。
5结语
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严重困扰着通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对水资源特别是空中水资源应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应大力植树造林种草[5],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动员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机制,使有效的水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重视对干旱的研究,首先做好干旱预警,准确预报出干旱发生的季节和干旱程度;其次做好人工增雨工作。
目前通辽地区地下水严重匮乏,如何开发利用空中水是当务之急,也是通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6参考文献
[1]周家斌,黄嘉佑.旱涝预测方法的现状[M]//旱涝气候研究进展.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0.
[2]陈新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天空水资源[C]//梁瑞驹.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3]孙双杰,杨帆.望江县丘岗地伏秋旱成因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1(1):63-65.
[4]徐国启,吕厚军,徐智卫,等.商丘地区干旱灾害及农业用水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4(12):13-15.
[5]张途正,赵建中,周华坤.干旱地区优良牧草引种试验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4986-4987.
摘要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异常、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通辽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针对2004年降水异常偏少和连续高温的特点,阐述了2004年该地春旱严重的原因,以期为提高通辽地区防旱抗旱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候干旱;成因;内蒙古通辽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9-0051-01
通辽地区气候干旱成因分析
马力田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
收稿日期2011-08-08
农业基础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9期5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