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颗甜甜的糖——浅析蒲华清儿歌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有一颗甜甜的糖——浅析蒲华清儿歌艺术特色
董运生
【摘要】蒲华清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儿童诗人,还是一名出色的儿歌作者。


他的儿歌作品中,总会发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那无限洋溢着的情趣。

用语清新简明,作品深入浅出而又饱含深意,可以说是蒲华清儿歌的特色。

但是,就当前研究来看,评论界对蒲华清的关注多在其儿童诗领域,对其儿歌创作关注不够,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来说,并不完备,因而,对蒲华清的儿歌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y Pu Huaqing' s nursery rhymes due to his more focus on children' s poetry, but no nursery rhymes. The scntiment and the pursuit of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y can be found in his nursery rhymes.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9)001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蒲华清;儿歌;艺术特色
【作者】董运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生活中有一颗甜甜的糖,不知你尝过没有,当你给别人送去欢乐,就会把更多的欢乐收获。

”作为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如引诗所说,蒲华清先生一直将给别人送去欢乐当做自己的追求。

谈起蒲华清先生,人们更多地想到的是他在儿童诗领域里的成就,其实,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儿歌作者,从踏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以来,儿歌和儿童诗创作一直是他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两翼。

作为西南地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蒲华清已经为文坛捧出了数本儿童文学集,《红雨伞》、《天上的洒水车》、《春天的朗诵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几本。

就目前对蒲华清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评论界多关注于他的儿童诗创作,对他的儿歌创作关注不够,因而,对其儿歌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在儿童文学园地里,巴蜀之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早在1922年,郭沫若就写出了题为《儿童文学之管见》的著名论文,在该文中,作者以诗人的热情向易于对儿童文学产生的误解发出了具有警示意义的告白:儿童文学“不是那些干燥辛刻的文字”,“不是那些平板浅陋的通俗文字”,“不是那些鬼画桃符的妖怪文字”,而是“儿童本位的文字”,“而是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的饱含诗意的文字,因而“儿童文学之建设改良不可以一日
缓”[1]。

此后,巴金、揭祥麟、张继楼等理论家和作家都为巴蜀儿童文学的发展
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意见。

可以说,蒲华清的儿歌创作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前辈们的见解中产生的。

一、赤子之心真、善、美,语里言外总关情
童心是纯真洁净的,儿童世界是美好无瑕的。

从本质上说,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也即人话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2]。

因而,对儿童文学作者来说,必然
要求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必然要求其将对真、善、美的追求放在首位。

蒲华清先生作为一个有着高度艺术自觉的儿童文学作者,这两点要求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蒲先生对于儿童文学,尤其是儿童诗和儿歌的深厚感情,不是简单的热爱、赤诚、执着等形容词所能说得完的,从当年由学校调到出版社做编辑就可见出一斑,由于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这里就不做赘述。

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儿歌所表现和描写的内容,总是生活中美好的人情和事物。

如张锦贻在谈蒲华清幼儿文学创作时所说,幼儿文学作家也总是永远地对真、善、美,生命和爱做不懈的追求,永远地在生活中捕捉住最本质、却又能为幼儿所感受和感悟的东西[3]。

在蒲华清的儿歌作品中,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作品可谓
数不胜数。

如《红雨伞》:“美人蕉,雨中站,舒开一簇红花瓣,多像邻家小姐姐,撑着一把花雨伞。

”这首儿歌以儿童的视角写雨中的美人蕉,红的花,绿的叶,舒展的花瓣,绿叶上的雨珠,俨然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更为绝妙的是,作者化美为媚,化实为虚,通过合理的想象,将雨中的美人蕉比作邻家小姐姐撑着花纸伞,真可谓是人面鲜花相映红。

透过整首儿歌,不难发现其中洋溢着的真情和美感:邻里关系和睦,儿童健康成长。

再如《狗尾草》:“狗尾草,狗尾草,干嘛低头又哈腰?风来忙说是是是,雨来又说好好好。

像只哈巴狗,只会把尾摇。

”俗话说,“墙头草,两面倒”,这首儿歌可以说就是对这种两面派的委婉的批评和嘲讽。

童心如白玉一般洁白无瑕,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因而那些不正常的现象,必然会像眼里的沙子一样让孩子们感到难受,并受到孩子们的唾弃。

作者以狗尾草做比,对生活中那种风来是是是、雨来好好好的行为进行了绝妙的讽刺,这既契合了儿童对善的追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进行了教育,告诉他们善恶之别、是非之异。

儿歌的“善”和“美”相对来说较易理解,这里着重说一下“真”。

儿童文学的真实是以儿童的精神特征为基础的审美创造,也即要契合儿童独特的思维特征、心理特征、社会文化特征。

就是说,儿歌所反映的事物,可以是现实中真实、原样的事
物,也可以是经过加工过的虚构的事物,但从本质上说,它们要符合儿歌的感情逻辑,要让儿童在感悟中体会到它们的真实性存在。

儿歌作为一种抒情的文学,其中必定要饱含有作者的真情;儿歌作为一种写给儿童看的文学,也必定要求作品有情趣,有情趣的作品才可能获得小读者的认可;此外,儿歌对美的追求,也离不开一个“情”字,矫情或没有感情的作品并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因而只有三者实现了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是一首成功的儿歌。

这一点,在大多数作者和论者那里得到了认同。

诗歌在本质上是抒情性的,儿歌既然属于诗歌的范畴,那么抒情可以说就是其获得孩子及成人喜欢的基础。

儿歌又是幼儿的歌,因此一首好的儿歌必然在字里行间闪烁着天真活泼的幼儿情趣。

在蒲华清众多的儿歌中,《雪山》一首可以说是颇有情趣的了:“雪山老爷爷,您患感冒了?为啥大热天,还不脱棉袄?”这首儿歌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将雪山比作老爷爷,通过有礼貌地询问雪山是否感冒了,为什么那么热的天还不换下像棉袄一样厚重的“外衣”,表现了一种儿童特有的天真的童趣。

在儿童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无理而妙”的地方,这些地方妙就妙在对一般思维和成人眼光的打破。

在《被时间遗忘的诗人》中蒲华清曾说,他喜欢有情趣、有情节、有意义、有生活气息的儿童诗,想写出一首有内涵的儿童诗歌,必须要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对儿童深沉的爱。

在儿童诗创作中,情趣是首要的,有了情趣,才能生动地展现生活,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还要有情节,有了情节,才可以形象地叙述故事,才不至于使诗歌显得空洞。

在蒲华清的儿歌作品中,他的这一创作理念可以说是得到了真实地体现。

二、清水芙蓉意境新,深入浅出见真谆
儿歌是一种写给儿童读的相对口语化的文学艺术形式。

由于儿歌的读者对象是低幼儿童,生活见识少,理解能力不强,识字不多,因此,儿歌要求内容浅显,易于理
解;主旨单一,易于记诵;节奏明快,句式简短[4]。

对儿歌创作来说,由于读者
群体的情、智等方面发展还不完善,这必然要求作者以清新简明的语句来表现生活,并且将生活进行深入浅出的加工,创造出一些较为新鲜可感的意境,只有这样,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进一步获得他们的认可。

在一定意义上讲,儿歌是一种既有“歌味儿”又有“诗美”的短诗,既要有歌曲所应有的节奏、韵律,又要有诗歌所具有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儿歌主要是以听觉为感知途径的语言艺术,对于知识和经历较为欠缺的儿童来讲,儿歌音韵的和谐、动听显得尤为重要,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易于为儿童接受,且便于诵记。

另一方面,节奏是诗歌的灵魂,没有节奏,就无所谓诗歌,当然儿歌也不例外。

儿歌中既要有作者饱含的情感的内节奏,也要有语音层面所体现出来的外节奏,好的儿歌作品,总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评价蒲先生的儿歌语言可以说是毫不过分的,蒲先生的儿歌没有过多刻意的雕饰,读起来清新自然,明白晓畅,俨然就像在欣赏一幅相同题材的画卷。

一定的意境,总是由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一定的感情,也总是通过一定的景物体现出来的。

在蒲华清的儿歌作品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其和谐的乐感,还可以感受到其优美的境界,他的儿歌的这一特点在《夏天》里体现地最为突出,这里以此为例试作简单的分析:“荷叶儿,撑绿伞,荷花儿,开笑脸。

只只青蛙排排坐,唱着歌儿过夏天。

”这首儿歌采用了传统童谣的句式结构,前半部分采用了常见的三字句这一形式,三个字一个音步,两两对应,匀称整齐;后半部分采用七言句,以“XX——XX——XXX”的形式来进行音步排列,每句都以三言结构收尾,吟诵起来舒徐悠长。

在韵律上,整首儿歌押“言前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整首儿歌形式上整齐匀称,富有画面感,对仗也较为工稳,有着较为明显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在意象选取上,作者选择了荷叶、荷花、青蛙等典型形象,通过形象化地描写,由实入虚,动
静相济,将它们化为有着特定内涵的意象。

于此同时,作者还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灌注进去,荷叶如一把撑着的绿伞,荷花似一张开心的笑脸,就连荷叶上叫个不停的青蛙,也仿佛在唱着不知疲倦的歌儿,整首儿歌情景交融,意趣盎然,俨然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水墨画。

在语言运用上,该儿歌选用了富有生活气息的儿童口语,并采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意赅地将一幅荷塘蛙声图展现了出来。

特定的读者群体,要求儿歌必须要深入浅出。

“深”是说儿歌作品既要有一定的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深度,又要给小读者们以启示和意义,可以是审美上的,也可以是认识或教育上的。

“浅”并不是说浅薄,而是说要浅显,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要明了地将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蒲华清的儿歌作品中,深入浅出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上边所举的《夏天》就是很好的一例。

其他儿歌如《渔火》、《小雪花》、《海上白帆》等,都可以说是有代表性的深入浅出的作品,《渔火》写儿童眼中的夜校学习生活,《小雪花》写雪花的梦,《海上白帆》写帆船如蝴蝶般在海上飞的美景。

易懂,有趣,又读有所获,可以说是蒲先生儿歌的一大特色,儿歌《狐狸考小鸡》更是很好的一例:狐狸见小鸡:“小妹妹,小弟弟,我来考考你——你们家,住
哪里?电话是多少?门牌号是几?爸妈叫啥名?在不在家里……”小小鸡,答狐狸:“我知道,我知道,就不告诉你。

”作者运用童话手法,写出了小鸡的聪明和狐狸的狡猾,整首儿歌读起来轻松幽默,又给儿童在防范坏人方面上了一课。

三、结语
研究蒲华清儿歌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研究其儿童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蒲华清的儿歌作品中,人们总会发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那无限洋溢着的情趣。

用语清新简明,作品深入浅出而又饱含深意,可以说是蒲华清儿歌的主要特色。

考文献:
[1]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郭沫若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关系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报,2006,(2).
[3]张锦贻.把爱与美给予幼儿-谈蒲华清近期幼儿文学创作[N].文艺报.2008-7-4.
[4]陈子典.儿歌的特征及其鉴赏方法[J].教育导刊,2003(2、3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