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古贞地区蒙汉传统婚俗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20-12-10作者简介:包敖道呼(1989-),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21
(总1
33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33
浅谈蒙古贞地区蒙汉传统婚俗的异同
包敖道呼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阜新市1
23000) 摘 要: 位于辽宁省西部的蒙古贞地区是多民族人口聚居地区,该地区蒙古贞传统婚俗与其他民族婚俗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蒙古贞地区人文自然情况综述入手,介绍了蒙汉婚姻习俗的异同,蒙汉两族在订婚方面的异同点,蒙汉婚礼的异同,系统阐述了蒙古贞传统婚俗的独特之处。

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应该适度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样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 蒙古贞地区;蒙汉婚俗;异同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21)01—0044—03 一、蒙古贞地区人文综述
蒙古贞地区是指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贞自治
县,
是个多民族人民聚居地区,它位于辽宁省西部,它北靠内蒙古自治区,东边与彰武县接壤,西临北票市,
南与锦州市毗邻。

蒙古贞地区是多民族地区,人口众多,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20%,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阜蒙县为主的几个乡镇。

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婚俗与汉族婚俗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主要对蒙古贞地区蒙汉民族传统婚俗的异同展开论述,目的是让读者对蒙古贞地区蒙汉传统婚俗的异同有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二、蒙古贞地区蒙汉民族婚姻习俗的异同点(一)聘娶婚俗聘娶婚是我国旧时就有的一种正式姻缘方式。

在《礼记·世本》《通鉴外纪》中都有相关记载。

聘娶婚的特点是父母包办,这项习俗是我国长期存在
的。

在聘娶婚的习俗里,家长在婚姻中的话语权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聘娶婚成立的前提是男方要给女
方支付一定的聘礼。

汉族聘娶重“六礼”:一纳采(男子邀请媒人到女子家拿聘礼去求婚);二问名
(媒人去女子家打听女子的八字);三纳吉(占卜女子的生辰八字);四纳征(男子把聘礼送到女子家
中);五请期(男子征求女子的婚期意见);六亲迎(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六礼的结束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礼,新婚次日还需要完成“谒舅姑”的礼仪,如果公婆已经去世,需要在三个月之后到家庙参
拜公婆神位,称“庙见”,这是汉族传统的聘娶礼习
俗。

蒙古贞传统婚俗的起源与蒙古族古老婚俗有
关。

关于蒙古族的聘娶习俗在《
蒙古秘史》中写道:“在铁木真九岁的时候,他父亲带着铁木真长途跋
涉到诃额仑母族生长的地方弘吉刺部求亲。

他们到弘吉刺部境内后在一家借宿过夜,接待他们的主人
热情好客,
跟也速该巴阿秃儿谈得很是投机。

主人德薛禅见铁木真那面上有光、眼中有火、朝气蓬勃的
样子就跟也速该巴阿秃儿说‘我们弘吉刺部跟你们蒙古部落是亲家,如果你不嫌弃我的女儿,我愿意把
女儿许配给铁木真’。

也速该见那学儿台长得端庄大方便当即就答应下了这门亲事。

于是把铁木真留
下作了女婿。

”这段文献展现了当时社会蒙古族的聘娶习俗,
就是子女的婚事父母做主,聘娶方面“重仪轻礼”。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聘娶婚俗继承了蒙
古族传统婚俗,与汉族“仪和礼”双双重视的聘娶婚习俗明显区别。

随着本地区民族融合的深入,蒙古贞地区蒙汉两族聘娶婚俗也逐渐相互影响,相互接纳,曾经的差距逐渐缩小,出现了统一发展趋势。

(二)入赘婚俗入赘婚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婚姻形式。

在《睡虎地云梦秦简》里有对赘婿惩罚的一些记载。

“早在周朝时就有赘婚的记载,在《周礼》中的‘入
子’在现在看来可以理解为‘入赘’的雏形”。

入赘婚的起源上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能肯定的是入赘婚是对男娶女嫁这种传统婚姻形式相悖的非正统婚
姻形式。

入赘婚的形成一般是因为男方家里人口比较多,家庭条件不富裕,女方家有女儿没有儿子,为了传宗接代将男方招进自家,入赘婚又称为“倒插门”,这类婚俗在蒙古贞地区各民族中普遍存在。

一般来说,在入赘婚姻中,男方承受的压力会比较大,因为他要适应的不仅是妻子一个人,还要适应妻子的家人,因此男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根据男子入赘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分为永久性和非永久性两种。

在蒙古贞地区,蒙汉两族的入赘婚俗中婚礼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婚后所生女子的姓氏的问题上蒙汉族是有区别的。

蒙族孩子的姓都跟随自己父亲的姓,而在汉族的入赘婚制中,头一胎要跟随父亲的姓,其他的孩子跟随母亲的姓。

(三)收继婚俗
收继婚是蒙汉两族旧时都有的一种婚俗。

关于收继婚在《旧约全书·申命记》里记载着“兄弟二人,如果死了一个,并且没有儿子,那么他的妻子不能外嫁,由他的兄弟来娶这个妻子,跟她同房”。

收继婚是指女性在自己的丈夫死后可以嫁给丈夫的兄弟的婚姻习俗。

在蒙古族的婚姻形式中,收继婚是非常重要而且比较多见的婚姻形式。

在蒙古贞地区收继婚俗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今天在农村地区还能看到收继婚现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城镇地区收继婚俗逐渐消亡。

蒙古贞地区的汉族是不鼓励收继婚的,人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反了社会道德,但是阜新地区的蒙古族人民一直保留着收继婚。

三、蒙古贞地区蒙汉民族订婚礼仪的异同风俗
(一)说媒礼仪
在古代,汉族人把媒人称为“月老”或“红娘”。

在蒙古族传统婚俗中,婚约前的第一步就是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中求亲,也就是说媒。

说媒时按照蒙古族的习俗,媒人会带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和酒去女方家里跟女方的家长谈论求亲的事。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那哈达便留在了女方家里,媒人就会给男方家通报喜讯。

如果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的话会把媒人带来的酒喝完,然后重新再倒一瓶酒,让媒人把酒瓶带回去,意思是告诉男方家长这门亲事不成功。

在蒙古贞的农村地区的婚俗中这种说媒礼仪保存至今。

解放后,在蒙古贞地区城镇的蒙古族已经没有了说媒这个环节,受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各因素的影响,很多方面已经跟汉族现代婚俗没有区别了。

(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是指男女双方谈论婚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男女双方的家长都同意这门亲事就可以正式订婚。

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订婚时,媒人会在哈达上涂抹胶水,然后诵读祝贺词。

作为女方从订婚那天起,就会把头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放在后面。

在前额的两侧分别梳六条小辫子,然后把小辫子绑在大辫子里面。

这样的发型是女方作为已经订婚的标志。

蒙古族的订婚仪式比汉族更加丰富,民族性更鲜明。

两者的共同点是在订婚仪式方面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订婚仪式的流程方面略显不同。

(三)送聘礼仪式
聘礼是指男女双方在订婚以后,男方给女方家的彩礼。

在蒙古贞地区送聘礼的时候,蒙古族人民一般都会把草原“五宝”(马、牛、羊、骆驼、山羊)作为聘礼送出。

并且在送礼的时候会特别注重幸运数字的使用。

蒙古人把“3、9”看作是吉祥数字,因此在送礼时会选择“9、19、99”等吉祥数字,代表着男方对女方家的尊重,寓意着吉祥长寿。

如果在经济状况比较贫困的家庭中会选小于9的单数作为参照数字。

汉族的人民在送聘礼时首先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男方需要赠送女方一枚金戒指作为定情信物,除此以外还需要准备:一只鸡,八十到一百斤的鸡蛋,两斤红糖和两斤粉条。

然后在男女双方商定好婚礼举行的日期之后,就需要男方送女方馒头、酒、首饰和服饰等等。

四、阜新蒙汉民族婚礼的异同风俗
(一)娶亲仪式
娶亲是蒙古贞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蒙古族传统婚礼中,男方会提前穿上新郎的服装,带着伴郎到女方家中娶亲。

到了近现代之后,很多蒙古族婚俗慢慢被遗忘,并且开始接受汉族现代婚俗习惯。

蒙古贞地区蒙古人在婚礼服装上开始穿蒙汉两种服饰,有的已经完全不穿蒙古袍了。

而汉族男人把西装作为婚礼主要服饰,并且会有一个娶亲团队,新郎会带着他的娶亲队到女方家中接新娘。

(二)送亲仪式
送亲是指娘家人将自己的女儿护送到婆家。

蒙古族送亲时,送亲队的人数必须是单数。

除了父亲之外,凡是女方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参与送亲的过程。

在送亲的人数上汉族人会把双数看作吉祥数字,寓意为“成双成对”,跟蒙古族是恰恰相反的。

(三)婚礼仪式
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的婚礼仪式一般分为夜席,迎亲、接婿,接亲宴会(下转第53页)
来”〔7〕。

也就是说,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被调动,调动
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思政课获得感取得的多少,关系着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均作为主体而存在,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调控者,学生是学的主体,坚持教与学的统一,才能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收获。

因此,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打造开放性课堂,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调动学生,恰当利用QQ、微信、微博等媒介实现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02-407.
〔4〕李海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2):72.
〔5〕姜姝,王建光.建构思政课“获得感”的“有用之用”境界路向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双月刊),2017(5):55.〔6〕张国彪.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获得感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1.
(上接第45页) 三个过程。

夜席是指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女双方各自办家宴,参加宴会的客人们都带着礼物出席宴会。

迎亲、接婿是指新郎在家中设宴,首先要感谢帮忙接亲的人们,在穿戴整齐后准时赶到岳父家迎娶自己的新娘。

女方家摆设宴会,宴请送亲的各位。

接亲宴会是指男方摆设宴会,宴请各位送亲的客人。

男女双方的父母和长辈在正房赴宴,新郎的父母要向客人们敬酒,表达自己的心意,新娘的母亲或者是嫂子将准备的礼品献给男方家。

对于新娘而言,在新娘给婆婆行完叩拜礼之后,婆婆会把自己的首饰赠送给儿媳妇。

蒙古贞地区汉族的婚礼仪式与蒙古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就是两个民族的婚礼仪式都带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蒙古贞的婚礼时间延续较长,礼仪较简单。

蒙古贞人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该部落不仅能够完整地保留了固有的部落特征,而且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是在整个蒙古族文化习俗中独树一帜。

本文集中阐述了蒙古贞传统婚俗与当地汉族婚俗不同,表达了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应该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娜.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传统婚俗文化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03.〔2〕孟兆芬.蒙古族传统婚俗与现代英国婚俗异同叙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31-32.〔3〕燕浏翔.蒙古族抢婚“习俗”辩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22-26.
〔4〕萨其拉.蒙古族婚俗的游牧文化特征分析[J].科技风,2018(23):43-44.
〔5〕包红兰.近现代土默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婚俗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04.
〔6〕周莎.“收继婚”的法理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中央民族大学,2009,03.
〔7〕武晓岚.变革时代的乡村社会入赘婚初探———以山西省鲁村为讨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D].温州大学,201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