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检测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15高二上·长安期末) “茶圣”的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 .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C .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2. (2分) (2019高二下·汕头期末) 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
据此可推断,当时()
A . 小家庭观念盛行
B . 人口衰减严重
C . 小农经济遭破坏
D . 人口隐瞒严重
3. (2分)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4. (2分)下图是19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
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她()
A . 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B . 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C . 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D . 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5. (2分)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 .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 . 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C . 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 . 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6. (2分) (2018高二下·汕头期中) 从我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专制皇权的衰落
C .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 封建制度的解体
7. (2分)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A . 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B . 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 . 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 . 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8. (2分) (2019高二下·东莞月考) 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
这反映出汉代()
A . 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 . 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 . 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 . 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9. (2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这里的“机户”和“机工”是
A . 平等关系
B . 对立关系
C . 雇佣关系
D . 协作关系
10. (2分)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 . 中央集权弱化
B . 流民问题缓解
C . 自耕农逐渐衰退
D . 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11. (2分) (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
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 . 思想解放的程度
B . 中央集权的强弱
C . 经济结构的差异
D . 海军实力的高低
12. (2分) (2017高一下·盐城期中) 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A . 荷兰
B . 德国
C . 法国
D . 西班牙
13. (2分) (2019高三上·长春模拟) 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角贸易”。
这一现象()
A . 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 . 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 .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 . 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14. (2分)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
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历史进程
B . 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中的中心地位
C .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 .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15. (2分) (2019高一下·南昌期中) 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 . 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 . 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 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 .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16. (2分) (2018高一下·如皋月考) 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厂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
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
这一变化()
A . 表明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B . 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C . 说明政府对钢铁工业的重视
D . 是垄断组织取代工厂的标志
17. (2分)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
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人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
”材料反映出()
A . 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 . 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 . 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D .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18. (2分)据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记载,(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
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
……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
A . 推行圈地运动
B . 开辟新航路
C . 积极对外扩张
D . 进行工业革命
19. (2分) (2018高一上·枣庄月考)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
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 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 . 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 . 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 . 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20. (2分)(2016·和平模拟)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 . 民族独立富强
B . 发展资本主义
C . 工业化的实现
D . 实现民主政治
21. (2分) (2016高三上·东莞期中) 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
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A . 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 . 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 . 为战争作准备
D . 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22. (2分) (2018高一上·台州月考) 成立于1868年的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是()
A .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 欧洲帝国主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
C .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 中华民国政府提倡国货
23. (2分)(2019·河北模拟) 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 . 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 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 .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 . 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24. (2分) (2018高一下·桂林期中)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A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25. (2分)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在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未来之路指明方向后,公司热再次兴起。
当时中国的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财富的味道。
这里的“方向”是指()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 做出改革开放决策
D .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共4题;共50分)
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
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加《漕运》
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宫。
草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隋书》卷68《阎毗传》;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完成:
(1)隋朝开凿大运河馀了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7. (12分) (2019高一下·四川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在1978年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再度兴起,这一次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
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 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1983年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全国共有121个省辖市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轮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28. (14分) (2019高一下·福州期中)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
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 材料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的经济措施并评价“二五”计划。
(4)材料四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29. (12分) (2018高二下·思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人随身带来的病菌乃是他们最强大的征服武器。
他们在新世界横扫一切,因为当地居民对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无免疫力。
……在加勒比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土著部落居民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被扫荡殆尽。
在大陆上,病菌的传播比科特斯和皮萨罗率领的远征军进展得更快更远,也更有毁灭性。
科特斯和皮萨罗发现,他们带到沿海的天花赶在他们之前传到内地。
他们带来的新植物种子和动物则以较慢的速度传播着他们的危害。
——弗兰克·柏林《白银资本》
材料二:17—18世纪,围绕大西洋的广阔海洋形成了著名的“三角贸易”,贸易的基本模式是欧洲人用非洲贩运的奴隶在美洲开采金银(特别是白银),然后用于换取来自东方的商品,如瓷器、棉织品、丝织品、茶叶、香料、糖等。
……三角贸易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东方的商品,它与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的贸易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实,谁是“三角贸易”的中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涵盖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全球市场在17世纪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危害。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
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共25题;共5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共4题;共50分)
26-1、
26-2、
26-3、
27-1、
27-2、
28-1、
28-2、
28-3、
28-4、
29-1、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