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明的⼀天》是北师⼤版⼀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认识钟表》的第⼀课时,教材为学⽣提供了⼀个熟悉的⽣活情境,采⽤连环画的形式展现⼩明⼀天的活动:早上6时起床→7时半上学→8时上课→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明的⼀天》是⼀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学⽣建⽴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教材以⼩明⼀天的⽣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平,让学⽣在⽣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
成功之处:
1、我⼀直在思索,怎样从⼀上课就拉近师⽣之间的距离,使学⽣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课余,让学⽣做⼀个钟⾯,学⽣⾮常感兴趣。
学⽣为做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年龄特征,整节课以《⼩明的⼀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充分利⽤好学具(学⽣⾃⼰做的钟⾯),调动学⽣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中让学⽣亲⾃动⼿拨学具钟⾯,为学⽣提供了动⼿实践、⾃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动⼿实践能⼒。
让学⽣在实际中运⽤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活,⽣活离不开数学。
3、在教学中,让学⽣边拨边说,不仅培养了学⽣动⼿的操作能⼒,也培养了学⽣的⼝述表达能⼒。
然后利⽤实物钟,拨动实物钟,让学⽣感知时针⾛的⽅向,提出“顺时针⽅向”这⼀专有术语。
4、在教学中,培养学⽣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数学语⾔。
学⽣会根据⾃⼰已有的⽣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不规范现象。
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
我⽴刻给学⽣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
”并让学⽣⽤正确的表述⽅法重新描述⼩明⼀天的学习⽣活。
学⽣的规范的数学⽤语得到了强化。
5、最后在课件上呈现⼩明⼀天的作息时间表,布置课外作业,让学⽣以这个表为模板为⾃⼰的⼀天也设计⼀张作息时间表,从中教育学⽣珍惜时间,起到⾏为习惯以及道德教育的作⽤。
不⾜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初步认识钟⾯,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拨钟表和电⼦表上整时或半时的时刻,初步建⽴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的不应该是学⽣“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应在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再得以提⾼和规范。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多专研教材,把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再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达给学⽣
2、由于学⽣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并且对于钟⾯这种学具的新鲜感强,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不是很听⽼师的指挥,在⼩组活动中,学⽣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操作到⾃主探索到⽤语⾔⽂学表达出来,部分学⽣不能达到有效训练或表达不规范。
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分辨时不够深⼊,没有让学⽣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
3、学⽣⾃主探索的机会不够。
例如:让学⽣先猜是什么时刻。
虽然也请学⽣交流讨论,但给予学⽣独⽴思考的时间不多,⽽且⼩组合作流于形式。
学⽣没
有真正地独⽴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在玩,随意拨动模具钟⾯。
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给予学⽣⾜够的独⽴思考的时间;在⼩组合作时,⽼师应参与其中,深⼊学⽣的探讨中,及时了解学⽣的思考⽅向,并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中⽼师的语⾔过于啰嗦,不简洁。
带有很多⼝语,如“啊,好了,恩……”。
对学⽣的⿎励评价还是不够,完全靠钟⾯这个学具来激发学习兴趣,忽视了⿎励评价的作⽤。
例如:教学中在学⽣回答完后,可以对学⽣说点⿎励的⾔语,“你观察的真仔细。
”“你的回答很完整”“你回答的很好,如果能再⼤声点,就更好了。
”等具体的⿎励评价性语⾔。
⼜或者以⼩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性的对⽐,通过对⽐来激励学⽣。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的实践操作能⼒,观察能⼒和语⾔表达能⼒的训练。
教学的每⼀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中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经验,让⾃⼰在课堂上有⾜够的应变能⼒,不断提⾼⾃⼰的业务⽔平,这样才会使学⽣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篇⼆
1、以“谜语”导⼊,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结合谜语的“⼀匹马⼉三条腿”,引导学⽣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其特点。
2、从本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能正确认读时间的只有4⼈,其余的均不知道从哪⼊⼿看,因此在“⼩明的⼀天”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每出⽰⼀个钟⾯,都让学⽣说
“从钟⾯上,你看到了什么?”(意图:说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再读出时间,然后将6个钟⾯上的时间进⾏分类,引
⼊“整时”和“半时”。
从教学效果看:
1、可喜之处:所有同学都知道了要认读时间,就要先正确说出时针和⽅针的位置,⽽且也能做到这⼀点。
2、改进之处:在对6个钟⾯进⾏分类后,应该⽤⾜够的时间让学⽣明⽩“整时”和“半时”时针和⽅针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半时”,更要让学⽣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针超过了⼏,就是⼏时半”。
3、对于课堂⼩结部分处理得过于粗糙,只让学⽣说了说,没有做出总结,⼩结部分可以让学⽣详细说⼀说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每⼀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够的应变能⼒,不断提⾼⾃⼰的业务⽔平,这样才会使学⽣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篇三
这节课学⽣学得轻松、愉悦、有满⾜感,⼀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的需要,⼀切教学活动为了满⾜学⽣学习的需要。
⼀、关注学⽣的⽣活需要
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回答的问题。
本节课⾥,给了⼀个较好的回答:学习数学⾸先是⽣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边。
整节课具有⽣活⽓息,学⽣充满了学习的乐趣。
课⼀开始,教师就出⽰⼀个实物的时钟,让学⽣说说时钟有什么作⽤?学⽣争着发⾔,由此教师亮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怎样看时间。
激发了学⽣的探索*。
再看课的应⽤部分,教师要求学⽣说⼀说:你知道哪些电视节⽬的播出或结束时间是在整时或半时的,并拨出时间。
教师的这⼀安排,避免了学⽣机械练习,被动练习的局⾯。
这⼀环节有⼀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与⽣活紧密相联,学⽣不觉得这是⼀种负担,学⽣学得轻松⾃在。
总之,关注学⽣的⽣活需要,让学⽣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活,⼜服务于⽣活,提⾼学⽣参与度,激发学⽣学习动机是本节课的第⼀个特点。
⼆、关注学⽣的学习需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另⼀个特点是,关注学⽣学习的需要,以学⽣⽣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始终围绕学⽣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的学习,尽量满⾜学⽣的需要。
对钟⾯的认识,学⽣并不陌⽣,但是他们知道哪些钟⾯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闭门设计教学⽅案,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你对钟⾯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留出时间、空间让学⽣观察、议论、汇报,充分展⽰学⽣的原有基础。
学⽣已经习惯了⽤“长针、”“短针”来描述某⼀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教师及时加上⼀个简单的钟⾯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规范、科学的语⾔描述某⼀时刻打下基础。
对⼤部分学⽣来说,“整时”时刻的认读⽐较容易,⽽“半时”时刻的认读可能会出现问题,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
学⽣之所以对半时的认读模糊不清,关键在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
为解决这⼀难点,在认半时之初,让学⽣观察转动的钟表,明确了钟表的转动⽅向,⼜为下⾯讨论半时刻的认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总之,在认识“整时”、“半时”的活动中,我⾮常重视挖掘学⽣群体这个⼤的学习资源的优势,放⼿让学⽣认⼀认,说⼀说,围绕某⼀难点展开讨论,认完后在⼩组内交流认读的⽅法。
学⽣在⾃主探索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导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把第三幅情景图中的“8 时”改为“8时半”为的是,最后通过引导观察这两幅情景图,让学⽣学会⽤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词对⼀天的时间进⾏更准确的描述,对⼀天的时间有⼀个更进⼀步的、全⾯的了解。
总之,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的学习需要,根据知识的起点,灵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学习为主的教学思想,满⾜学⽣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学⽣的发展需要
数学课不仅仅要引导学⽣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能⼒,发展智⼒和⾮智⼒因素,在这堂课中也有较好的体现。
如:课的结尾教师出⽰了没有时针、分针的钟⾯,让学⽣根据所提供的时间,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让学⽣在课外设计⼀份⾃⼰⼀天的作息时间表。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的需要,满⾜学⽣的需要的主题。
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都从学⽣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的主体地位,使学⽣得到了满⾜,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