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学》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1.薄束
21
2.脊髓丘脑束
3.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损伤的表现
例2:脊髓C4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楔束:同侧 C4 以下躯干和上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对侧 C5-6 以下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C4 以下同侧四肢肌瘫痪。
1.薄束、楔束
22
2.脊髓丘脑束
3.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损伤的表现
例3:前角损伤:运动障碍,如小儿麻痹,感觉无异常。 例4:白质前连合损伤(空洞):损伤平面双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
脊髓前角
白质前联合
脊髓前角损伤
2233
白质前联合损伤
目标测试
1.脊髓分31个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 1 )个尾节。
1.颈1~4节(C1~4): 平对同序数椎骨; 2.颈5~胸4节(C5~T4):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椎骨; 3.胸5~8节(T5~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椎骨; 4.胸9~12节(T9~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椎骨; 5.腰1~5节(L1~5):对应第10、12胸椎; 6.骶1~5节(S1~5)尾节(Co1):对应第1腰椎。
(3)网状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结构)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脊髓灰质→ 调节肌张力
(二)白质
(4)前庭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庭脊髓束→前角 运动细胞→ 兴奋同侧肢体伸肌的张力和抑制屈肌
(6)内侧纵束
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脊 髓灰质→平衡觉与眼球的运 动和头的运动结合起来
(5)顶盖脊髓束 上丘→顶盖脊髓束→交叉→脊髓灰质→视反射听反射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顶盖脊髓束
12
内侧纵束 皮质脊髓前束
1. 上行纤维束
(二)白质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13
1. 上行纤维束 (1)薄束和楔束
(二)白质
薄束:传导下肢(T5胸节以下)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楔束:传导上肢(T4胸节以下)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灰质
灰质
白质
白质
后根
前根
前面观
7
中央管
水平面观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后连合
后正中沟
后索
灰质
后角 中央管
前角
灰质前连合
前正中裂
水平面观
前索
8
白质 后外侧沟 外侧索
前外侧沟
二、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横切面: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脊颈段横切面
胸段横切面
C8
T3
T6
T12 胸段横切面
二、脊髓内部结构
(二)白质: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上行传导束
楔束、薄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
脊髓小脑后束
髓 白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质
红核脊髓束
下行传导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11
脊髓横切面
二、脊髓内部结构
(二)白质: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楔束 薄束
2.在脊髓横断面上,灰质两侧向前扩大叫( 前角 ),由( 运动)神经元组成。
3.脊髓的位置( B )
A.上端平枕骨大孔与中脑相连 B.下端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C.下端成人平第三腰椎下缘
D.下端成人平第二骶椎下缘 E.下端小儿平第一腰椎下缘
4.腰椎穿刺的常选部位是( C )
A.第1~2或2~3腰椎棘突之间B.第2~3或3~4腰椎棘突之间C.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
②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运动细胞
17
(二)白质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①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
内侧部: 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 支配下半身纤维
18
2. 下行纤维束
中脑红核→红核脊髓束→交叉→前角运 动细胞→对侧屈肌活动的肌张力和活动 (2)红核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结构)
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 脊髓有两个膨大 颈膨大: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腰骶膨大: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
3
脑 颈膨大
(C5-T1)
脊髓
腰骶膨大 (L2-S3)
脊髓圆锥
后外侧沟 后根
前外侧沟 脊神经节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后正中沟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4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19
三、脊髓功能
三、脊髓功能
传导功能:上、下行传导通路。 反射功能: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
上行(感觉)传导 下行(运动)传导
20
牵张反射
屈曲反射
脊髓损伤的表现
1.脊髓全横断: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消失; 2.脊髓半横断:伤侧以下位置觉、震动觉、精细感觉丧失同侧肢体瘫痪,对侧肢体温度、痛觉消失; 3.脊髓前角受损:支配范围肌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感觉无异常。
L2
L5
腰段横切面
S2 骶段横切面
9
二、脊髓内部结构
(一)灰质:主要由前角、后角、侧角三部分组成。 (联络神经元) 后角(后柱)
前角(前柱) (运动神经元)
1.外侧群:四肢肌 2.内侧群:躯干肌 10
侧角:内脏运动相关 1.T1-L3: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侧角:内脏运动相关 2.S2-4: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小脑皮质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16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脊髓小脑前束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二)白质
前束:控制躯干肌运动,属锥体系结构。
侧束:控制肢体的随意运动,属锥体系重要结构。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1)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
锥体交叉 ①皮质脊髓侧束
楔束 薄束
楔束核 楔束
薄束
薄束核 脊神经节
14
(二)白质
1. 上行纤维束 (2)脊髓丘脑束 前束:传导触觉;
侧束:传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15
后角固有核 上升1-2节段
脊神经节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二)白质
1. 上行纤维束 (3)脊髓小脑束:参与肢体姿势协调。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
1
第一节 脊髓
知识目标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的功能。 3.了解:内部结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描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功能。
2
第一节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骨内。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 下端至L1椎体下缘(小儿L3),全长约40-45cm。
D.第1~2腰椎棘突之间
E.第4~5腰椎棘突之间
5.脊髓灰质的前角是( B ) A.感觉神经中枢 B.运动神经中枢 C.内脏感觉中枢 D.交感神经中枢 E.副交感神经中枢
24
25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一)脊髓节段: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节段共有31个。 1.颈段:8节(C1~8); 2.胸段:12节(T1~12); 3.腰段:5节(L1~5;) 4.骶段:5节(S1~5); 5.尾段:1节(Co1)。
(二)脊髓与椎骨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脊髓节段的位置大多高于同序数椎骨。
5
马尾临床意义与腰椎穿刺
马尾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腰椎穿刺部位:L3-4或L4-5。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隙:
①麻醉(腰麻) ②取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麻醉
马尾
6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各节段内部结构相似。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
例1:脊髓T10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同侧 T10 以下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 对侧 T11-12 以下躯干和下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T10 以下同侧下肢肌瘫痪。
1.薄束
21
2.脊髓丘脑束
3.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损伤的表现
例2:脊髓C4节半横断损伤了哪些传导束?会有何表现? 1.薄束、楔束:同侧 C4 以下躯干和上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 2.脊髓丘脑束:对侧 C5-6 以下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消失。 3.皮质脊髓侧束:C4 以下同侧四肢肌瘫痪。
1.薄束、楔束
22
2.脊髓丘脑束
3.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损伤的表现
例3:前角损伤:运动障碍,如小儿麻痹,感觉无异常。 例4:白质前连合损伤(空洞):损伤平面双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
脊髓前角
白质前联合
脊髓前角损伤
2233
白质前联合损伤
目标测试
1.脊髓分31个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 1 )个尾节。
1.颈1~4节(C1~4): 平对同序数椎骨; 2.颈5~胸4节(C5~T4):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椎骨; 3.胸5~8节(T5~8):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椎骨; 4.胸9~12节(T9~12):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椎骨; 5.腰1~5节(L1~5):对应第10、12胸椎; 6.骶1~5节(S1~5)尾节(Co1):对应第1腰椎。
(3)网状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结构)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脊髓灰质→ 调节肌张力
(二)白质
(4)前庭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庭脊髓束→前角 运动细胞→ 兴奋同侧肢体伸肌的张力和抑制屈肌
(6)内侧纵束
前庭神经核→内侧纵束→脊 髓灰质→平衡觉与眼球的运 动和头的运动结合起来
(5)顶盖脊髓束 上丘→顶盖脊髓束→交叉→脊髓灰质→视反射听反射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小脑后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顶盖脊髓束
12
内侧纵束 皮质脊髓前束
1. 上行纤维束
(二)白质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13
1. 上行纤维束 (1)薄束和楔束
(二)白质
薄束:传导下肢(T5胸节以下)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楔束:传导上肢(T4胸节以下)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灰质
灰质
白质
白质
后根
前根
前面观
7
中央管
水平面观
二、脊髓内部结构
组成: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后连合
后正中沟
后索
灰质
后角 中央管
前角
灰质前连合
前正中裂
水平面观
前索
8
白质 后外侧沟 外侧索
前外侧沟
二、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横切面: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脊颈段横切面
胸段横切面
C8
T3
T6
T12 胸段横切面
二、脊髓内部结构
(二)白质: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上行传导束
楔束、薄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
脊髓小脑后束
髓 白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质
红核脊髓束
下行传导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11
脊髓横切面
二、脊髓内部结构
(二)白质:由上、下行纤维束组成。 楔束 薄束
2.在脊髓横断面上,灰质两侧向前扩大叫( 前角 ),由( 运动)神经元组成。
3.脊髓的位置( B )
A.上端平枕骨大孔与中脑相连 B.下端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C.下端成人平第三腰椎下缘
D.下端成人平第二骶椎下缘 E.下端小儿平第一腰椎下缘
4.腰椎穿刺的常选部位是( C )
A.第1~2或2~3腰椎棘突之间B.第2~3或3~4腰椎棘突之间C.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
②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运动细胞
17
(二)白质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①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
内侧部: 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 支配下半身纤维
18
2. 下行纤维束
中脑红核→红核脊髓束→交叉→前角运 动细胞→对侧屈肌活动的肌张力和活动 (2)红核脊髓束(属锥体外系结构)
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 脊髓有两个膨大 颈膨大: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腰骶膨大: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
3
脑 颈膨大
(C5-T1)
脊髓
腰骶膨大 (L2-S3)
脊髓圆锥
后外侧沟 后根
前外侧沟 脊神经节
一、 脊髓的位置及形态
后正中沟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4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19
三、脊髓功能
三、脊髓功能
传导功能:上、下行传导通路。 反射功能: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
上行(感觉)传导 下行(运动)传导
20
牵张反射
屈曲反射
脊髓损伤的表现
1.脊髓全横断: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消失; 2.脊髓半横断:伤侧以下位置觉、震动觉、精细感觉丧失同侧肢体瘫痪,对侧肢体温度、痛觉消失; 3.脊髓前角受损:支配范围肌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感觉无异常。
L2
L5
腰段横切面
S2 骶段横切面
9
二、脊髓内部结构
(一)灰质:主要由前角、后角、侧角三部分组成。 (联络神经元) 后角(后柱)
前角(前柱) (运动神经元)
1.外侧群:四肢肌 2.内侧群:躯干肌 10
侧角:内脏运动相关 1.T1-L3: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侧角:内脏运动相关 2.S2-4: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小脑皮质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16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脊髓小脑前束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二)白质
前束:控制躯干肌运动,属锥体系结构。
侧束:控制肢体的随意运动,属锥体系重要结构。 中央前回中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1)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
锥体交叉 ①皮质脊髓侧束
楔束 薄束
楔束核 楔束
薄束
薄束核 脊神经节
14
(二)白质
1. 上行纤维束 (2)脊髓丘脑束 前束:传导触觉;
侧束:传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15
后角固有核 上升1-2节段
脊神经节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二)白质
1. 上行纤维束 (3)脊髓小脑束:参与肢体姿势协调。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