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与学手册(pdf)(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生物_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导管是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通道。
描述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设计、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叶片的基本结构。
难点:解释气孔的开闭原理。
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课后延伸提出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叶片的下表皮气孔较多?2.为什么叶片秋天会发黄?叶片落地时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3.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
这是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呢?有什么意义吗?课后查找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动手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数据资料、设计实验和模拟实验展示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结合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课堂效果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点考虑内容之一。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的情感,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生物自然的奥秘。
倡导探究式学习,尤其是实验操作,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探究式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紧接着在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下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持,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练习,使所学知识真正的能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显著,后期从作业完成的质量上来看,本节课的教学也是非常成功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自己的水循环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了解观察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循环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讲授法:通过讲解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中深入认识。
•探究法:通过带领学生做实验、发起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1.4 教学内容与组织1.4.1 导入环节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水循环”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存在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植被,水的循环过程是什么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渐入主题。
2.使用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4.2 学习环节1.讲述绿色植物如何对水进行利用。
2.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总结观察结果,从而深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4.自主体验: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自己平常如何对待用水的问题,并总结出影响自己用水情况的因素,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珍惜水资源。
1.4.3 总结环节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发言,反思自己对水的认知是否有所改变,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疑问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反思本课主要通过讲解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绿色植物对水的利用及生态意义,地球上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水循环的重要性和生态价值。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带动学生形成珍惜水、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行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4、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5、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的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3、练习画表皮细胞的保卫细胞图。
4、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知识的思想。
2、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气孔的作用机制,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气孔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四、课时:1课时五、教具:水循环挂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
如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
我们又知道,水进入植物体后,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
那么,这些水是存留在了植物体内,还是又离开了植物体?生:讨论回答,是又到了植物体外,因为在前面我们做过"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不但答对了问题,还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
给予掌声鼓励。
[讲授新课]一、实验分析--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生:仔细观察袋内现象回答,有水珠了。
师: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生:是从植物体内,通过叶片出来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叶片的结构。
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制作临时装片。
在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
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巡回指导,对临时装片效果不好的组,发放永久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家庭或社区的节水措施,并进行评价和建议。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策略:分享节水故事,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认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绿色植物相关的节水、保水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关系,培养实证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思维品质。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
2.掌握植物蒸腾、渗透、吸收等水分生理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色植物为例,引入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绿色植物与水循环关系的探究欲望。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展示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植物与水的关系。
2.提出问题:为什么绿色植物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它们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有什么关系?
3.创设情境:播放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4.导入新课:通过以上活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如蒸腾作用、渗透作用等,解释其对水资源的重要性。
a.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绿色植物水分生理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目标】: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II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 5 %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一、叶片的基本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结构临时切片。
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
注意:1.练习徒手切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片?吗?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2 .叶片的基本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根据《叶片结构。
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教师活动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我的教学设计)周凤英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已有章节的渗透学习及生活的体验,我们的学生对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及水分是如何进入到植物体内有了一定的了解。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以后,植物又进行了什么的生理活动?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生活中,我们又如何体验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生活实践,我们对植物资源和水资源有了较深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又如何爱护和珍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植物、植物的蒸腾作用、水的重要性及其爱护,我想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践入手,从根本上、兴趣上彻底地学习与理解这一章节的知识。
因此,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水资源、保护森林的意识二、教学的重点: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参与了水循环三、教学的难点: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叶片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五、教具的准备与运用:多媒体、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为主1、学生部分:(引导做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记录,带回成果)(1)在滴有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培养几株白色菊花,观察;(2)在一盆栽植株上套装一透明塑料袋(不能连同花盆与泥土也套住),放在阳光下,3-4小时后,观察透明塑料袋上的变化;(3)按书本P114页练习3的装置做一个蒸腾作用的对比实验;(4)试一试小实验:用一透明玻璃水杯装有70℃左右的暖水,取一新鲜潺菜叶(或其他叶)竖直放进水中,观察叶片正反面产生的气泡数目,记录;(5)在假日里,到农家菜地或花木场地观察、访问有关植物移栽的措施,记录;(6)网上查阅有关蒸腾作用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资料。
2.教师准备:(1)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CAI课件;(2)课前指导学生准备做家庭小实验;(3)实验室学生的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刀片、毛笔、镊子、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新鲜的潺菜叶(或其他菜叶);(4)在滴有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培养几株白色菊花,观察,带回课堂演示;(5)网上查阅有关蒸腾作用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资料。
《带三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历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植物如何通过其生理过程参与并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绿色植物的基本生理结构及其与水循环的关系;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水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绿色植物生理结构和水循环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价值观表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水循环和绿色植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生理结构,包括叶片、气孔、维管束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
(3)重点讲解绿色植物如何通过气孔进行蒸腾作用,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和意义,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绿色植物生理结构和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作用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示意图。
六、学后反思1. 自我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的问题,并寻求改进。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基本概念,如蒸腾作用、根吸水、水分运输等。
2.详细讲解绿色植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对水循环的影响,以森林、草原、湿地等为例,阐述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3.分析影响绿色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等,并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水循环过程。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与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实地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特别是蒸腾作用、根吸水、水分运输等环节。
2.难点:理解绿色植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影响绿色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知识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难点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生按照小组准备实验:选取三枝粗细相近的枝条,分为叶多、叶少、无叶,分别插入三个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瓶外的部分,口袋扎紧。
三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上课观察。
准备上课时的学生实验、活动所需材料。
序言: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非常重要,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
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就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内容提出问题。
(1)水是如何在大气、海洋、陆地之间循环流转的?(2)水在植物体内的用途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水对植物体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的?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知道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的。
根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吸收水分呢?通过对本章的探究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学生自学,完成《探究在线》本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1)茎的结构和作用。
教师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环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调查周围环境中的水体,了解其来源、流向和水质状况,分析水循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拓展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全球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撰写一篇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科普文章。
-观看与绿色植物、水循环相关的纪录片,撰写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作业布置要求:
1.注重作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相关的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从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总结等环节,深入探讨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水循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依据,结合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和实际教学需求,力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关系。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作业小结:我布置了一篇关于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作用的小论文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查阅相关资料。这种作业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问题导向
1.提出与本章节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4.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好奇心。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绿色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案
生物教案
主备
人
授课人备课时间
课题
名称
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学会徒手切片和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通过对绿色植物叶片结构的观察和描述,进一步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练习画生物图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画图进一步认识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2.气孔"开""闭"的机理。
3.水分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推理归纳法。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相关章节的内容。教材应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包括绿色植物的图片、生物圈水循环的示意图、植物蒸腾作用的动画演示等。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能需要准备植物植株、水槽、实验容器、测量工具等实验器材,以及相关的实验材料,如湿润的纸巾、温度计等。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将学习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和意义。
1.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生命观念:学生通过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生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命观念。
3.科学思维:学生通过分析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充满兴趣,具备较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习惯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也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合作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
2024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作用与目的:
- 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 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蒸腾作用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探索。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深化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如植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干旱地区植被的变化等。
-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预习、课堂听讲、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 学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生物课本,翻到第三章相关内容。
2. 辅助材料:准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图片、水循环过程的动画视频,以及植物吸水、蒸腾作用的图表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植物样本、滴定管、计时器等,用于观察植物蒸腾实验。
4. 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实验操作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同时,设置多媒体展示区,方便展示教学资源。
人教初中生物七上《第3单元 第3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word教案 (4)
第3单元第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根适于吸水的特征: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根尖的。
该处生有大量的,增大了根吸水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
3、观察叶片的结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1)把新鲜的叶片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紧并排的,迅速横切叶片。
(3)每切一次,刀片要蘸一下水,把切下的放入水中。
(4)用毛笔蘸出的一片,制成。
4、叶片的结构包括上下、和,其中的气孔多于的气孔。
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围成的空腔。
5、蒸腾作用是指,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增加,降低。
6、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将茎横切、纵切,你看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111页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思考:我们在步骤2中取叶的薄片时,是来回切割吗?。
2、小组讨论:水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3、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在阴雨天进行,并且去掉其部分枝叶,目的是。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113页“试一试”: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吗?为什么?。
5、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①你能对照图为大家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②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③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四、达标测试1、蒸腾作用进行的主要器官是()A、根B、茎C、叶D、花2、参天大树的顶端也能得到根部运来的水分,其动力来自于()A、蒸腾作用B、输导作用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3、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基本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在叶片的结构中,能进行物质生产的部分主要是[ ]和[ ],原因是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叶片才会呈现出鲜艳的绿色。
(2)被称为叶片的“骨架”,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的结构是[ ] ,它主要由两种管道(和)构成。
秋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认同气孔的X开闭合是相对的,形成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解释气孔开闭原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以实验探究为主多种方法优化组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
(1)教师制作好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并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学生预习课本《观察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2)教师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表皮的气孔》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X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3)教师准备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五.教学过程二、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2.气孔开闭机制。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
观察发现: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观看课件: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探究实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
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X开。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
模拟实验: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里注水和放水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3单元-第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认同气孔的张开闭合是相对的,形成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新鲜树叶[至少12片],视频资料[包含课本插图],电脑,彩电,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通过根将外界的水吸收进体内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然后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新授过程】4.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通过根将外界的水吸收进体内后,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然后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4.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
4.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
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观察,放视频资料展示教材中插图23、24。
4.4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4.5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
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
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j
`;é4#ªóôª1%ª;V2ª&u` } ª ; óô Ù i%ª )VªkIr$ #$ Ùi'óôÙiVÌÙi " # # DEÒF'TWàÓê&ÿÛ>($ Ùi T W #d F`ÀÅG#%aÅq#phÀ7/hÀ$ " % # ó'ª;#Ùi n& ¾ J# 0 B T W " ¨ . Û 1 T W# rÙ i & Û 1 T W M Fª \ $ `J Û 1 TWn×F2&ó&óYA#¢Þ$ %$ ª) Â3ã#ª)T W .¾$ ª)T Wß F r ª \ $ ª )3r Ì À' À Y 34 . ç& Ì À Y 5 . ç$ }-Ùi#ª)T W à Ó ê& ª \ Y ( } - ÌÙ i#ª)TWà6&ª\Y£$ &$ ªk FõgV$g&k½õqr%s<tVF<[& 9F Íx V ½ õ($
%&'(
#$ i[ª;SS_&pS_`&SH#[fY " $ ÙiTWnFY#ª\ * $ 34.çTWnFY#ª\ + $ ÙiTWV34.çTWnFY#ª\ , $ ÌÙiTWó£ 78')&· ü B a¡ -& ãä 1 « ¢ ·& ( Õ I ¬y î&67%ëî() & ©· ü B? ¤ £ -& ãä 1 « ËÌ& (ÕI¬yí&67%ëì$ %$ <=Ø)3J ÌW>?*&Ìà[faSH#Y " $ 3J(Z&ÿ_ * $ 3J#MN(&kOP3´· + $ 3JDª÷Áå#:+ , $ 3J1F<[ 78'®ó®Õ× 8 [B ¤ ¹ ÙÒ ½ ¥ ],& ÔUJB ·¸],ºÒ® ¦ B ¦& ÁÂ Ò ¿Àà ã& UJ[\] ,5IÀX¿À&Ë6 RÆ ± ^ ¦ Ù § µ$ ®ó ¨ ÅQÈJî7w2$ &$ Z[#qþ³n&@ ¤ ) \ q ¶ * &) º 4 k R& º £ 4kA* #Y " $ $ $ $ ¦!!!* ¨!!!+ ^_!!!, ¡¢ 78'IëUJB%ÕXp©+ »& Eø » ׸B q ª$ óßB®®ÂÕXp¢Ø »& îB » « à ©&©»$ ñòW ¬ » {& n ^ ¤ú ½ h ) ¬ IJvB» {& Z ÄWSQUJBË G L j& P$WX µO) Ië»'* $ " ! !# "! !# "! !#
)*$+
®îuabUJB¢»(¤? + B + $ + ° ã& Z ?òUJB+  ¹ r ã # ° $ x Ú ± B Ù&ý+,+¹ & # f 7 l, Ë ê îB + ? ê ¢»B+ +¢»? ãä ; : B$ ãä ; ? í°L`Bý;&§0G¼±J¿" Ú»%wÈF# p ( TW±®¼±J¿ " Ú i% Ò æ ¿% j£ b # p $ $ E ¼ B ã`ãä¼B ãÔ&+ãä ΢ »(¾ ê&+ ãä ξ»$
" %)
% CD
!"#$
,+- ^c
#$ MN( " # # ¾X'qrc\#i[ÙSq M i C x â Æ3 n#PQ&MN($ " % # AB#ð'Dª;nAB&D¢Pª ; #
!! # $ * !
!Ý#$!%&(¹2ÏÇ9&
,+- ý72
qrAjM~&¢P½õ.ç# Õ ½ Æ ¬ i[# ` ` ;ªV``ë'$ #$ õgV$g# ½õ.ç #. DEÒF TW#1 iC i[n #1ð (n# 1ð Õ½#[h õg Âr¿B%gi# TW.¾&ÌTW ×#TWYâ ÃTW j %( %ª h qrV [ G n #s<t $g ¿B #& } $ g Ö ×# Á F $ º& SF$ó \TW j %( %ª %i F<[
,+- ÏÇ9&n%&(2ýþu
#$ MN (k² ¦ 3 ´ ·& OP¹ q$ qr# MN x Ä& kop3ã#&ßÑÉÖé-³´#¶·Ì ¹&´ · OP& cuB¾7ºæç&ÚA¹q$ %$ \ i[# (% ªk² 8 ' º q& < º qJºS# é 9$ J_n#èD©ªk²o : º q& Öÿ # º q # ºÌ& ;´ºÌq$
)*$+
%..0 ý®¯L®°±&² 0 ³ ? ´ Ù µ° ? x O B ê$ Z ³&ö½ö© # ?e ¶ X$ öB /3& ¼ ò =·¸¹½1º¹Þß » ° r ¼E f Ù 0/3 ½ 0&$ Ô©½RQt¾&67KE#Q¨°?(Tö©B ¹¿ `#QÞß»°&°?7¼$ #&Þß×`Ó ª IJ v B»{¹à7¼CB],$ )ÂÔW 3&Z ¯ Ù ± & Ëí],ÎÀ;CÒ&ÁW°¯  ) öíÒó&b` × »'&îÄXÃ&íÄXÓ* [$
" #
!Ý) ! ÏÇ9&n%&(2ý Ù ½õ.ç #. Õ½$Ö %$ $gA&W õg ~Ìu $g ~uÌ
!"#$
,+- ñwÿý25#$ i[oq#DðYj,¾Z& ¥ Y ¾Z F3 ã # jF$ 3ãjF1#;X' " # # 33OPåoq#ÙSo( " % # ¦åjoq#®Ï$ %$ joq#¥5' lm S # + · 7 ój F T W T WS # + ·&lmn#qr Ö + · #$ Ö # Å cu # Å Æj F T W&@cjFTW # Å A ¾Z ÀÀ T W& ~ A ¾Z Mõgn&¢PõgÕ½Æi[#µ}ð$
$gYÂ`àB#¿gi\TW E¾ #& G.¾ # ` ` } TW.$grÔ$ &WYðó$grÔôÃ#`}}-6 ¿&ÓYÃ#TW&$ g # ½õ <k A & W Fê ® á ñ$ &WhÔi[vÒF$
%&'(
#$ !"'Ó#j&ÄÚj,rFØm#) F*&ßÉYj F&jF#1Ji[#;XY " $ $ OPj#(¬Ó!!!* Û>j, + $ OPopSo , $ P^_#Õ½ 78'+Ëá ?¢ Ö »¼ ½ w È F B ) C« b& + ? +B·üãäB ¹& ) C],? Á ®¢ Ö ¸ & ¹ T  +×»¼½wÈFB¢Ö$ %$ `È)*'#Dæ+B,qn& Ü P`¾#C×( e ; !# d(®Ê&(231!"&RÆB#rY " ! " $ $ $ $ "#.ç!!* õg!!+ $g!!, B¾À 78'GªB)CsX? 9: »¼ ½ w È F& T » Xp YÃUJ¬¶?6O;E9»&Gª9:B|$ " ! !#
óAB&Gcª1V|}(¨kAB" Øü# $ " & # PQ'lmn#qrÂjFAjM&ì~¢Pj%(%ª #õg½÷ƪ)TW$ ßqräåØ£`r À A i[MµñZß\d&3rоqM&¢P óxÄÆ3n$ %$ MN(#;X " # # ¹7i[#¶·&£Jª#-$ " % # ÚAqVs<t#opVi[M#Õ½$ " & # ¹7åi[é-#¶·$ " ' # ¦3´·&OP¹q$ &$ ó#Ê.Ai[#MN( MN(D¢Pª;# ó AB$ L ó Ê2C& MN (àá(ó.C&MN(ü7×ë$
, - . /
\i[AZ [#qþ³
{
i[Jqr#opVÕ½
{
jJqr#op'i[oq#DðYj,¾Z qr#Õ½KÓ'õg
ª;#DE'Ùi%ª)%ªk i[#MN('qrc\#i[ÙSqMiCxâÆ \i[ÀAZ[#qþ³ 3n#PQ Z[n#qþ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