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案》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教案69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及其特殊性;掌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认识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政治智慧;了解甘地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以教师研究性的教为学生研究性的学创设课堂环境;学生通过文字、图片材料解读,在感知--积累--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合作探究的经验,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圣雄”甘地植根于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为民族解放开创了独特的道路,他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为实现印度独立不惜自我牺牲。
学生可以从中感悟甘地超人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力量,获得精神升华。
学情分析进才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综合学能强,高二(8)班是法语特色班,学生人文素养好,对历史课兴趣浓,有探究欲,课堂参与度高。
但学生很少关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相关史实积累不足。
重点难点“非暴力不合作”主张所体现的甘地的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8月15号对中国和印度的意义?8月15号,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8月15号也是印度独立日,1947年8月15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终结!2007年,印度举国上下欢庆独立60周年,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宣传画上印着的、在草地上绘着的这位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事迹吗?
请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圣雄”甘地,印度国父,至今印度人民还将甘地视为“印度最伟大的偶像”。
他的伟大在于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非暴力不合作”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虽屡遭挫折,但印度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讲授】环节二: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时代背景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涵解读】
请学生阅读教材后作出回答,老师再进行解读:非暴力不合作,顾名思义,非暴力+不合作,即采用和平和合法的方式,抵制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自治,赢得国家独立。
这是一条非常独特的民族解放之路。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独特性】
①从20世纪上半叶民族解放运动特点看:当时其他国家、民族一般采取武装斗争形式,如中国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有大家刚学过的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②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特点看: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1908反英斗争,采用的也都是武装斗争的手段。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背景】
①一战后“民族自决”潮流的推动
出示材料:
(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和平纲领”
一战末期,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结束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调“民族自决”。
一战后,曾被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欧洲诸民族确实获得了民族独立,这无疑极大鼓舞了亚非殖民地人民,印度充满了获得新生的欲望。
但是,战后西方列强并没有把民族自决的原则应用于欧洲以外地区,相反,加剧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导致殖民地和宗主国矛盾激化,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正是受世界形势的影响,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一次走向高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但他为什么提出非暴力的方式,我们还要具体研究英国对印度政策的变化。
②英国对印政策出尔反尔的刺激
20世纪以来,印度人民要求民族自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迫使大英帝国调整统治政策,1909年通过《印度立法会议法》,增加立法会议中印度议员人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为印度自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为战时英国处境困难,印度各阶层希望通过支持英国获得自治的回报,派出上百万军队参战,还有30万印度人充当劳工,提供了高达3.5亿英镑的财政支援。
而英国则允许印度同自治领一起参加帝国的战时内阁。
从1917-1919年,英国政府多次宣称要给与印度自治。
但是,英国并不打算真正在印度实行自治。
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
“印度是英国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对大英帝国的利益至关重要。
1919年,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授予印度总督和印度各省殖民当局以“非常权力”,镇压民族解放斗争。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罗拉特法”使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激起印度各地的抗议怒潮。
殖民当局进行残酷镇压,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和大多数印度人一样,对英国忠心耿耿,因为他相信,英国会怀着同情之心接受印度民族主义的要求,但是他上当了。
期待英国良心发现兑现承诺是不可能了,阿姆利则惨案则表明以暴抗暴之路行不通,印度怎么办?甘地在两难中作出了理性、智慧的选择。
③印度民族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甘地并不是孤身奋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得到了印度国大党的支持,从而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方针。
国大党1885年在孟买成立,它是印度民族主义组织,成员主要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
出示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拥有自由、享有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占有生活必需品,以致可以有充分机会发展——这,是其他任何民族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也是印度人民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我们还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政府使一个民族丧失这些权利,并压迫他们,那末,这个民族就有改变它或废除它的进一步的权利。
——《国民大会党誓言》
材料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末,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
----美国《独立宣言》
两段材料阐述的思想一致,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这是巧合吗?英国的殖民统治客观上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引入印度,促进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从而最终威胁英国的统治。
早在1906年,国大党就宣布印度自治是党的斗争目标。
但是,在甘地成为精神领袖之前,国大党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着鸿沟,因为,人民听不懂那些西方式的政治理论。
而甘地则做到了让印度社会各阶层追随他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政治智慧。
【讲授】环节三:【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甘地的政治智慧】
①准确判断形势,提出相应对策
不合作--1914年时,英国人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
在甘地看来,这是因为印度各阶层人与英国人合作。
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
非暴力--
出示材料:
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里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
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
而在甘地看来,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真理的手段就是采取非暴力抵抗。
提问:甘地提倡非暴力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的客观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的殖民者接受。
②充分认识到印度人民的伟大力量
出示材料:
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甘地
1857-1859年席卷全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908年孟买10万工人总罢工,都显示了印度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巨大的力量。
③提出真理是神的口号,善于团结人民。
但是,要把印度人民团结起来,却是非常艰巨的考验。
印度社会的状况是:种族混杂、宗教众多、种姓隔离,加上英国分而治之的离间。
甘地提出真理是神的口号,把印度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民众熟悉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不分种族、宗教、种姓,为实现独立而斗争。
④目标明确、分步推进、全民反英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甘地设计的三个步骤。
第一、第二步涉及的多是印度上层人士,如何动员全民参与?甘地设计了第三步……
出示材料:甘地纺纱图片。
甘地早年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长期从事律师工作。
现在,他脱去西服,赤裸上身,腰缠印度土布,静默地坐在木制纺车前,用印度人世代相传的古老工具纺着纱。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象征意义:印度要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独立
实际意义:当时,英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印度棉花,运回本国加工,再把棉纺织品以高昂的价格在印度出售。
削弱英国统治印度的经济基础。
非暴力抵抗真的会奏效吗?学校、公共行政部门、法庭、立法机构陷入了瘫痪;在1920年大选期间,将近2/3的选民放弃了投票;1920—1921年进口布总值为10.2亿卢比,1921—1922年降至5.7亿卢比。
非暴力抵抗在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甘地说,“非暴力是人类掌握的最强大的力量”。
那么,非暴力斗争,它的力量究竟何在?也许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食盐进军能给我们某些启示。
1930年,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形势下,甘地组织了“食盐进军”,号召大家都来自制食盐。
5月21日,2000名志愿人员,进军距孟买150英里的盐场。
殖民当局在盐场外修了壕沟,筑了铁丝网,工事前方几百名军警手持带钢尖的大头木棍,严阵以待,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举枪瞄准。
这些志愿者将如何应对?
播放电影《甘地传》的有关片段。
学生讨论观感。
老师总结:非暴力斗争,体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激发印度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任何企图调和印度与大英帝国的希望,从此永不再有”,美国记者的现场报道在美国1350家报纸上披露,世界各大报转载,英国所谓文明国家的形象荡然无存,世界舆论无不为之骇然,给与印度同情支援,在巨大的压力下英国殖民当局被迫让步,允许继续通过会谈解决印度自治问题。
【讲授】环节四:【本课小结】一个独特的人,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民族解放之路。
他留给世界的影像是赤裸双脚,身缠土布,手执竹制拐杖,奔波在印度大地上,身后则有无数追随者。
甘地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却用最朴素的语言,向人民宣传自己的主张;他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却致力于同穆斯林的宗教和解;他出身于吠舍种姓,却把贱民称为“神的子女”;甘地身材矮小,体重仅五十来公斤,但人们经常这样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印度首都。
为了争取印度独立,他一生中曾16次进行绝食斗争,18次进监狱,5次遇刺,最终倒在宗教狂热分子的炸弹下。
在他死后,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1999年《时代》杂志评选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是罗斯福总统,甘地列第三位。
【作业】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探索与争鸣”板块设计的问题。
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第18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8月15号对中国和印度的意义?
8月15号,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8月15号也是印度独立日,1947年8月15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终结!2007年,印度举国上下欢庆独立60周年,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宣传画上印着的、在草地上绘着的这位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事迹吗?
请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圣雄”甘地,印度国父,至今印度人民还将甘地视为“印度最伟大的偶像”。
他的伟大在于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非暴力不合作”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虽屡遭挫折,但印度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讲授】环节二: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时代背景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涵解读】
请学生阅读教材后作出回答,老师再进行解读:非暴力不合作,顾名思义,非暴力+不合作,即采用和平和合法的方式,抵制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自治,赢得国家独立。
这是一条非常独特的民族解放之路。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独特性】
①从20世纪上半叶民族解放运动特点看:当时其他国家、民族一般采取武装斗争形式,如中国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有大家刚学过的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②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特点看: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1908反英斗争,采用的也都是武装斗争的手段。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背景】
①一战后“民族自决”潮流的推动
出示材料:
(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10)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和平纲领”
一战末期,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结束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调“民族自决”。
一战后,曾被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欧洲诸民族确实获得了民族独立,这无疑极大鼓舞了亚非殖民地人民,印度充满了获得新生的欲望。
但是,战后西方列强并没有把民族自决的原则应用于欧洲以外地区,相反,加剧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导致殖民地和宗主国矛盾激化,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正是受世界形势的影响,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一次走向高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但他为什么提出非暴力的方式,我们还要具体研究英国对印度政策的变化。
②英国对印政策出尔反尔的刺激
20世纪以来,印度人民要求民族自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迫使大英帝国调整统治政策,1909年通过《印度立法会议法》,增加立法会议中印度议员人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为印度自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为战时英国处境困难,印度各阶层希望通过支持英国获得自治的回报,派出上百万军队参战,还有30万印度人充当劳工,提供了高达3.5亿英镑的财政支援。
而英国则允许印度同自治领一起参加帝国的战时内阁。
从1917-1919年,英国政府多次宣称要给与印度自治。
但是,英国并不打算真正在印度实行自治。
为什么?
请学生回答。
“印度是英国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对大英帝国的利益至关重要。
1919年,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授予印度总督和印度各省殖民当局以“非常权力”,镇压民族解放斗争。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罗拉特法”使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激起印度各地的抗议怒潮。
殖民当局进行残酷镇压,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和大多数印度人一样,对英国忠心耿耿,因为他相信,英国会怀着同情之心接受印度民族主义的要求,但是他上当了。
期待英国良心发现兑现承诺是不可能了,阿姆利则惨案则表明以暴抗暴之路行不通,印度怎么办?甘地在两难中作出了理性、智慧的选择。
③印度民族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甘地并不是孤身奋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得到了印度国大党的支持,从而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方针。
国大党1885年在孟买成立,它是印度民族主义组织,成员主要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
出示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拥有自由、享有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占有生活必需品,以致可以有充分机会发展——这,是其他任何民族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也是印度人民的不可转让的权利。
我们还认为,如果任何一个政府使一个民族丧失这些权利,并压迫他们,那末,这个民族就有改变它或废除它的进一步的权利。
——《国民大会党誓言》
材料二: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末,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
----美国《独立宣言》
两段材料阐述的思想一致,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这是巧合吗?英国的殖民统治客观上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引入印度,促进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从而最终威胁英国的统治。
早在1906年,国大党就宣布印度自治是党的斗争目标。
但是,在甘地成为精神领袖之前,国大党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着鸿沟,因为,人民听不懂那些西方式的政治理论。
而甘地则做到了让印度社会各阶层追随他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政治智慧。
【讲授】环节三:【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甘地的政治智慧】
①准确判断形势,提出相应对策
不合作--1914年时,英国人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
在甘地看来,这是因为印度各阶层人与英国人合作。
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的统治必将崩溃。
非暴力--
出示材料:
英国人妄图迫使我们到机枪阵地与他们较量,因为他们手里有武器而我们却没有。
我们击败他们的唯一办法是,把决斗引到我们有武器而他们没有武器的地方。
——甘地
而在甘地看来,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真理的手段就是采取非暴力抵抗。
提问:甘地提倡非暴力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的客观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的殖民者接受。
②充分认识到印度人民的伟大力量
出示材料:
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甘地
1857-1859年席卷全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908年孟买10万工人总罢工,都显示了印度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巨大的力量。
③提出真理是神的口号,善于团结人民。
但是,要把印度人民团结起来,却是非常艰巨的考验。
印度社会的状况是:种族混杂、宗教众多、种姓隔离,加上英国分而治之的离间。
甘地提出真理是神的口号,把印度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民众熟悉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不分种族、宗教、种姓,为实现独立而斗争。
④目标明确、分步推进、全民反英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甘地设计的三个步骤。
第一、第二步涉及的多是印度上层人士,如何动员全民参与?甘地设计了第三步……
出示材料:甘地纺纱图片。
甘地早年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长期从事律师工作。
现在,他脱去西服,赤裸上身,腰缠印度土布,静默地坐在木制纺车前,用印度人世代相传的古老工具纺着纱。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象征意义:印度要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独立
实际意义:当时,英国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印度棉花,运回本国加工,再把棉纺织品以高昂的价格在印度出售。
削弱英国统治印度的经济基础。
非暴力抵抗真的会奏效吗?学校、公共行政部门、法庭、立法机构陷入了瘫痪;在1920年大选期间,将近2/3的选民放弃了投票;1920—1921年进口布总值为10.2亿卢比,1921—1922年降至5.7亿卢比。
非暴力抵抗在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甘地说,“非暴力是人类掌握的最强大的力量”。
那么,非暴力斗争,它的力量究竟何在?也许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食盐进军能给我们某些启示。
1930年,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形势下,甘地组织了“食盐进军”,号召大家都来自制食盐。
5月21日,2000名志愿人员,进军距孟买150英里的盐场。
殖民当局在盐场外修了壕沟,筑了铁丝网,工事前方几百名军警手持带钢尖的大头木棍,严阵以待,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举枪瞄准。
这些志愿者将如何应对?
播放电影《甘地传》的有关片段。
学生讨论观感。
老师总结:非暴力斗争,体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激发印度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任何企图调和印度与大英帝国的希望,从此永不再有”,美国记者的现场报道在美国1350家报纸上披露,世界各大报转载,英国所谓文明国家的形象荡然无存,世界舆论无不为之骇然,给与印度同情支援,在巨大的压力下英国殖民当局被迫让步,允许继续通过会谈解决印度自治问题。
【讲授】环节四:【本课小结】一个独特的人,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民族解放之路。
他留给世界的影像是赤裸双脚,身缠土布,手执竹制拐杖,奔波在印度大地上,身后则有无数追随者。
甘地在英国受过高等教育,却用最朴素的语言,向人民宣传自己的主张;他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却致力于同穆斯林的宗教和解;他出身于吠舍种姓,却把贱民称为“神的子女”;甘
地身材矮小,体重仅五十来公斤,但人们经常这样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是印度首都。
为了争取印度独立,他一生中曾16次进行绝食斗争,18次进监狱,5次遇刺,最终倒在宗教狂热分子的炸弹下。
在他死后,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1999年《时代》杂志评选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名是爱因斯坦,第二位是罗斯福总统,甘地列第三位。
【作业】环节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探索与争鸣”板块设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