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精神”不是靠政府发布的
最近北京市发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一个城市大抵是有精神的,但如果是靠地方政府发布告知,确属闻所未闻,大概也是这个时代才会有的“文化创新”。

仅说“包容”这个词,不说房、车对外地人的限购,也不说对地下室和民工子弟小学的清除,仅是发放“居住证”这条,北京就落在了很多城市的后面。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城市,确实有它的精神,但这多来自后人的评价,决非来自地方长官的发布和夸耀。

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说到那里的悲剧艺术和对自由的推崇。

中国古代城市也是如此,盛唐长安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的气质。

一座城市的精神,不过是指这个城市异于别地的文化个性,或者这个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独特的文化记忆。

我们会发现,这些有“精神”的城市,除了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独特外,更为深层的还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强大。

如雅典,之所以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

伯里克利说:“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

对于一个没有独特和强大价值观的城市,要想形成自己的城市精神,无疑是一种奢谈。

城市精神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和价值观,但这些东西的形成是复杂而缓慢的,决不可能通过搞几个活动、提几句口号,就能一蹴而就。

只有当市民对其所生活的城市,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
信,一个城市的精神才有了雏形。

一个城市一旦有了自己鲜明的精神和文化气质,文人雅士自然会把名头送上门来,大家才会自发地表示认同。

民国的慈善账本何以引人关注
北京一收藏家发现了两本名为“征信录”和一本名为“从善如流”的小册子,均为财务账本,记录了民国时期华人慈善组织在国内外救助灾民的情况。

在捐赠收入方面,大到富人的一千元,小到普通人的一毛钱都有相应记录;而在支出上,如“扁担13块9毛5分,笊篱2毛,洋锁3毛”等细末也都一一列入。

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监督慈善团体法》,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有关慈善事业的基本法。

而这本“从善如流”的小册子自1921年已严格记录善款的收支。

这说明,在对慈善组织并无严格的监管之下,民间慈善团体或出于捐赠人善心的尊重与呵护,或鉴于捐赠人、被捐赠人乃至社会对其慈善运作的关切,乐于公布自己的核心运作和财务信息,也是在慈善的自由市场中为自己取得和积累信用的一种证明。

民国慈善老账本现身,在慈善事业频频发生引人质疑事件的背景下,拷问的恰恰是慈善的本质,即秉承济世助弱情怀的同时,须平等对待每一份善心,并使每一份善心都不被虚掷和糟蹋。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的责任和道义,和支撑慈善运作的原理,都不会改变。

慈善老账本出现在那个印象中似乎“兵荒马乱”、条件落后的时代;彼时慈善在艰辛中前行,依靠的更多是道义、操守上的自觉与自律以及慈善的自由市场本身的选择作用。

而当下无论技术还是经济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反慈善却饱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就让人不得不追问:如何才能回归慈善的本质?如果是权力扭曲了慈善,那答案就不能在权力中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