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
80C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
60C
C.甲物质在4-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C
解析:C
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B错误;
C.由图知甲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是持续吸收热量的结果,故C正确;D.由于不能确定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乙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2.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C
解析:C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提高了水的温度,同时也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水的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降低了水分的温度,同时也减慢了水分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汗液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A.36.6℃B.39.6℃C.37℃D.76.2℃B
解析:B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6℃,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6℃,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6℃。所以体温是36.6℃的自己测量的结果是39.6℃。故选B。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
解析:B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A项不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选项B符合题意;C.河里的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C项不合题意;
D.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丸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D项不合题意。故选B。
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高于标准大气压
B.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温度一样,如果烫伤到人以后,烫伤效果也一定相同C.实验中会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
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D
解析:D
A.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错误;
B.100℃的水蒸气烫伤到人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故会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
C.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因为水压强减小的原因,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两次同时达到了98℃,但第二次水温更低,说明第二次水的质量比第一次小,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汽化B.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C.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液化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熔化A 解析:A
【分析】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液态药液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7.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我们家庭必备用品,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不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制成的
B.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
C.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使用前应先在沸水中消毒C
解析:C
【分析】
体温计的毛细玻璃管内的液体是水银,水银具有较好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而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示数;水银体温计最高可承受42℃,沸水的温度100℃,会让体温计爆掉。
A.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温原理相同,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每大格表示1℃,每小格表示0.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B错误;C.体温计上有一个很细的口即缩口,所以它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C正确;
D.沸水温度100℃远大于体温计可承受的最高温度42℃,会损坏体温计,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