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何以:怎么 异:区分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挟:挟着 超:跃过 语:告诉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折枝:按摩肢体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 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 不是不能做。
是以:所以 远:远离 庖厨:厨房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 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 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 心吃它的肉。会把厨房建的远远的。”
文本探究1: 这部分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的例子来证明齐 宣王的善心。
《齐桓晋文之诗事卷章》打记门录孟惊子节和序齐宣,王满的盘一次角谈黍话。正齐累国累在威。王(宣王之父)
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 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 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 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御: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榜样 寡妻:正妻 至于:推广到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 推:推广 保:安抚 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无道:没有谈论,道:谈论 是以:因此
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传:没有流传 无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说给我 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 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 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幼:孩子 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老:敬爱 老:老人 及:推广到 幼:爱护 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
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跃过渤海这一类的 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行礼一类的 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 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 掌上运行。
文本探究2: “以羊易牛”为何就是仁道?难道羊不值得同
情吗?
羊当然值得同情,但是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仁 心。《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人的本能是最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最后是动植物。齐王能够表现出对牛的 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爱物的心是可以通过不断修炼上升为仁心的,一个爱物的人 是可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说“是心足以王矣”,有这仁心,你就可以称王 了。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 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 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 “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 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 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文本探究
为什么齐宣王一上来就 问:“齐桓晋文之事,可 得闻乎?
整体感知
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2.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整体感知
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春秋五霸成就霸业
2.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 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 道。
文本精读细讲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之:助词,的 闻:使……听到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
是:这样 足:足够 王:称王 王:吝惜 固:确实
知王之不忍也。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不忍心。”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
诚:的确
褊小:狭小
文本探究: “臣未之闻也。”孟子真的不知齐桓晋文之事吗?
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但是不光是孟子,就连孔 子也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 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而《孟子》中也多 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
问题来了,孟子为何说谎?
面对这个妄想症重度患者,如果断然否决,说不定会惹毛他,还 给自己带来祸患。把话题转移到“王道”,顺着齐宣王想称霸天 下的心理,说行王道也可以统一天下。所以一下子引起齐宣王的 兴趣,他问:“德行如何,才可以称王?”于是孟子顺势说: “安民养民,就可以称王”,并强调“没有人可以抵御他称王”。
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
易之也即。:”就是
故:所以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 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就是不 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 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异:对……感到奇怪 为:认为
文本探究
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 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 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 “莫之能御”的霸主。
齐宣王的理想?
(1)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天下(“霸道”)。 (2)想成为地表最强男人。 (3)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论战,轮番施展,招招攻心,使齐宣王洗耳恭听儒 家的“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这是一次高妙的劝说艺术的辩论。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 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也时 确, 立在 了自与己墨在家儒、蓬学道中家窗的、暑重法雨要家地等气位学低,派成的垂为激,仅烈不次交于锋记孔中龙子,舟的孟正子竞宗维渡大护儒了期。儒。家学派的理论,
这个小故事,能真正拉近了二人的谈话,孟 子从这个小故事出发,做大文章。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走向
废:废除
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何可:怎样 以:用 易:替换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 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 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能废呢?用羊 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的?
观看李蠕蠕的销冠技巧
有人曾说过:“世界上最难办到的事 就是——把我脑子里的想法灌输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脑子里,从而把你口袋的钱放入我口袋 里”。
说服别人确实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让 孟子做你的导购员,可能就不那么难了, 为什么呢?答案就在《齐桓晋文之事》 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 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 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雄辩家。
而:却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复:禀报
以:用来 钧:三十斤为一钧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
明:视力 察:看清楚 鸟兽秋天
王许之乎?”
所生的细
许:认可
曰:“否。”
毛的尖端
舆薪:整车 的柴火
(孟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 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 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 那么,大王您认可吗?”(齐宣王)说:“不认可。”
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 (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 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 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 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 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 原霸主。
彼:他们
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恶:怎么 隐:痛惜
择:区别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 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 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是:这 诚:究竟 心:想法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德:德行 何如:如何 则:才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安抚
御:阻挡,抵挡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统 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民、养民就可以为王了,(这样的王) 没有人可以阻挡他。”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这种虚荣心有时表现在对表扬或赞美的渴求上。孟子利用了 齐宣王这种心理,进一步巩固话题。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
子"道统"的人物蓬,元窗朝暑追封雨为气"亚低圣垂"。, 不 记 龙 舟 竞 渡 期 。
孟子的言论诗著卷作收打录门于惊《孟节子序》一,书满。盘 角 黍 正 累 累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 《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 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
闻:听说
舍:释放
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何之:到哪里去 衅钟: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这样一件事说:您坐 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了,问道: “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 (它的血)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吧!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说:同“悦”,高兴
忖度:揣测
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 反:回头 求之:想它
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合:符合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 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 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 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恩:恩德 及:推及 功:功德
独:偏偏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
为:因为
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
为也,非不能也见。:”表示被动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 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 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 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 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宜:理所当然的 爱:爱财
齐宣王笑着说:“这真的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 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 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
无伤:没有关系 是:这 乃:是 仁术:仁道
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
之于:对于
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像
曰:“可。” 回答斩钉截铁,毫不迟疑,第一时间给了齐宣王一颗定心丸。
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从何处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民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何处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没有高谈阔论,而是同宣王拉起家常,说起宣王过去的一件被全国 老百姓议论的小事——“以羊易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