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中考语文 (全国通用)(第3期)(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浙江中考真题)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
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
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
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
”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
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
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
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
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
”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
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
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
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
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
说实在的。
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
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
”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
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
”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
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
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
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
”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
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
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
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
”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
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1)_________→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2)_________
老甘:(3)_________→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答案】
1.(1)把所有粮食装成四袋(2)发现老甘留下两袋粮食(3)准备转移队伍
2.老寿已决定为革命献出所有的粮食,清楚这样做会给家里带来困难,因此感到愧疚,无法直面老伴。
这个细节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
3.要点:①脾气急躁,心直口块;②个性坚强,深明大义;③体贴温柔,爱护家人。
4.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1.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情节的梳理。
围绕“粮食”,开始写了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随后回到家“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
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老寿把饼切好”装进第四个口袋,之后老甘来到老寿家取粮食,走后“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
从老甘的角度概括:开始老甘告诉老寿他们决定转移队伍“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接着按约定来取粮,最后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有难处,这不假啊!”写出了老寿自知家里的困难,感觉苦了老伴和孩子从而产生了愧疚的心情,“仍旧两眼瞅着地上”表现了老寿献粮的决心已定。
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老寿矛盾的心理。
3.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从文中“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话多,也多在理上”可以看出老寿的妻子心直口快;“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可以看出她内心坚强,深明大义,支持,革命工作;从“心疼”“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你喝了它吧!”可以看出她温柔体贴,对家人照顾细致入微。
4.
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的探究。
文中的线索是“粮食”,围绕这一线索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结合对全文的理解,首先我们看到老寿及其妻子将家里所有的粮食都奉献出来,并且在老甘来取粮时诚恳的向其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那种愧疚之情显现出来,表现了老寿对革命同志、对党的忠诚。
而老甘甚至百姓的苦难,但是又不愿伤了老寿的一片心意,于是在取粮时偷偷地留下了两袋粮,这表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体贴。
综合起来这篇文章要表现的应该是一种民拥军、军爱明的鱼水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2021·山东中考真题)
莽昆仑
墨村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
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
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
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
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
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
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
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
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
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
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
”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
”中士说:“习惯了。
”“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
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
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
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5.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6.赏析句子。
(1)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
(2)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7.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
8.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案】
5.想念家乡留下守边
6.(1)自然环境。
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动作描写。
“摘下”“抓”“缩”“啃”等几个动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喀喇昆仑山天寒地
彻的气候特点,及哨兵们在这样异常恶劣的环境中生活的艰苦和不易,赞美了哨兵们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
7.插叙。
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
8.(1)“莽昆仑”的意思是莽莽昆仑山,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2)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是在艰苦异常的昆仑山;(3)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4)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第⑤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可知,中士决定退伍。
由第⑩—⑫段“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由第⑱段“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继续守边的决心。
6.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白毛风”比喻夹着雪片的狂风,“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描写昆仑山的自然环境,“刮得正紧”突出了风势猛烈,“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运用比喻,从人的感觉侧面写出昆仑上异常寒冷,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首先分清这段描写属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写手法主要是动作描写,其中表动作行为的典型动词有“摘下”“抓”“缩手”“啃去”等,一连串动作的发生,时间间隔很短,但依然被冰冷的钢蓝的枪身啃去一层皮肉,一个“啃”字,又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生动表现了钢枪的冰冷及对人体的伤害,突出了昆仑山上的极端寒冷、恶劣的天气,也表现了哨兵们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
7.
本题考查学生判定叙述方式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共十八段,除去第⑦⑧段外,采用的是顺叙的方式叙述昆仑山守边战士们就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
坚守国土、保卫祖国安宁的事迹,第⑦⑧两段叙述记者到高原后的反应和给战士们拍照、采访的事情,是
为了从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赞扬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之情和乐观精神。
所以,第⑦⑧两段属于中间插入段,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1)这篇文章的标题《莽昆仑》,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莽”的意思是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莽昆仑”指的是莽莽昆仑山辽阔雄伟,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
雄浑,国土辽阔。
(2)由第①②段“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第②段“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
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
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以及第③段中“岗楼
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可知,标题《莽昆仑》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昆仑山的环
境异常恶劣,战士们守边生活极其艰苦。
(3)由第③段“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可知,“莽昆仑”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
(4)由第⑦段“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第⑧段“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和第⑰⑱段“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
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分析可知,“莽昆仑”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忠于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
乐观主义精神。
(2021·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朱伯的“玩具诊所”又来了新客人。
“几岁啦?”朱伯推了推眼镜,做术前询问。
问年纪,是朱伯
接待所有“小朋友”的第一件事情。
②年轻时,朱伯是研究所里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的工程师。
后来,他开了间“玩具诊所”,专门修补上了年头的玩具:毛绒娃娃、火车侠、奥特曼……成为玩具修复师以来,朱伯早上8点起床,有时忙到晚
上12点,至今已修复了数千个玩具。
他喜欢叫玩具患者为“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故事。
③这次接待的“小朋友”是一只叫灰灰的小熊,它的绒毛因为被反复抚摸已不再立体,一条胳膊还裂了道口子。
灰灰今年33周岁,是主人丽丽4岁生日那天,父亲送的礼物。
从此以后,灰灰就一直在主人身边,跟着她走南闯北。
父亲去世后,灰灰的意义更不一样了。
它也有了生命的存在,有年龄,有性别,有情绪,有生长变化,就像家人一样。
④丽丽和灰灰的相处甜蜜温馨,数十载的陪伴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来找朱伯前,她犹豫要不要给灰灰做一次大手术,后来还是决定只做简单修复。
⑤狭长楼梯尽头的房间里,朱伯已经在准备微创手术了。
工作台上放着两盏台灯,铁盒里放着钩针、剪刀、断线器、修毛器等“手术器械”。
像侦探福尔摩斯一样,他在房间里整理思路,用放大镜观察、甄别、判断,拍三视图搞清“病因”,挑选颜色相近的绒线,尽量保留记忆的痕迹。
⑥手术开始了,朱伯把灰灰握在手里,小心翼翼地抚摸,时不时和灰灰聊两句。
他弓着身子,眯起眼睛穿针引线,细细地缝合灰灰胳膊上裂开的口子。
灯光洒下来,空气里充满温柔的专注。
⑦回溯玩具修复这份职业的开端,还是朱家的“内需”。
朱伯修复的第一个玩具是儿子的“北极熊”,修了三次、儿子都不满意。
“嘴巴不对,这不是我的明明了”,儿子抱怨。
原来玩具还被儿子取了名字。
自认手巧的朱伯不服气,再三琢磨,多次打样,一直到孩子满意。
⑧灰灰的胳膊缝合后、接着进入清洗程序。
“修玩具啊,复杂得一塌糊涂
....。
” 朱伯感慨。
通常,年纪越大的玩具越难清洗,但朱伯自有一套秘诀。
只见他在40℃左右的温水中加入“独家试剂”,先将灰灰浸泡3分钟,再用刷子小幅度来回刷洗,一盆清水慢慢地变黄。
“独家试剂”没有碱性成分,能分解上面的污渍,同时不会对绒毛产生伤害。
洗完后的风干过程也很有讲究,温度要保持在25℃,湿度50%,吹风机、暖炉、温度计等缺一不可。
⑨“动的都是一点点,你看不出来,我看得出来。
”朱伯说。
每一个缝合修补的玩具背后都是一个失而复得的童年,修玩具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心理褶皱的抚平。
⑩两小时过去了,手术很成功。
朱伯用小牙刷在灰灰的两颊上轻轻地梳理,因为反复抚摸而塌陷的绒毛又竖了起来,它圆乎乎的脸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漾起了笑意。
⑪“哎呀,这样微笑就回来了,你看是不是?”朱伯带着上海味的普通话温柔软糯,还有几分笑意。
丽丽端详了一阵,小心翼翼地在灰灰胸口系上蝴蝶结。
⑫她的童年回来了。
9.第⑧段加点词“一塌糊涂”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0.概括朱伯修复小熊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绒毛
11.对第⑦段插叙的作用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交代朱伯从事这份职业的起因。
B.表现父子矛盾,增加了可读性。
C.突出了玩具对孩子的情感价值。
D.补充背景材料,避免平铺直叙。
12.分析第⑩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13.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A.玩具修复师 B.童年回来了
【答案】
9.难以说清
10.缝合胳膊清洗吹干(风干)
11.B
1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熊修复后可爱的样子,表现朱伯技艺的高超,以及修复小熊后的欣慰之情。
13.选A,“玩具修复师”点明了主人公朱伯的身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致;“修复”一词还隐含了对朱伯精益求精和人文精神的赞美。
选B,“童年回来了”题目具有文学色彩,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与结尾形成呼应;突显朱伯修复玩具的意义;也是对朱伯精益求精和人文精神的赞美。
【分析】
9.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一塌糊涂”指乱到不可收拾;糟到不可收拾。
结合第⑧段“灰灰的胳膊缝合后、接着进入清洗程序。
‘修玩具啊,复杂得一塌糊涂。
’朱伯感慨。
通常,年纪越大的玩具越难清洗”可知,细致的缝合之后紧接着是复杂的清洗程序,可见修复“年纪大”的玩具,其程序之多、过程之讲究、难度之大,因此“一塌糊涂”在文中指的是修玩具的过程很复杂,难以说清。
10.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朱伯修复小熊的经过在文章第⑥至第⑩段,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提炼作答。
一空:根据第⑥段“他弓着身子,眯起眼睛穿针引线,细细地缝合灰灰胳膊上裂开的口子”,可概括为:缝合胳膊。
二空:根据第⑧段“灰灰的胳膊缝合后、接着进入清洗程序”“洗完后的风干过程也很有讲究”,可概括为:清洗吹干(风干)。
11.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文章第⑦段是一段插叙,介绍了朱伯开始从事玩具修复这份职业的缘由。
修了三次,儿子都不满意甚至抱怨,但“自认手巧的朱伯不服气,再三琢磨,多次打样,一直到孩子满意”,从中可以看出朱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自信、有耐心,以及对孩子深沉的父爱。
因此选项B中“表现父子矛盾”的分析不恰当。
故选B。
12.
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首先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漾起了笑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修复后的小熊鲜活可爱的样子;联系前文“两小时过去了”“用小牙刷在灰灰的两颊上轻轻地梳理,因为反复抚摸而塌陷的绒毛又竖了起来”,可知小熊能重新“漾起了笑意”离不开朱伯高超的技艺,画线句子从侧面烘托出了朱伯技艺的高超;“笑”字营造出轻松的氛围,结合下文的“‘哎呀,这样微笑就回来了,你看是不是?’朱伯带着上海味的普通话温柔软糯,还有几分笑意”分析,这句话衬托出朱伯修复好小熊后的欣慰之情。
13.
本题考查为文章拟写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夺人眼球,而且能正确而生动地概括全文。
此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即可。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玩具修复师朱伯每天修补各式各样的玩具,每个玩具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朱伯凭借他高超的技艺,不仅修复了玩具,还修复了无数的童年回忆。
选项A,“玩具修复师”直白清晰,直接点明了主人公朱伯的职业身份;“玩具修复”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文中“年轻时,朱伯是研究所里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的工程师。
后来,他开了间‘玩具诊所’,专门修补上了年头的玩具:毛绒娃娃、火车侠、奥特曼”“修玩具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心理褶皱的抚平”可知,“修复”一词还表现出朱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以及作者对他人文精神的赞美之情。
选项B,在朱伯心中,他把每个玩具患者都称为“小朋友”,“童年回来了”这一标题富有文学色彩,吸引读者兴趣;与结尾“她的童年回来了”相呼应;结合文中“每一个缝合修补的玩具背后都是一个失而复得的童年,修玩具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心理褶皱的抚平”可知,这一标题还点明了朱伯修复玩具的意义——修补玩具,修复“一个失而复得的童年”,也是对朱伯精益求精和人文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