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族织绣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织绣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藏区工艺美术对外展示、宣传、传播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现代化生产工具、理念和规模化的产出下,藏族织绣产品远销海内外,架起了藏区与其他地区交流的桥梁。

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藏族织绣这一艺术种类的认知,需要系统地梳理和了解其艺术特征。

一、藏族织绣艺术概述
藏族织绣艺术主要包括藏族编织和藏族刺绣两大艺术品种。

藏族编织是藏族人在高海拔地区为应对雪域高原寒冷气候,以高原动物毛发、皮革等为原材料,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

过去受高原交通条件制约,在物流落后的情况下,藏族人就地取材、自给自足地编织生产,编织技术在藏区普及,是每个藏族家庭生存的必备技能。

在藏区,家家有一辆简易纺车、一柄纺锤,户户制作是很常见的现象。

藏族编织没有其他地区编织的复杂要求,即使是逐水草而牧的牧民也可随身携带工具,放牧、编织两不耽误。

也正是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产方式,催生了藏族编织无限的艺术发展空间。

纯洁高雅的大雪山、绿草如茵的大草原、湛蓝深邃的蓝天等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风光和多姿多彩的藏族文化风情,都融入了藏族编织艺术。

就藏族编织和刺绣艺术而言,虽都受到其他民族此类艺术的影响,并有所吸收与借鉴,但藏族织绣艺术秉持立足藏区条件、适应藏区环境、应用于藏民生活的原则。

今天,人们欣赏藏族织绣作品,能感受到藏民族豪爽、奔放的民族气质和古朴的艺术风格,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气息扑面而来。

下面分析藏族织绣的艺术特征。

二、藏族编织的艺术特征
藏族编织是藏族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无数代藏族人在劳动与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凝结而成了今天的藏族编织艺术。

不论是过去就地取材,还是今天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纳新、材料上的更新,藏族编织的艺术特征仍在,名实相符没有改变。

1.藏族编织的造型特征
点、线、面是构成造型艺术品的基本元素。

藏族编织也离不开点、线、面元素在造型上的基本特征。

藏族编织中方形、三角形、菱形、万字纹、十字纹、网纹、折线纹、横条彩纹、牡丹纹和蝴蝶纹等比较多,这些其实都是点、线、面三要素的相互组合、多样变化而成。

但藏族编织运用点、线、面三元素造型的独特之处在于:三元素的组合搭配是按照藏民族对线的钟爱、对面的处理进行的。

因此,人们通过藏族编织的万字纹、十字纹等图案就能感受到其造型的独特之处。

2.藏族编织的色彩特征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藏族人生活在各种色彩对比非常突出的环境中,这造就了藏族艺术喜欢用重色、深色打底衬托其装饰图案的鲜明特征。

不论是藏族的唐卡还是编织,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蓝与赭等色彩的对比是常见特征。

在藏族编织中,这种色彩喜好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在欣赏藏族编织艺术时切不可忽视色彩特征。

3.藏族编织的材料特征
藏区艺术就地取材的特征明显。

藏族艺术典型代表——唐卡,所用颜料基本取材于藏区所产的各种各色矿石。

藏族编织的材料特征更加鲜明。

藏族编织基本取材于高原物产,毛编织、麻编织、皮编织等的材料都来自牦牛毛皮、羊毛皮和高原植物筋皮等。

如,藏毯就必须选用牦牛绒毛和上等雪域羊绒毛纺织而成。

由于自然产出的材料色彩往往比较单一,难以随心所欲编织出五彩制品,藏族编织需要使用染色原料。

这些原料主要取自高原产的矿物质,如黄铁、蓝铜矿、孔雀石、云母矿、雌黄和雄黄矿、褐铁、朱砂矿等,使藏族编织呈现出五彩斑斓、图随人需的效果。

4.藏族编织的图案特征
无论使用何种原材料,用何种点、线、面造型,最终都需要通过图形和图案展示出来,才能让人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完整。


试论藏族织绣的艺术特征
□王世琴
摘要:藏族编织和刺绣艺术虽都受到其他民族此类艺术的影响,并有所吸收与借鉴,但藏族织绣艺术秉持立足藏区条件、适应藏区环境、应用于藏民生活的原则。

今天人们欣赏藏族织绣作品,就能感受到藏民族豪爽、奔放的民族气质和古朴的艺术风格,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气息扑面而来。

该文就藏族织绣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供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藏族织绣艺术特征
32
人文研究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族编织图案非常丰富,既有几何图案(如菱形纹、三角形纹、多边形纹等)、动物图案(如龙凤纹等)、植物图案(如卷草纹、花头纹等),也有自然图案(如水纹、云纹、波浪纹、火焰纹等)、宗教图案和文字图案。

藏族编织图案运用灵活、样式繁多,图案特征十分明显。

只有取材于藏区原料,按照藏族人的审美方式和造型风格,编织出展现藏族文化的经典图案的作品才是地道的藏族编织品,缺一不可。

充分认识、把握这些艺术特征,才能真正开启掌握藏族编织的艺术之门。

三、藏族刺绣的艺术特征
外界对藏族刺绣的了解和认知不多,甚至可以说藏族刺绣的艺术影响不如藏族编织。

究其原因,也许是从事刺绣的女工缺乏。

但随着人类传承与保护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迎来了春天,藏族编织和刺绣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打开了人们探究藏族刺绣的艺术旅程。

在艺术品鱼龙混杂的旅游市场,要想接近藏族刺绣艺术真品,就需要把握这种艺术类型的特征。

1.藏族刺绣的工艺特征
在我国,各民族刺绣主要分为挑花类和刺绣类。

藏族刺绣也不例外,其中,藏族挑花类以十字挑花(又名“十字绣”)和撇花两种针法为最常见;藏族刺绣类以平针绣、辫针绣、纽绣、钩绣、齐针绣、堆贴绣、盘金绣、插针绣、打籽绣、拉锁子绣、掺针绣等为常见。

藏区所处地理位置使不同藏区所受到的毗邻民族刺绣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总体是兼容并蓄、自成体系。

如,嘉绒藏族刺绣就深受羌族刺绣和成都蜀绣的影响,在盘金绣、十字绣等技法中都能寻得绣法根源。

但藏族刺绣的实用性和藏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最终决定其体系的形成。

在藏族刺绣工艺中,可以看到唐卡工艺的构图手法,也可以看到汉族刺绣追求唯美的倾向。

但藏族刺绣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刺绣体系,就在于它在学习中有创新。

如,堆贴绣是藏族刺绣中常见工艺,是其他民族刺绣中不多见的。

2.藏族刺绣的图案特征
藏族刺绣自然、古朴、稚拙。

藏族绣娘不画图、不打样,藏族刺绣经典图案娴熟于心,随心绣来,技法娴熟令人赞叹。

针如笔来、线如色墨,一幅幅地道的藏区劳动场景、仪式场面和膜拜图像,在经线纬线之间逐渐呈现。

(1)植物与动物纹饰
藏族刺绣图案以藏区生长的动植物为主,且具象表达方式居多,很少抽象化,看起来惟妙惟肖。

由于藏区分布较广、藏族分支较多,动植物产出差异较大。

在西藏藏区,绣品图案中的牦牛、格桑花、雪莲花等动植物图案常见。

在青海藏区,绣品图案中牡丹花、石榴花、蝴蝶等动植物图案常有。

在嘉绒藏区,绣品图案中桃花、菊花、梅花、牡丹花、藤草、蝴蝶较常见,甚至诸如老虎等大型动物也入图案。

(2)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在藏民族审美中占有特殊地位,无论是艺术绘画还是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几何图案的应用。

藏区常见的几何图样有方形纹、三角纹、菱形纹、折线形山纹、回字纹、网纹、波浪形水纹、横条彩虹纹等。

如前文所述,藏族编织中几何纹样应用特别多,其实在藏族刺绣中同样使用较多,只是作用有所变化。

编织中的几何纹样基本就是主要图案,用以装饰编织物。

而藏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往往是起装点主要图案的作用,往往被用于刺绣包边或边框中,主要图案居中,几何纹样在四周,使绣品看起来更规整、庄重。

3.藏族刺绣的色彩特征
藏族刺绣的色彩特征和编织的色彩特征一样,喜爱用重色、对比色展现情趣、表达审美。

虽然藏区的差异使刺绣的色彩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藏族刺绣基本具备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特征。

面料以黑布和蓝布为主,多用五彩线锁边,彩线色彩以红、黄、绿、白为主,与黑、蓝面料底色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色彩跳跃、鲜明灵活的视觉刺激,既明快又简洁。

结语
一个民族的艺术特征是这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的物化表现。

藏族编织和刺绣是藏族艺术领域的代表,是藏民族代代积累、凝结和传递的艺术精华。

当下,无论是鉴赏还是传承这一民族传统艺术,牢牢把握其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领会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阿坝师范学院2017年专项培育项目“藏族民间传统织绣艺术研究”(项目编号:A S Z17-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彭毛卓玛.芒拉夏朵戎哇藏族刺绣的民族文化学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3(3).
[2]余永红.白马藏族刺绣工艺的民族特征.民族艺林,2013(4).
[3]赵清阳.热贡堆绣.中国民族,1991(4).
[4]黄建忠.藏族妇女腰带编织艺术.装饰,2006(5).
[5]杨艺.唐以来嘉绒藏族刺绣技艺的发展.中华文化论坛,2015(9).
[6]袁姝丽,曾明,张超,李明.川西嘉戎藏族刺绣、纺织品的表现形式及造型特征.天府新论,2004(5).
[7]康 格桑益希.藏族民间编织工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8]冶存荣.青海民间刺绣概说.民俗研究,2003(3).
[9]王瀚.西藏传统编织工艺中的纹样研究.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0]纵瑞彬.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考察.西藏艺术研究,2000(1).
[11]严佳灵.藏地唐卡人物服饰文化探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2]马长寿.嘉戎民族社会史//马长寿,著,周伟洲,编.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编辑杨婷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