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历史上几位开宗立派的风水大宗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学历史上⼏位开宗⽴派的风⽔⼤宗师
风⽔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门⽞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
风
就是元⽓和场能,⽔就是流动和变化。
风⽔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法,也叫地
相、古称堪舆术,它是⼀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既然是⾃然的⼀部分,⾃然也是⼈
的⼀部分,达到“天⼈合⼀”的境界。
⽐较完善的风⽔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
风⽔的核⼼思想是⼈与⼤⾃然的和谐,达到“天⼈合⼀”,早期的风⽔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的⼀门⽞学。
中国是⼀个传统⽂化⼗分丰富的国度,中国的奇⼈异⼠遍布⼤江南北。
以风⽔来说,早在⼏千
年前就有很多先贤发现了⼈的居住环境风⽔好坏会对⼈产⽣相应的吉凶影响,坟墓风⽔好坏,
会对后代起到富贵贫贱的影响,于是风⽔学就被这些先贤们以理论的⽅式记载下来,并且⼀代
⼜⼀代的不断流传⾄今。
所谓三百六⼗⾏,⾏⾏出状元,各⾏各业都有精英⼈⼠,都有状元之才。
看风⽔这个⾏业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奇⼈异⼠,他们有的是⾼官,有的是才⾼⼋
⽃却两袖清风⼏⼗年如⼀⽇研究风⽔术并且利⽤风⽔术⾏善积德,造福后代。
下⾯介绍中国看
风⽔最厉害的⼏位风⽔宗师:
1、地理风⽔宗师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西省闻喜县)⼈。
两晋时期著名⽂学家、训诂学家、风⽔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
西晋末年,郭璞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
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
后为⼤将
军王敦记室参军,以⼘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遇害。
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
宋徽宗
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
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
代最著名的⽅术⼠,传说他擅长预⼘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术。
他好古⽂、奇字,精天⽂、历
算、⼘筮,长于赋⽂,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
郭璞是中国风⽔学⿐祖,其所著《葬经》,亦称《葬书》,对风⽔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是中国风⽔⽂化之宗。
2、第⼆代风⽔祖师丘延翰
丘延翰,字翼之,曹魏毌丘俭之后裔。
是中国历史上第⼆代风⽔祖师,第⼆代易学、堪舆学的
伟⼤传承者。
永徽(650~655)时有⽂名,范越风⾼弟,尝游泰⼭,于⽯室中遇神⼈,授⽟经,即《海⾓经》也。
洞晓阴阳,依法扦择,罔有不吉。
开元(713~741)中为县⼈⼘葬地理⽓,交见太史奏⽈:'河东闻喜有天⼦⽓’,朝廷忌之,断其所扦⼭,下诏捕之,⼤索弗获,诏原其罪,诣阙下陈阴阳之说,以《天机素书》等书进呈,秘以⾦函⽟篆,号《⼋字天机》,赐之以爵,拜亚⼤
夫之官。
祀'三仙洞’。
撰有《拨砂经》⼀卷,《铜函记》⼀卷,《五家通天局》⼀卷,《⾦镜图》⼀卷,《海⾓经》⼀卷,《唐蒙求》三卷”。
丘延翰⽣前,因为裴⽒之⼘引来不快,便再度离乡背井,沿师郭璞南下路线来到江南,发现东
南地域,尤其是以江苏、江西、福建、浙江为中⼼的地域,⽂化发达,神⿁信仰⼗分浓烈,风
⽔因此⽽获得良好的⽣存空间,风⽔埋论杂乱纷呈,堪舆名流辈出,尚祀、重浮屠之风盛况空前。
丘延翰来到这⾥后很快加⼊其风⽔堪舆名流队伍中,出⼊于官邸民宅,与当地曾派不谋⽽合,颇受敬仰。
到了僖宗李儇时代(874—879),曾任国师、官⾄⾦紫光禄⼤夫、掌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分喜爱风⽔,并以地理术⾏于世,其著《疑龙经》、《撼龙经》、《⿊龙
经》、《36龙》等传于世。
考其理论,皆不出乎丘延翰的⼋字天机之说,特别令⼈感慨的是其
天门、地户、⿁门、⼈门的提法,竟可追溯到郭璞《⼭海经注》的传说⾥:“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南为⼈门,东北为⿁门”,“西北⽴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窦,以象地户”,并以天门、地户说⽤来⽐喻⽔⼝,影响了⼀带城市布局和民宅建筑。
我们寻根问其杨先⽣的相宅术来⾃何⽅?东南各地流传着⼀个⽆史可查的传说,⼈们说杨筠松乘黄巢起义破京之
时,乘机窃⾛皇宫藏书丘延翰的⽟匣⾦经,⽽后结友⼊昆仑⼭苦读体验,后返回故居虔(今江
西赣州市)⾏风⽔地理术为民相宅、相墓、除灾攘福,深受当地民间敬慕,⼈称救贫先⽣。
根据风⽔宗师的传承脉络,可以如此推断,丘延翰才是东南地区风⽔之祖师,⽽名盛⼀时的杨
筠松实为其徒,⽽丘延翰之师乃同乡晋代郭璞,鉴于此,可以说丘延翰是中国历史上第⼆代风
⽔祖师,第⼆代易学、堪舆学的伟⼤传承者。
3、地理风⽔宗师杨筠松
杨筠松(834年4⽉20⽇-900年3⽉12⽇),俗名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唐代窦州(今⾼州市马贵镇)⼈,著名风⽔宗师。
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紫光禄⼤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学家。
名益,别号⽞⾚,世称'救贫先⽣’。
因为其⽤地理风⽔术⾏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称其为“救贫”先⽣,后⼈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4、风⽔⼤宗师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道⼠,道号黄冠⼦,岐州雍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县)。
唐代天⽂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历算、阴阳、道家之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个给风定级的⼈。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宗李治⼜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5、地僊风⽔宗师司马头陀
司马头陀⽣于唐末,活动于宋初。
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南昌)诸⼭,钦定佳⽳170余处,多有所验。
⼀⽇在拜见奉某百丈(即禅宗⾼僧)时说:“我在湖南觅得⼀⼭,可住⼀千五百善知识者。
”百丈问:“⽼僧可否住得?”答⽈:“不可。
”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也。
”后来李景让率众⼈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
结果与其预⾔⼀样。
其著作有《⽔法》、《司马头陀地记》传世。
6、地理风⽔⼤宗师赖布⾐
赖布⾐,原名赖风冈,字⽂俊,道号布⾐⼦,故也称赖布⾐,⼜号称“先知⼭⼈”,江西省定南县凤⼭冈⼈。
⽣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
曾任国师,后受奸⾂秦桧陷害,流落民间,⾜迹踏及全国,以风⽔术扶危济困,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
7、国师廖均卿
国师廖均卿宁都⼈,明⼗三陵⾸席选择家,永乐五年(1407年)七⽉,皇后徐⽒崩,上命礼部尚书赵⽻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黄⼟⼭,及车驾临视,封其⼭为天寿⼭,以七年(1409年)五⽉⼰卯作长陵,……⾃是列圣因之,皆葬于长陵左右⽽同为⼀域焉。
8、风⽔⼤师徐善继、徐善述两兄弟
徐善继、徐善述,德兴⼈,初补本⾢痒⽣,因亲丧未葬,故与弟善述究⼼堪舆之学。
因得吴景鸾遗书于天门⽩云洞遂深明其奥,指⽰阴阳休囚每每灵验。
驰名于闽南各县。
其易学知识之渊博,也深得当时⼠⼤夫钦佩。
所著有《地理⼈⼦须知》等。
《地理⼈⼦须知》全⾯详尽的将龙砂⽳⽔悉数论述;不只是摘抄前⼈成粜,更将⾃⼰的思考、⼼得、经验和盘托出,坦诚不藏私。
另外考证风⽔名家的历代案例很多,是古代记载最多的,极利于学习者参考摸索,是众多堪舆风⽔著作中的名著,集地理风⽔之⼤成。
9、地理风⽔宗师地僊虱母仙何野云
中国风⽔⽂化史有⼀个特别的风⽔先⽣,他原为元末明初陈友谅軍师,友谅兵败后,流落潮汕为⼈营造阴阳两宅⽆数。
化名何野云,取其不知何⽅⽽来,闲云野鹤之意。
后以何野云闻名!
何野云者,世称“跳蚤仙”(潮汕话叫“虱母仙”)、邋遢道⼠,⽻化成仙后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
其⼈上知天⽂、下识地理、风⽔五⾏,⽆所不知,⽆所不晓。
虱母仙何野云对潮汕地区民间的民俗⽂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旺盛。
如今在潮汕的各乡各⾥虱母仙
何野云是家喻户晓。
何野云主持建的⼀祖宅该宅建成⾄今代代有千粟富翁
古往今来,除了少数极忠⾂良将和有功德之⼈死后能够庙⾷之外。
此外尚有各⾏各业的祖师爷,像建筑的祖师爷鲁班、教育祖师爷孔⼦、法官祖师爷包拯、⼩偷祖师爷时迁……在过去传统的中国,他们受各⾏各业徒⼦徒孫的祭拜。
⽽风⽔业的祖师爷除了郭璞、杨公和祖师级赖布⾐能够庙⾷之外,就只有何野云了!
⽽郭璞之所以庙⾷,在于皇帝⽴庙,杨公祠则为三僚后世风⽔师尊崇,赖布⾐则于江西、福建、⼴东各有⼀庙,乃百姓所⽴。
潮汕的⼀处何野云仙师庙
⼀仙师庙志
⽽赖⼜与何野云相类,何祠宇为民众感其恩德⽽建,以托何之庇佑!但何与上述其他⼏位祖师则⼜不同,其他⼏位祖师于⾏业内⽆⼈不知,民间知之者少数,且均留下传世之著作。
不同者,虱母仙何野云知名在于潮汕,影响范围不及其他⼏位祖师!但其在潮汕则留下供后⼈凭吊的阴阳宅名作及动⼈传说。
对⼀⽅百姓影响⼒之深度,则前述⼏位祖师不⾜⽐,虱母仙何野云在世之时被奉为虱母仙(因放浪形骸、外表邋遢、虱⼦满⾝),逝后则被奉为韩江、榕江、练江三江⽔神。
潮汕地区为其⽴庙⼤⼤⼩⼩多达⼆百多座。
甚⾄远在重洋之外的泰国也有仙师庙。
以⼀介风⽔师⽽能受⼀⽅庙⾷,万千民众⾹⽕,由古及今,所见乃此⼀例,则⾮其他祖师所能⽐!虱母仙何野云留下让后⼈津津乐道的⽆数风⽔作品。
单此⼀点,虱母仙何野云可为后世风⽔师和⼀⽅百姓景仰。
虱母仙何野云介绍
何野云(1325~1393),原是⽣于元末、活动于明初的⼀名道⼈。
元末时下⼭作为军师,辅助陈友谅的红⼱军,和朱元璋率领的、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逐⿅天下。
后来,陈友谅败亡,何野云浪迹天涯。
因浑⾝虱⼦,蓬头垢⾯,⾏为怪异,故民间称其号为“虱母仙”。
在潮汕⼀带云游,寄情于⼭⽔。
明洪武年间,何野云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阳,揭阳以及海阳,为⼈营造阴宅,指导建筑风⽔,成为名噪⼀时的地师。
何野云技术⾼超,据说他有时候哼着“⼈
⽣在世不得意、牵动长江万⾥愁……国⼭河在……”等词句。
供奉虱母仙的庙宇
⼀代枭雄陈友谅军师,易名何野云,民间称虱母仙,成为潮汕地区⼀⽅保护神,乃是潮汕⼀⼤独特的民俗。
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旺盛。
潮汕⼈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
主要有:潮阳贵屿何僊陵、仙湖福天宫、仙城安乐三仙宫、揭东风门古径三仙庙、博罗普济寺、普宁树脚村云昌殿、潮南峡⼭龙尾庙、揭西黄⼭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古庙、⾦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径脚三仙庙、两英鹤丰紫云观三仙庙、揭西仙坡乡三⼭永峙庙、洪阳虱母仙庙以及澄海港⼝龙爷庙等。
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的军师
根据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均明确地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的官⽅⽂件,这点⽏容置疑。
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但并⾮真实姓名。
另外从⽣活常识来说,我们会把⾃⼰的情况告知⾝边⽐较亲近熟知且信任的⼈。
虱母仙为仙城赵⽒建了城寨、建了赵⽒宗祠、⼀世祖五千公墓⽶缸地(传为迁骸⾻)、⼆世平⽥公祖墓双凤朝案、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做这么多⼯程,其跟赵碧川必然⾮常熟悉,且交情深厚。
所以赵家应该是知道虱母仙的⾝世的,从仙城流传下来的说法,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的军师。
虱母仙何凤港卢⽒,虱母仙为凤港卢⽒建了欹寨门、四世祖公墓飞凤地,四世祖母墓⽯壁岭鸡母⽯,他们交情亦绝⾮泛泛,虱母仙在凤港还有⼀养⼥。
按照常理,在长期相处的情形下,虱母仙必会跟他们透漏他⾃⼰的⾝世:陈友谅军师的⾝份。
现在仙城和凤港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军师。
这与⼴泛流传在潮汕民间的说法是⼀致的。
潮阳县志亦印证了这个说法。
据记载,何僊者,俗称虱母仙,化名何野云。
即公元1362年,何野云事助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天下,后来战败。
⾄正⼆⼗⼋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天下,改号明洪武元年。
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何野云,来到了潮汕,便开始隐逸于荔枝岩,风门古径野云岩,径脚仙寮,桑浦⼭⾦鸡把后门,凤港,⼭门城等地。
何仙⾏踪飘忽莫测。
到了后来,便经常居住在凤港卢⽒四世祖卢宽家中。
并以擅长造祠堂庙宇、名胜亭阁、围筑乡⾥、造桥通津、掘井泉、修筑渠道以利航运著称乡⾥。
何仙还以善占卦、择风⽔称誉乡众。
何仙⼜被称为地僊,其⾜迹⼴布潮汕各地。
洪武⼆⼗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岁。
卢⽒主⼈,遵其嘱咐,在凤港乡外凤颈处,为他修筑了⼀处墓⽳,并镌其铭⽈:何僊陵。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结尾处有诗⽈:
何⼈晓得是神仙
野鹤孤飞年⼜年
云开露出⽜眠地
留与⼈间种福缘
此诗是⼀⾸藏头诗,每⼀⾏第⼀个字连起来,即“何野云留”,表明是何野云留的诗句,亦表明仙师在潮汕地区的作品,是留给潮汕地区的⼀笔⽂化遗产财富。
第⼆句“野鹤孤飞年⼜年”,表明何野云⾃从陈友谅兵败后,多年孤⾝⼀⼈的落寞⼼情。
第三句的“⽜眠地”,⽐喻风⽔宝地,何僊帮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项⼯程建筑,都是其⾼超技艺的结晶。
最后⼀句,表明何僊与潮汕⼈民的缘分,暗含劝世⼈为善结善缘。
据光绪⼗三年(1884)《潮阳县志》卷⼗三杂录篇中的原⽂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潮阳为⼈择地,⽽多不扦⽳,听⼈⾃得之,⽮⼝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往往阴识之以为验。
或⽈: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详,居⽌⽆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
清潮阳县志关于虱母仙何野云的记载
何野云墓位于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砂,碑⽂为“元地僊虱母⼭先⽣墓,凤港主⼈卢⽴,光绪⼗三年(1887)重修”。
据重修仙陵碑记所载:何仙师享年六⼗⼋岁,逝于1393年,此⽳位乃仙师⽣前已相中。
光绪⼗三年重修其墓,⾄1996年⼜重修。
墓旁有何僊纪念祠。
(照常理,墓碑应该写的是姓名,仙师墓碑没有写姓名何野云,⽽是写虱母⼭先⽣,估计是因为“何野云”是化名、易
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潮阳凤港何僊陵虱母仙墓中间发黄的碑为光绪重⽴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虱母仙在世时是⼀位道⼈
从⼀些传说,⽐如“凿仙泉救难”、“坑⽔变酒嫌⽆糟”等,可知虱母仙何野云当时是以道⼈的形象⾏⾛在潮汕⼤地的。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道:“谁识仙风道⾻”,进⼀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是⼀位道⼈,这个事实也有上⾯多⽅⽂献证明。
邹普胜是⽩莲教徒,也是⼀位道⼈,所以虱母仙何野云有可能就是邹普胜,这个结果只是可能⽽已。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更有⾔道:“国不介虑,家⽆牵怀,脱志在尘埃之外”,说明⾃从陈友谅兵败后,⼼中⽆国⽆家,虱母仙寄情⼭⽔,闲云野鹤的⼼境。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是符合逻辑的。
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不知⾃⼰从何⽽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是从何⽽来”的意思;似在暗⽰⾃⼰“改名换姓后隐居⼭林”之意;“野云”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寄情⼭⽔,过闲云野鹤的⽣活,乐得安逸超脱。
”这样理解则完全与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据知情的凤港乡⾥⼈介绍,在1970年破四旧,⽴四新时虱母仙墓被开掉,⾥⾯存⼀副道袍和⼀⽀尘拂,据此可知,虱母仙在世时是⼀位道⼈,这是确凿的。
但并不能证明这只是⼀座⾐冠墓,为什么呢?据迁坟有经验的⼈介绍,在潮汕⽐较潮湿的环境中,骸⾻埋到地下,如果在⼭地⼲燥的地⽅⾻头可以存在三百年左右。
当然我们这⾥讲的是潮汕民间的安葬⽅法,⽽不是像埃及⽊乃伊那种经过特殊加⼯且极度⼲燥的地⽅,骸⾻可以存在千年以上。
⽽在潮湿的地⽅,⼏⼗年就化没了,成为泥⼟。
这个经验是得到多⽅证明的,⽽且他曾经迁过⼀座30年左右的坟,⾥⾯的骸⾻就已经化没了。
所以照这样分析,虱母仙的墓是座落在潮湿的练江边上,甚⾄
有时候发洪⽔时⽔会漫过坟埕,因此虱母仙的骸⾻不能保存太久。
虱母仙逝于1393年,距1970已经577年了,近600年历史其骸⾻极⼤概率已经化为泥⼟。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虱母仙在世时必是⼀位道⼠。
这与流传于民间的很多传说的形象相符。
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没彻底追杀陈友谅军师?
从另外⼀个史实来推测,为什么朱元璋不会追杀失踪了的陈友谅军师。
鄱阳湖⼤战陈友谅死后,陈理率众退⼊武昌据守,众将拥友谅⼉⼦陈理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陈理降,元末第⼀猛将张定边遁⼊佛门(在福建泉州晋江灵源⼭上隐居,采药救⼈,当地有很多他的传说。
后来活到99岁,明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
作为曾经跟张定边共事过的陈友谅军师,到潮汕⽽为地僊,他们两⼈算是各有所归了),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礼送陈理出境⼊朝鲜,后终⽼于朝鲜。
朱元璋对陈友谅的⽼⽗⽼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母侄⼉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思考2:⼿上沾过⾎的陈友谅军师有可能是仙吗?
《楞严经》中有⾔:“⽆⼀众⽣⽽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证得。
”“放下屠⼑,⽴地成佛”就是这两句经⽂的⽅便说法。
在佛家看来,众⽣皆有佛性,即便是过去作恶多端的“坏⼈”,若能改换⼼性,弃恶从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
譬如《法华经》当中,佛陀就为“出佛⾝⾎”的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做佛。
“放下屠⼑,⽴地成佛”也就这样成了劝导恶⼈停⽌作恶,⼀⼼向善的经典之语。
《左传·宣公⼆年》⽈:“⼈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
思考3:'傍名⼈'现象
近年来各种“傍名⼈”现象见诸于报道,⽹络搜索很多这⽅⾯的信息。
名⼈故⾥争夺之风愈演愈烈,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到先秦诸⼦、三国群英,甚⾄佳丽、反派。
风起云涌的“故⾥争夺战”,⼥娲、炎帝、⽜郎织⼥等传说⼈物,⽼⼦、西施、曹操等众多历史名⼈都未能幸免。
因为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汕家喻户晓,但是其真实⾝世⼜没有官⽅说明。
利益驱使,虱母仙⽆可幸免地,被'傍名⼈'了。
有的⼈牵强附会,说虱母仙故⾥是他们某某地⽅的,他们会杜撰⼀些理由及⽂献佐证他们的观点(真实性存疑),但其实是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有的⼈把虱母仙在潮汕为民谋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们的祖先⾝上;有的⼈否认虱母仙何野云曾为陈友谅军师,理由是他们的祖先何野云其实是个⼤官(这样只能说明他们的祖先何野云,跟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同名同姓古来有之);有的⼈说他们的祖先寿命跟潮阳凤港何僊陵记载的寿命不同(同样只能说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跟他们的祖先是不同的两个⼈);有的⼈把“何野云”这个名字,安插到他们祖先(原名⾮此名)的⾝上,杜撰出⼀些⽂献证明“何野云”是他们祖先(其实他们祖先原名并不是“何野云”);甚⾄还有⼈声明虱母仙的墓在他们的家乡(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家乡没有像潮阳何僊陵⼀样的古代墓碑和碑记为证),如此种种,实在可笑,是希望通过“傍名⼈”吸引⼈去投资发展旅游业?他们的'傍名⼈'并不会被潮汕⼈民所认同。
所谓谣⾔⽌于智者。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的官⽅⽂件,这点⽏容置疑。
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记也是如此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但并⾮真实姓名,只是化名。
古往今来,有⽆数⾼⼈奇⼈没被历史⽂献所记载,所以曾经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真实姓名,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现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证距今600多年前的具体史实(⼀些⽂献只能参考),肯
定没有确定的答案,就让其作为⼀个美丽的谜,⼀个神奇的传说在⼈们⼼中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