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D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过关练习试题D卷含答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知识、技能和技巧
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2、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标志是()。

A.确保学生的独立地位
B.维持正常课程秩序
C.维护教师的中心地位
D.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5、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锱”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锱”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

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6、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

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
B.乔姆斯基
C.巴甫洛夫
D.弗洛伊德
7、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8、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

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A、注意广度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
D、注意转移
9、学习过程就是尝试猎误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哪种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1、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2、()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A.桑戴克
B.斯金纳
C.托尔曼
D.班杜拉
13、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14、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15、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反映小博的情绪具有()。

A.矛盾性
B.激动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17、主张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改变的教学理论是()。

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C.情感主义教学理论
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8、中学生小孙近期心理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性
19、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

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1、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

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服从与惩罚
B.社会契约
C.维护权威或秩序
D.普遍伦理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4、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3、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4、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

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犬师。

问题:
(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在齐白石先生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
2、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C
2、D
3、答案:D
4、答案:A
5、B
6、【答案】A。

解析:题干中表述的观点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7、【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教育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强调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

故本题选A。

8、A
9、A
10、A
11、B
12、A
13、A
14、C
15、A
16、【参考答案】C
17、【答案】B
18、D
19、B
20、答案:D
21、【答案】B。

解析: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错误。

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正确答案:(正确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因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看成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
3、答案:错误。

行为改变并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是通过练习和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有些行为改变,如酒后的一些行为,并不是学习。

4、此说法是错误的。

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

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正确答案:((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

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

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中的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各育不能相互代替。

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其各自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
2、(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而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宣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正确答案:((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参考答案】(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

①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

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

因此儿童期的发展对后期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教育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9-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

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

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2)①齐白石勤奋、进取的人格特质及他的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的品质是他成才的关键因素。

②在外部环境不利时,要创造条件,勤奋努力,逆流而上,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样也能取得成功。

2、(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