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是指报告本单位委托外单位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R&D活动而支付给对方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二)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
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数与企业千名研发人员数量的比。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
(一)创新基础。通过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机构情况、全员劳动生产率及研发设备条件建设情况等指标,反映企业创新基础条件。
(二)创新投入。通过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产学研合作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强度,鼓励企业重视创新平台长期建设和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三)创新产出。通过专利(版权)、科技成果奖励、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比率、新产品产业化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科研能力和成本效率,及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水平。
(五)研发团队投入强度
研发团队投入强度是指企业研发人员数与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团队强度。
(六)产学研合作比率
产学研合作比率是指企业投入产学研的研发经费与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对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程度。
(七)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
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新产品产业化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总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创新成功率。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因素,即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我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本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确定了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四大方面评价指标,以期对我省企业创新能力有一个综合、客观、科学的评价。
对于提供相对单纯产品、工程或服务的企业,可计算由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新增产品或提供的工程、服务收入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例。对于个别无法统计的,请企业个案说明,将单独处理。
(四)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指企业年增加值与企业全体员工数量的比。
关于定性考察指标:创新组织与管理
主要考察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建设、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创新管理与制度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以及获得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
(四)创新管理。通过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情况、创新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情况、品牌塑造情况、创新文化建设等指标,反映企业的创新环境,引导企业从制定战略、完善体系、强化管理、塑造品牌、营造文化等方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
二、创新型企业门槛条件
申请我省创新型企业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一定的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按企业类别设置);二是过去三年内须有发明专利申请;三是过去三年内须推出过新产品(工艺、服务)。
三、指标解释
(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主要是指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研发支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内用于内部开展研发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研发项目(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研发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以及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而转拨给对方的经费支出。
拥有发明授权专利数是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截止到2007年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三)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主要是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企业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
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计算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对新产品的统计口径。新产品一般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
(二)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
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数与企业千名研发人员数量的比。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
(一)创新基础。通过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机构情况、全员劳动生产率及研发设备条件建设情况等指标,反映企业创新基础条件。
(二)创新投入。通过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产学研合作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强度,鼓励企业重视创新平台长期建设和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三)创新产出。通过专利(版权)、科技成果奖励、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比率、新产品产业化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科研能力和成本效率,及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水平。
(五)研发团队投入强度
研发团队投入强度是指企业研发人员数与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团队强度。
(六)产学研合作比率
产学研合作比率是指企业投入产学研的研发经费与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对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程度。
(七)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
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新产品产业化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总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创新成功率。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因素,即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我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本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确定了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四大方面评价指标,以期对我省企业创新能力有一个综合、客观、科学的评价。
对于提供相对单纯产品、工程或服务的企业,可计算由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新增产品或提供的工程、服务收入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例。对于个别无法统计的,请企业个案说明,将单独处理。
(四)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指企业年增加值与企业全体员工数量的比。
关于定性考察指标:创新组织与管理
主要考察企业研发支撑体系建设、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创新管理与制度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以及获得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
(四)创新管理。通过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情况、创新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情况、品牌塑造情况、创新文化建设等指标,反映企业的创新环境,引导企业从制定战略、完善体系、强化管理、塑造品牌、营造文化等方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
二、创新型企业门槛条件
申请我省创新型企业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一定的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按企业类别设置);二是过去三年内须有发明专利申请;三是过去三年内须推出过新产品(工艺、服务)。
三、指标解释
(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主要是指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
研发支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内用于内部开展研发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研发项目(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发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研发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以及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而转拨给对方的经费支出。
拥有发明授权专利数是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截止到2007年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三)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主要是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企业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
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计算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与科技部对新产品的统计口径。新产品一般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