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持续默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年第11期
浅析持续默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夏妹纳成仓
摘
要
:在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让英语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
趣,提倡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持续默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态度的转变、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本文结合有关持续默读的文献与一些实证研究,讨论持续默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持续默读;运用策略
实践探索
在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让英语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倡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持续默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态度的转变、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受到了英语教学工作者的认可,通过持续默读,能使学生阅读成为“悦读”,成为教师积极探索与尝试的方法。
一、持续默读的定义
持续默读(S u s t a i n e dS i l e n tR e a d i n g ,简称S S R )就是学生每天利用一段或几段固定时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5~15分钟的独立阅读活动。
持续默读这一理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小莱曼·C ·亨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同时提出持续默读的如下内涵:如D E A R (D r o pE v e r y t h i n gA n dR e a d ),静心阅读;D I R T (D a i l yI n d i v i d u a lR e a d i n gT i m e ),每日个体阅读时间;S Q U R T (S u s t a i n e dQ u i e tU n i n t e r r u p t e dR e a d i n gT i m e ),持续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F V R (F r e eV o l u n t a r yR e a d i n g ),自发性自由阅读。
持续默读是师生同时进行阅读的活动,这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拼写能力等的发展。
持续默读是一种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机会的方式,有助于中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目前,有诸多国内外学者投入对持续默读的研究,并得出结论,持续默读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持续默读的影响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持续默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阅读成绩和阅读素养。
通过大量研究,学者们认为持续默读和阅读成绩的关系成正比。
也就是说,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默读,阅读成绩是有所提高的。
同时,持续默读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这两方面的素养得到提升。
也就是说,持续默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
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进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频次,从而使阅读内化为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习惯。
三、持续默读的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持续默读一般分为读前准备、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三个步
骤。
(一)读前准备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能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
改变“阅读就是考试,就是做题”的认识误差,形成以兴趣为导向的阅读,用各种细节吸引学生阅读。
例如,精心设计图书的陈列方式,为每一本书写推荐信等。
随着默读活动的持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书摆设、海报等。
其次,是收集和整理阅读材料。
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用自己读过的材料填充图书角,利用班级订阅的报纸、杂志等,尽量使图书的类型多样,同时按照材料类型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整理。
师生合作共同制定每个成员都同意的图书管理制度,共同维护制度,保护好阅读材料。
使得每个学生参与阅读建设与管理,营造全班阅读的氛围。
最后,教师要明确不对默读做任何的任务要求,不做阅读测试,与考试成绩无关。
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则可以在放松的环境中阅读。
当学生的焦虑感降低时,才能够从可理解的输入中获得新知,丰富认知世界。
所以,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是默读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读中活动默读活动一般持续5~15分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也可以安排在早自习或晚自习。
在此期间,必须是师生共同阅读。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读者,而不是阅读活动的监督者。
学生必须是安静的阅读,不能与其他同学交流。
在全班形成这样一种规约意识,利用中小学生的从众心理,使得每个学生自觉地在约定的时间进行默读。
在默读过程中,如果对所选材料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太难,40
2020
年第11期
实践探索
可以自行改变。
对材料难易程度的判断通常使用“五指判断法”,即打开一页材料,每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伸出一根手指。
读完该页后,一根手指说明材料过于简单,两到三根手指说明可读性较高,难度适中,四根手指表示有极大的挑战性,五根手指或以上表明难度过大,不适合自主阅读。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高对模糊意义的容忍度。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者对意义知道的不透彻的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线索猜测其含义,明白阅读内容的大意即可,不对准确性做过高要求。
这样可减轻学生遇到陌生单词时的紧张与不安,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语篇层面。
在最后的1~2分钟,可让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
教师可自己设计卡片内容,一般会涉及到阅读文章的标题、单词的数量、是否有特别喜欢的句子或单词。
采用这种形式收集学生的默读信息,便于教师记录和观察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变化。
同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整理阅读卡,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方面有直观的认识,给自己准确定位,调整阅读目标,使其更适合自己的水平。
(三)读后活动根据S w a i n 的输出假说理论,当学习者发生说和写的输出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
所以在读前教师不对默读活动做任何检测,但是需要以读后活动来隐性地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成果,并且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读书分享会,师生一起分享近期读过的受启发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书目,并且互相推荐阅读材料。
用朗读、演讲或者表演的形式分享,鼓励学生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创造视听享受。
以海报的形式推荐阅读材料,用最生动、简练的语言以及合适的图片制作海报,吸引其他读者。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尝试将材料内容改编为表演剧本,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剧本展示大赛。
其次,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可以对内容进行总结、对人物或故事进行评价、与文章中的角色对话,也可以发挥想象力改编情节或结尾。
每次分享过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的英语材料,不能仅限于一种。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材料的话题应该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广泛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理解周围事物,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收获,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成长。
四、持续默读带给英语教师的启示
教师是持续默读活动顺利开展以及长期进行的保障。
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阅读课堂侧重于讲授语法、词汇以及阅读技
巧,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未能注意到作者的真正意图。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话题,关注语篇整体,理解文本、分析文本、欣赏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进行剖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从浅表阅读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层阅读,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持续默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品格,提高阅读能力,以实现阅读素养的综合提升。
其次,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榜样的力量,与学生一同阅读,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感染学生。
师生共同沉浸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要逐步放权于学生,适应引导者、参与者这些课堂角色,相信学生有能力在长期的默读中学会自学。
综上所述,阅读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师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持续默读,并且不断探索、总结如何将持续默读的作用实现最大化发挥,而且逐步推广,让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走进读者,认识自我,回归阅读的本质。
参考文献:[1]
邱宏.持续无声默读对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1):35.[2] K
r a s h e n .T h eP o w e ro fR e a d i n g :I n s i g h t sf r o mt h eR e s e a r c h (2n dE d i t i o n )[M ].P
o r t s m o u t h :G r e e n w o o dP u b l i s h i n gG r o u p ,2004.
[3] 罗少茜,
李知醒.持续默读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11):8.[4] 张昊.
论S S R 对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产生正迁移影响的实证研究[J ].海外英语,2018(18):182.
[5] 张玉维.持续默读对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影响[J ].英语教师,2018(14):62.[6] 吴爱姣.
“持续默读”与“应试阅读”在提升高中生英语阅读素养方面的对比研究[J ].英语教师,
2016(17):14.[7] 杜建超.核心素养视阈下培养高中生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J ].
英语教师,2019(4):72.作者简介:李夏妹,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纳成仓,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海青]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