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祝你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依序排列上交。

8、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自行保管,以供教师讲评分析试卷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族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
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2.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

因此周王对于诸侯A.可依据分封制管理 B.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
C.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D.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
3.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4.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周封邦建国
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
D.元朝广设行省
6.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7.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 )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8.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9
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10.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11.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

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B.已经控制朝政
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
12.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13、.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14.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15.“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16.《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17.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

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

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

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1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19.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

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

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
A.社会等级秩序弱化
B.政府决策关注民意
C.主要税源发生变化
D.抑商政策趋于废弛
20.勾栏,是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有人描写一个庄稼人到了城里看到勾栏的情形:“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

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漩涡。

……
据此可知,勾栏
A.既有专业性又带有商业性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淡化了城市的传统功能D.突破了坊市的界限
21.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
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2、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2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这说明(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24.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5.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26.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

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B.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
C.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D.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
27.《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
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
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28.(明朝)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曾令户部移文天下,课百姓种植桑枣,每里百户,种植枣桑秧苗二亩,违者谪戍边。

这些政策
A.推动了家庭手工业兴起 B.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9.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位高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30.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 )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31.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
A.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背离了传统儒学
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32.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25分)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

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

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

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

这些“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基本上没有自主性。

“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

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

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北朝末年,周武帝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

周武帝声称要“求兵于僧众之中,取地于庙塔之下”,下令焚毁佛寺四万多所,佛寺土地财产充公;释放佛寺及佛教庄园的僧尼、“佛图户”达三百多万,释放的僧尼、“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恢复其国家户籍,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

——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

(1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周武帝灭佛、禁佛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9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

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

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

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

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

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空;三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

”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9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AABDC 6--10:BDABB 11--15 ADAAC
16--20 AABBA 21--25 CBDDA 26--30 CDCDB
31、32 AD
33.
(1)同:①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

异:①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②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每点2分,共16分)
(2)影响:扩大了兵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上任答一点2分,任答四点9分)
34、(参考答法)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

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

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

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35.
(1)背景:官场吏治败坏;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

(6分)
(2)意义: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整顿吏治;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