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1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 自然灾害与人类配套试题(含解析)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1讲自然资源与人类自然灾害与人类
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
45分钟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有人把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现象称为“资源诅咒”。
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自然资源质量差
B.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C.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
D.资源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
解析题中所描述的以出口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形式,称为单一产品经济。
由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存在巨大的利润差,使得“资源诅咒”现象发生。
答案 C
(2012·江苏地理,15~16)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
读图回答2~3题。
2.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
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
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
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3.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
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
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解析第2题,以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我国GDP的增长快于能源消费增长,故单位GDP能源消费逐年降低,在2010年最低,故A、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能源消费量是逐年增加的,故B选项错误。
第3题,考查GDP与能源增长的相关关系。
由图可知两者是共同增长,故A项错误;
能源是可以在地区间进行运输和传送的,故B项中“取决于”说法错误;我国目前每年从海外进口大量石油,故D项错误;结合图和现实,C选项明显正确。
答案 2.D 3.C 4.(2011·上海地理,14)上海建设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以供应优质水。
要从根本上保证水资源的质量,最主要的措施是()。
A.推广节水技术B.防治水污染
C.大力开采地下水D.寻找新的水源地
解析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资源应该丰富,但由于水污染,使其
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故要从根本上保证水资源的质量,应该防治水污染。
答案 B
(2014·福建南平质检)有研究表明:天然气平均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
读图甲、图乙,完成5~6题。
甲1997年~2008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变化
乙1997年和2009年福建省能源消费CO2排放分布
5.依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结构无关
B.第二产业消费能源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在增加
C.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D.2009年生活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1997年少
6.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对策是()。
①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②大力发展
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积极优化能源结构③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整改,降低单位产值能耗④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组考查信息提取分析能力,具体考查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以及经济结构的关系,及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第5题,根据题干文字材料,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结构有关;根据图乙可知,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在增加;
根据图甲可知,能源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图甲、图乙可推知,2009年生活消费所产生的CO2排放量比1997年的多。
第6题,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减排”措施,森林能固碳,但不属于碳减排措施。
答案 5.B 6.D
(2013·江苏地理,4)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
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据此完成第7题。
7.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相比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是芦山地震的震级较小,为7.0级,其次就是人们经过了汶川地震后,防震意识增强,再就是芦山地震发生后救援较及时。
答案 B
(2013·天津文综,11)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读下图,完成第8题。
8.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
解析修筑沿海堤坝能有效抵御风暴潮。
答案 C
9.(2010·广东文综,9)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沙尘暴将地表土层物质带走,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降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效应增强;水体酸化是酸雨造成的;华北地区主要是农耕区,缺少草场,因此不会引起草场退化。
答案 D
(2014·安徽安庆模拟)2013年8月24日,我国第14号超强台风“天秤”在台湾岛登陆。
下图为“该台风由台湾岛东部往西偏北移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当台风中心正由西海岸中部的乙点附近出海时,甲、乙、丙、丁四处海岸,风暴潮危害最大的是()。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11.该台风8月28日后移动到闽、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压,其对安徽长江沿江平原的影响主要有()。
A.狂风毁坏大量房屋B.暴雨引发特大洪涝
C.暴雨引发泥石流D.降水缓解旱情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位于台风眼附近,风速较小,海浪小;甲、丙均位于最大暴风半径内,风速较大,但甲处的风向是由陆地吹向海洋,风暴潮小,丙处的风向是由海洋吹向陆地,风暴潮大。
第11题,8月28日后移动到闽、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压,气流上升,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安徽长江沿江平原一带的旱情。
答案10.C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1·课标文综,36(1)~(3)]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8分)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3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10分)
(2)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
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6分)
解析第(1)题,该国的气候特征,只需将图2中的信息转化为文字即可;而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可从供应量小、需求量大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M水坝位于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它建成前后,坝内水域的水受海水影响的程度不同,海水的咸淡有着明显差异。
第(3)题,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可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回答,但回答该题时,一定要密切结合该岛国(由经纬度判断为新加坡)的实际情况。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
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
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13.(2014·福建三明联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能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
增加能源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单位:%)。
年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
1980 72.2 23.8 4.0
1990 76.2 18.7 5.1
2000 69.2 24.4 6.4
2009 70.3 21.9 7.8
(1)2011年初,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1 500万吨原油。
简述其对中、俄两国的意义。
(6分)
(2)归纳1980年~2009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
(6分)
(3)目前我国东北地区除引进常规能源外,也大力发展风能。
简述该地区大规模发展风能
的主要区位因素。
(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1)开辟中俄石油管线,两国能够实现互赢。
对俄罗斯来说,开拓了市场,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中国来说,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保障能源安全。
这种合作会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2)既要横向分析——以煤为主,又要纵向分析——油气波动较大,水能、核能、风能比重逐渐上升。
(3)从资源条件(分布、优点)、市场需求、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对俄罗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中国: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加强了中、俄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
(2)以煤炭为主(或煤炭比重大,或煤炭一直占70%左右);石油、天然气比重波动较大;水能、核能、风能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3)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东北常规能源逐渐减少;当地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开发技术成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