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深度翻译”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深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深度翻译”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同时简要探讨了《道德经》英译方面的研究。
作者认为如将“深度翻译”与《道德经》英译两者结合,采用适当的“深度翻译”实现形式,必将成功传递出源语内涵,为典籍翻译的发展开拓新的维度。
[关键词]深度翻译;《道德经》;实现形式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国外读者。
在陈梅和文军(2011)《中国典籍英译国外研究市场及启示—亚马逊(Amazon)图书网上中国典籍英译本的调查》一文中,对网页前100页的176本中国典籍英译本按读者参与评分人数的多少以及分数做了统计,此书在阅读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很高。
[1]古代典籍与“深度翻译”的结合,能够更大程度地将古代典籍中的内涵和精华以翻译的形式呈现出来。
一、“深度翻译”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Geertz在其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一书中,提出了“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文化是一个“符号体系”(semiotic one),或者说是“意义之网”(weds of significance)所以“对于文化网络的分析,不是一种探寻规则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追求意义的阐释科学”。
[2]5文化是一个网络,是一种语境,需要通过“深度描写”,才能将语境下的意义得以阐释。
受
Geertz“深度描写”的启示,美国著名文化学者Appiah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理论。
[3]477Appiah 在《深度翻译》一文中,开篇讨论如何将母亲收集的家乡加纳库马西(Kumasi)的口传文学中的约7000谚语译成英文。
他从分析哲学角度,利用“格赖斯机制”(Gricean Mechanism)分析翻译过程中意义转换方面的局限。
因为源语中一些因素在目的语中形成了空缺。
由此,Appiah提出“深度翻译”,亦称“厚语境化”(thick contextualization),是指翻译文本中添加注释、评注和附随注解,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语境。
[3]427
英国翻译理论家Hemans(2003)在其《作为深度翻译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一文中,对“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他认为“深度翻译”在跨语言与跨文化翻译研究中是值得借鉴的。
[4]Hemans从翻译实践的角度认为,完全的翻译(Total translation)是不可能实现的,弘扬译者主体性,并认为“深度翻译”可以成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同时,Hemans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深度翻译”有能力引起了“双重变位”:首先,通过相异的方法论和词汇来探寻异域的术语和概念;其次,描述者自身的术语需要通过适应文化的共性与差别的熟悉形式完成转变。
因此,深度翻译至少是对现在的翻译研究进行批评的一个部分。
[4]
“深度翻译”理论在国内的探索涉及“深度翻译”理论与文化人类学的渊源及意义[5],从“深度翻译”本质出发的文化阐释[6],对“深
度翻译”的理论模式探讨,明确了“深度翻译”中话语语境、主体意图和感情表现三大要素的重要性[7],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注释的六大类型与功能[8],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价值。
从译本分析的角度:有对多个译本的研究,如《基于“深度翻译”理论的<红楼梦>四个英文译本亲属称谓翻译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比较四个译本翻译策略的异同,探讨译本得失。
[9]也有对单一译本的研究,《在“厚翻译”之后—严复<天演论>再思考》一文中,作者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对后翻译现象进行分类描述。
明确“厚翻译”的功能及其实现形式[10];在《张谷若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厚翻译》中,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文化因素对“深度翻译”做了深入分析。
[11]“深度翻译”理论下的译本探究,多从意识形态、译文质量评论、翻译技巧选择等角度进行研究,为翻译实践和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可见“深度翻译”旨在为译入语读者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译文质量。
那么,对于《道德经》中的深奥道理和哲学感悟来说,若辅之于“深度翻译”理论,势必将为古籍翻译的发展开拓新的维度,为文化内涵传递提供新的思路。
二、《道德经》英译研究
中南大学的辛红娟(2008)从文本翻译的角度描述了《老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流传,由于哲学学术背景单薄,其研究多集中于文
本分析的角度。
[12]吴雪萌(2011)以英语世界的老学为研究对象,宏观上,梳理其发展脉络从而展现老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3]微观上,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著作分析,揭示了英语世界老学的发展规律及其时代特色,从宗教与哲学角度的解读是其论述的核心问题。
此外,文军、罗张(2012)在《<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一文中,以《道德经》英译方面的研究论文为语料,通过综述提出对于《道德经》英译研究的不足:对英译文本的研究多集中在第一章节中,尤其是“道”和“名”的翻译;在多译本的现状下,对译者的研究比较单一;在文化底蕴及哲理思想的转换上研究欠缺。
[14]除了对于《道德经》翻译时代性特征的把握,也有一部分学者立足于译文文本的研究,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看,包括字词、句法、修辞层面的诗学翻译[15];也有对具体词汇、句子及章节的研究。
例如,汪榕培(1992)就四个英译本首章几句译文回译成现代汉语,虽是地道的英语,但是回译到汉语却未免“令人瞠目”,不免学着老子的强调,发出“译可译,非常译”的感叹,认为译者对原著的理解及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6]但以“回译”的方式来赏析译文的做法,未免有失合理性,经过双重加工的译本必然与原文有所偏移。
从多译本分析的角度,冯晓黎(2007)以帛书本《老子》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别从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分析,从三个维度审视其所提出的翻译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17]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把目光聚焦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探究文化
自主意识关照之下的典籍外译的哲学思辨[18],力求摆脱语言层面的研究范式,张扬我国古代典籍中别于西方的哲学思想,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更有学者,通过多译本中老子女性哲学词汇探究,强调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有意将文化真实传递[19]。
安乐哲(2004)认为,中国与西方在文化沟通和理解上深切缺乏,使得日益复杂的双方关系显得脆弱且缺乏稳定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有价值的传播媒介和有文化认同感的人类。
[20]《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经典著作,探究其“深度翻译”的实现形式,让中国哲学滋润人心,是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三、《道德经》与“深度翻译”的结合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道德经》越来越具有世界文化意义。
《道德经》一书言简意深,成书久远。
时空上的跨越似乎比语言的差异更难把握,给《道德经》的理解和阐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作者认为应试图以“深度翻译”理论为视角,分析不同译本下《道德经》文化词的翻译实现形式,译本比较的目的不是放在译文的质量评价上,而是探究如何实现较为理想的“深度翻译”形式,怎样做到既保留文化原味,又能使译入语读者理解《道德经》主题内涵。
也就是探究“深度翻译”有多深或“厚度翻译”有多厚,才能成功传递文化内涵。
而这一点,前辈们也做过各种尝试,如辜正坤(2007)在译本中为特色文化词加注释。
[21]Blakney(2007)每章节后附上自己的评论和解析。
[22]可见,“深度翻译”在典籍翻译中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两者结
合的实现形式与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四、结语
古代典籍与“深度翻译”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展现源语意义。
当然“深度翻译”必定会使译文厚重,从而无法体现古文言的精炼。
然而是否大部分译入语读者欣赏这种翻译方式,可见重构文化语境的“厚度”还有待探讨。
“深度翻译”策略的采用及实现形式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在跨文化交流如此繁荣的今天,传递中国文化精髓,共享人类文化智慧,成为广大翻译工作者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梅,文军.中国典籍英译国外研究市场及启示——亚马逊(Amazon)图书网上中国典籍英译本的调查[J].外语教学,2011(4).
[2]Geertz,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M].New York:Basic Books.
[3]Appiah,Kwame Anthony. 2004. Thick Translation[C]//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4]Hermans,Theo. 2003.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M].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3.
[5]段峰.深度描写、新历史主义及深度翻译——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纬度:深度翻译[J].上海翻译,2010(1).
[7]张艳,胡卫平.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王雪明,杨子.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J].中国翻译,2012(3).
[9]苏敏燕.基于“深度翻译”理论的《红楼梦》四个英文译本亲属称谓翻译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10]杨娟.在“厚翻译”之后——严复《天演论》再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钱莹莹.张谷若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厚翻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2.
[12]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3]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文军,罗张.《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J].上海翻译,2012(1).
[15]杨柳,衡浏桦.《道德经》的诗学特色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6).
[16]汪榕培.译可译,非常译——英译《老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1).
[17]冯晓黎.帛书本《老子》的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8]包通法.文化自主意识关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19]王越西.从译者主体论角度看20世纪《老子》阴柔思想在英语中的译介[J].当代外语研究,2011(7).
[20]安乐哲,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M].何金利,译.学苑出版社,2004.
[21]老子.道德经[M].辜正坤,译注.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22]Blakney,R. B. 2007. Tao Te Ching[M].New York:Signet Classics.
[2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
[24]李程.近代老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5]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6]老子.道德经[M].刘殿爵,译.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27]南怀瑾.老子他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8]文若愚.道德经大全集[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