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教师用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猛浪若奔.(飞奔的马)②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自己的地势正想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向上,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清(清澈)、急(湍急)___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雄奇、峻美特征。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句话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句诗与本文第一句写景相似.
该诗句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五柳先生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每有会.意(领会、体会)②短褐穿.结.(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③晏如
..也(安然自若的样子)④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爱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要旨)。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③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3.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迹、不慕荣利的特征,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

4.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概括出来。

少言,好读书,嗜酒,脱略形迹,安于贫贱,以文自娱。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6.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

三、《马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不以千里称.也(著称)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③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④执策而临.之(面对)
2.翻译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所以)这样的吗,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才能和美丽的体态也就无法表现出来。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节奏。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其/真无马邪?
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比喻什么人?
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5.用原文回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
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①扣住“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来回答即可。

②围绕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回答即可。


四、《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 本文的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跑)硕.师(大)
援.疑质理(引、提出)被.绮秀(通“披”,穿。


3.课文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此你有何评价。

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

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7. 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而艰”专心致志。

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意思对即可)
8.请写出至少两则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五、《小石潭记》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人名)。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大约②像蛇一样③弯曲④离开)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卷.石底以出(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②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5.作者抓住小石潭的_____幽静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幽深冷寂,孤凄悲凉______的感受。

6.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7.理解填空: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8. 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0. 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
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六、《岳阳楼记》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然则
..:既然如此,那么。

②去国
..怀乡:离开国都。

③南极.潇湘:尽。

④连月不开.:放晴。

2.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3.理解性阅读
①“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写洞庭湖全景。

唐贤今人诗赋。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是什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和岳阳楼有何关系?
暗切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观巴陵最好的景色——洞庭湖全景。

③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感极而悲。

5.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

6.“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
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7. 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这一名句传诵千古,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名句的时代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以天下为己任,胸襟阔大,境界崇高,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

8.《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二)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迁客骚人。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最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5.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请你描绘一幅“盛夏月夜图”。

.可用现代汉语,也可仿文言风格。

6.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

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

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七、《醉翁亭记》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4.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5.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醉翁亭记》。

2.概括本段大意。

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3.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醉能同其乐______。

4.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______人______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______太守___之乐。

5.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八、《满井游记》
1.《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

当时作者__袁宏道___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

他是明朝“_公安派__”的代表人物。

袁宏道公安派
2.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
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3.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欲扬先抑。

4.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5.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
_______.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于时冰皮……乍出于匣也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柳条……寸许_____。

6.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廿二日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稍和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余寒犹厉_______。

7.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九、比较阅读
(一)[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③山间之四时.也(季节)2.[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乙]: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3.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乙]:水落石出
4.[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二)[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迁客骚人。

“为”在文中的指的是心理活动,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
“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