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教学方法
第一篇: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概念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是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小说文体课文共24篇,大多为短篇小说。
而在高中阶段虽然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只有6篇课文是小说,但在选修教材中有两本专门用以欣赏中外小说的课本,也就是说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能接触到的小说作品大致在20篇左右,且其中多数为中长篇小说节选。
另外在中学教材涉及到的这些小说篇目中中国小说有39篇,外国小说有23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区分不同类别小说间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如外国文学小说在讲解时需要注重其文化的异域性,而中国古典小说更需侧重的则是有关传统文化内涵方面的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使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在讲授小说时所涉及到的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构成作品内容的要素之一。
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则构成了一系列的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成为情节。
因此,要理清小说的结构,就要从理清情节入手。
1、理清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
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开端前还会有序幕,结局后也常安排尾声。
这是小说情节的基本知识,教师在讲授小说时务必使学生在学习小说课文前就明确于心。
在分析情节结构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品中情节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纵向的时间关系。
倒叙或者插叙的手法在小说结构中时常出现,因此,许多现代小说在时间结构上不是按照自然顺序写成,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根据文本做具体地分析,理清顺序。
例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开篇便展示了故事的结局,第二部分是开端、发展和高潮,最后的部分是尾声。
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手法的妙处,如引起读者的兴趣、渲染文章的气氛和深化主题等等。
2、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
线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是线索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成整体。
单线式,即一条线索,一般适用于短篇小说;复线式,即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多出现在中、长篇小说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情节发展线索的分析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应当按照文本具体分析。
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由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
另外,对于多线索的作品,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线索之间的关系,如:何处连接、何处交织、何处融合等。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则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
写和心理描写四种。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通过对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明确其形象的典型性。
肖像描写是作品中为展示人物性格而对人物外部特征进行的描写。
肖像描写不仅包括人物的容貌和姿态,其风度气质、穿着打扮等具体的描绘都属于肖像描写。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细致地分析。
例如,《祝福》中对样林嫂的肖像描写,就是精妙且恰到好处的典型。
作品中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描写,在对比屮展现出她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步步陷入绝境;第一次写她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但脸颊还是红的”;第二次再到鲁家时,变成“脸色青黄,面颊上消失了血色”;沦为乞丐后,“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在教学中,对于上述这些突出人物命运的肖像描写,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分析。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具体行动的描绘,往往具有典型意义。
例如,《呼兰河传》中,对于“我”天真可爱的性格的刻画,就成功地运用了行动描写。
作者写道,“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在祖父的园子里,“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
这些生动的行动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我”作为儿童的天真烂漫。
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其性格的描写。
在《孔乙己》中,作者写到,“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表明孔乙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变得迂腐可笑。
作者又写孔乙己与文中的“我”关于写字的谈话,“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这表现了孔乙己善良真诚的一面。
作者对孔乙己的语言描写不仅反映出他的性格,更表明他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心理描写,或直接或间接,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是心理描写成功的典型。
黄昏下,她“心中有些薄
薄的凄凉”,“胡思乱想”着:“我要坐船下桃园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作者在这里写翠翠是在“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反映了她想用离家出走来“惩罚”爷爷的天真情怀。
作者又写翠翠听祖父吹声管,“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现出翠翠情窦初开的美好情怀。
另外,在小说教学中, 有时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的画面结合文本文字,更能令同学们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留以深刻的印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单凭文字,也许很难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如借机展示出相关的影视画面,便相当于在无形中增强了同学们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感知,更能帮助同学们来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和地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是分析小说主题时不可忽略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讲授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和解读。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便暗示了当时时代特征。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从这个角度看,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对作品再认识的过程。
比如,对《红楼梦》主题的看法就众说纷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
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出小说更丰富的意蕴来。
除了常见的社会历史的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解读:
1.文化视角
广义上说,文化视角也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但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又比一般的社会历史视角更深一层。
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体现出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例如理解《边城》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边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
学生通过了解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揣摩“边城”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白《边城》所展示的是湘西古朴、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沈从文对这种文化形式的讴歌,并用这种“古朴”、“自然”的过去与“文明”“现代”的当前对照,寄托了他重塑民族品德的愿望。
2.形式视角文学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如教学《荷花淀》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群青年妇女来作为小说的主角,为什么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就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去感受作者的美学追求。
3.心理视角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入分析它的主题。
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变态心理。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讨别里科夫变态心理产生的根源,便可深化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外,还可以从民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
教师要根据每篇小说的特点及解读小说的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小说主题,在阅读中有自
己的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另外,为了避免对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还应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做到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整体而非局部着眼,通过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各陈己见、互相辩论、互相补充的过程中,逐步综合成比较全面和统一的结论。
第二篇: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教学方法新探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呆板的教学方法会束缚思维,影响能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教学作为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要让学生发挥主体精神、完善主体人格、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课本改革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一环。
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关键。
在实践中,我觉得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小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情节法
情节是小说的基础,有些小说就以情节取胜,有时让学生去改变小说情节,重新安排人物的命运,对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主旨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改变情节的切入点。
如我在教学法国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去改一改故事的结尾,试着喜欢什么,写什么,但力求让故事具有完整性。
写下来的结果,效果很好,学生的感悟也很多,符合逻辑。
二、影视欣赏法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想介绍一下影视在教学中的运用,这是一种比较便捷有效的方法。
着名作家林清玄说:有一些事物的真相,用言语是无法表白的。
在赤
道,一位老师努力给孩子说明“雪”,但不管他怎么说,孩子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白的东西。
孩子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孩子就猜测,雪像冰淇淋一样。
很多东西,我们必须“身临其境”,才能真切的体会,而影视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
三、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是一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是加强读者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过程。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比较阅读,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互动探究
教师可通过提问布置探讨性的思考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尚不理解的问题相互探讨;既可以采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讨论时,教
师既要体现主导作用,又不可束缚学生的思路。
安排学生先基本熟悉课文,然后老师设计好探究方向:1.分析小说中个性化人物语言。
2.体会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揣摩小说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4.分析文章的感情基调。
5.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段并讨论。
再分组研讨,整理探究成果。
然后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中心发言,教师适时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
最后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补充。
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孤立的。
既可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作为了解社会现实、文化内涵、风土人情等的参照,也可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体会写作风格、观点态度、题材选择等的参照。
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之自觉自愿地成为小说的研究者、质疑者、创新者。
他们会因为知识的拓展而感到轻松有趣,并从中摄取更多营养、逐步培养出较高的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力。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应该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当然,小说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有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第三篇:浅谈小学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阅读。
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指导今后的阅读实践。
结合这类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做到: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只有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导入法、温故知新法、直观演示法、故事吸引法、创设疑问法、情境感染法、对比讲评法等。
小说是塑造人物的,人物是有其生活环境的。
为此,小说的教学应多创设情景,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再现其形象,让学生形象感知,乐在其中。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老师可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故事,课程伊始,通过故事吸引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
二、文体入手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应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小说教学也是如此。
因此,小说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所以进入课文学习后,我并不急于进入课文,而是先与学生讲清课文的体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及特点。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概念特点,以及学习小说需解决的事项。
然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三、抓三要素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人物、故事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故
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根据小说的特点,我在小说教学中一般采取三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在前两者的分析基础上学习小说的环境描写。
1、抓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个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任何一部优秀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着重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性格,不但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
而主要人物都是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他的言行动机又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加上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所以,分析主要人物性格,要注意作品中各类人物的代表,不但要说明他的外貌、心理,还要揭示他的言行特点以及促使他如此行动的原因。
如《故乡》中塑造的三个典型形象,代表了三类人物: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寻求中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通过塑造的三个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抓故事情节
情节结构,在具体作品中的情况是复杂的。
有的是单线,有的是复线,每条线索都为展示一个或一组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服务。
因此,对于每个作品都应具体分析。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
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如《变色龙》是按照自然顺序写的,而《杨修之死》用的则是“颠倒”的写法。
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
人物服务的。
教学时可抓住故事情节理解作品。
3、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能体现时代背景,《最后一课》中的场景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反映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沦陷了的阿尔萨斯和作为占领者的普鲁士军队。
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最后一课》对清晨自然景物的描写,短短的几句话,表现了主人公小弗郎士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他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的欢快心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塑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这个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小学生形象。
他关心天气和优美的环境胜过关心领土的沦陷和敌军的占领,他担忧“分词”胜过担忧国家大事。
作者把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
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了解时代背景,教学时要对学生加以渗透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进行小说的阅读鉴赏,要教会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阅读,不能就看故事来读故事,不能就好玩来读。
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有目的的阅读,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读,从不同方面的阅读分析中得到收获,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还要从人物形象上得到一定的启示。
第四篇: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文题:《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撰写:陆广新单位:白山镇代桥初中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关键词:
小说阅读文学欣赏阅读方法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内容提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如何阅读好小说?这是每个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要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同时又让课堂教学不放任,有层次有目标,那就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本文中介绍的“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五读法就是本人的一点经验积累。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人文主义”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文学作品及其阅读教学备受关注。
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就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阅读欣赏水平和审美品位。
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走向中学生,走向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对于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
同时,受种种功利因素影响,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对小说阅读教学不重视甚至忽视的态度倾向相当明显。
而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全面无重点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
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一、粗读
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
具体的实施策略是:
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
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
一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