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生命的起源”是《标准》在“生物的多样性”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生命的演化”中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主题主要阐述了生物圈中生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
通过详细介绍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使学说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认识到化学进化学说的科学性。
本节的学习为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学习进行了知识铺垫,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生物的遗产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教材分析】
“生命的起源”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
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讨论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伸缩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应设计为1课时。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经历,一般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故事中了解部分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但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科学性。
2、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认可米勒的观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认可实验探究是获取科学结论的重要手段。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哪里”,这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资料等补充,让学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4、学生或学生放入思维障碍点:本节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学生不能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对于原始大气与现今大气成分的差异以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能知识难以理
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说明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生成条件。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装置与结果,锻炼运用证据进行逻辑分析与推测的能力;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进展情况。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难点:
1、通过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与结果,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产条件。
2、在现今的地球条件下,非生命物质能不能再深化为原始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有关生命起源的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
2、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内容,并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生命的起源》评价量表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项评价标准:一项是专门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标准,另一项是有关最后成果的评价量表。
如下表
《生命的起源》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经历,一般对“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故事中了解部分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但这些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科学性。
2、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认可米勒的观点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认可实验探究是获取科学结论的重要手段。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哪里”,这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资料等补充,让学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4、学生或学生放入思维障碍点:本节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学生不能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对于原始大气与现今大气成分的差异以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能知识难以理解。
《生命的起源》效果分析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认同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2、通过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与结果,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产条件。
3、列举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课前预习:
课前导学案预习主要包括对课本上有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和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其中主要的任务是能够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特殊环境,掌握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以及我国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的成就。
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能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好的掌握,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
1、由于缺少有关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对于米勒模拟实验装置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存在疑惑。
2、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年代久远,同学们对于原始大气与现今大气成分的差异以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能等知识难以理解。
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专心的、带着很高的兴趣进入“生命起源的探索之旅”。
在小组学习中,能够主动发言,合作探究导学案上的探究点,在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愿意主动展示并能够清晰的表达问题的答案。
也能在“生命起源的探索之旅”上收获颇多,例如能够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通过分析米勒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成条件。
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生命是从非生命物质演变来的。
目标达成:
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当堂检测来看,学生已经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能够识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通过分析米勒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成条件和列举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生命是从非生命物质演变来的。
当然,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教师的表现还要继续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互动中,教师要更加细致、深入备课,更充分地引动学生学习。
《生命的起源》教材分析“生命的起源”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
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讨论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伸缩性,这无疑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
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应设计为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附【教学重难点】
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难点:
1、通过分析米勒的模拟实验与结果,说明有机小分子的生产条件。
2、在现今的地球条件下,非生命物质能不能再深化为原始生命。
《生命的起源》当堂达标
1、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 A )
A、氧气
B、氢气
C、水蒸气
D、甲烷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D )
①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②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③独立的体系形成原始生命④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3、生命起源过程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有机大分子物质是( C )
A、氨基酸、单糖
B、二氧化碳、甲烷
C、蛋白质、核酸
D、氮气、水蒸气
4、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C )
A、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
B、原始界膜的形成
C、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相互作用
5、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 )
A、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能形成无机物
D、能形成生命
6、在有关生命起源的叙述中,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观点不同的是( D )
A、原始生命出现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
B、原始生命可以生活在缺氧环境中
C、有机物的形成是原始生命出现的前提
D、关于生命起源,我们有充足的实验证据
7、我国学者对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雨中收集到的陨石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氨基酸、核苷酸等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证实( A )
A、原始生命可能来自于宇宙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能够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于46亿年前左右
D、有机小分子物质在海洋里生成
8、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能量主要是( A )
A、高温、紫外线、雷电等
B、水蒸气、甲烷、氨等
C、河流、海洋等
D、大气、岩石等
评测结果:
出错率主要在第6题和第7题。
第6题关于生命的起源,第一阶段米勒的模拟实验可以验证。
我国1965年,利用氨基酸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
奥巴林的团聚体假说,验证了生命起源的第三阶段,但是第四阶段还只是推测,缺乏实验证据。
所以“关于生命起源,我们有充足的实验证据”这句话是错误的。
第7题我国学者对天外飞来的吉林陨石雨中收集到的陨石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氨基酸、核苷酸等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并测知陨石年龄为46亿年,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证实原始生命
可能来自于宇宙其他星球,因为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条件。
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达成度比较高,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教师在课下的时间注意查漏补缺。
《生命的起源》课后反思评价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的争论的焦点之一。
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
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授课中我为学生做了一些必要的知识和逻辑方面的铺垫。
课堂中为学生介绍了目前有争议的三种唯物主义生命起源说:自然发生说、宇宙生成论,化学起源的进化学说。
介绍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目前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也验证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这样的介绍同样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需要老师注意的是将科学推测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这样可以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联想能力和想像力。
至于学生认同哪一种学说,这倒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科学推测,对生命的起源要有自己的看法。
通过观看有关生命起源的视频,使学生直观获取知识,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满足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而且内容较新的证据,分别支持着化学起源说(包括米勒模拟无机小分子演变为有机小分子阶段和我国科学家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的贡献验证有机小分子物质可以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米勒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产生的复杂过程,本实验具有科学性和推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探究过程的愉悦。
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说出实验的原理并推测实验的结果,多数学生能迅速准确的说出来,说明实验的方法还是科学有效的,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能联系自身的发展来动脑分析地球生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所最求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有效的科学方法,本节课产生了这种效果。
今后的教学应该以这种模式为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懂科学、学科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素养和习惯,多设置一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会引起师生的共鸣,消除厌学的念头,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生命的起源》课标分析“生命的起源”是《标准》在“生物的多样性”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生命的演化”中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主题主要阐述了生物圈中生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
通过详细介绍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使学说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认识到化学进化学说的科学性。
本节的学习为第二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学习进行了知识铺垫,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重要的概念:生物的遗产变异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