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质及石漠化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地质概况
一、云贵高原
由于陆地的不断抬升,海水逐渐退落,使古地中海慢慢地消失。

特别是在地质年代中的原古代,古生代及中生代这段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今天的云贵高原地域的地层,就曾先后经历过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等一系列地壳运动。

在数亿年的漫长的地球变迁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今天的云贵高原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

云贵高原分布在云南省东部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2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峡谷众多,地表崎岖,有“两山叫得应,相会要半天”之说。

这里喀斯特地貌遍布,溶洞、漏斗、地下暗河纵横,地表河突然流入地下,潜流常见.石漠化发展,到处一片灰青色调,水土流失严重。

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

高原面保存良好。

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

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

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

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

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

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

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

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形。

它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复杂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被水溶解和侵蚀而逐渐形成的。

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二、云南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9′——106°12′之间,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北部、东部与藏、川、黔、桂4省区相邻,南部、
西部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历史上扼西南“丝绸之路”主要冲,同东南亚各国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二)地形地貌
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

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一般在3000—4000米。

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一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东南、南流去。

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米。

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高低差达6000多米。

云南的地貌有五个特征:
(1)高原呈波涛状。

全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纵横起伏,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起伏和缓的高原面。

(2)高山峡谷相间。

这个特征在滇西北尤为突出滇西北是云南主要山脉的策源地,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

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缅甸萨尔温江的上游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老挝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了极其雄伟壮观的山种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

其中的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的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

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

金沙江"虎跳涧"峡谷,在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两侧山岭矗立于江面之上,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也是世界著名峡谷之一。

横亘于澜沧江上的西当铁索桥,海拔已达1980米,从桥面上至江边的卡格博峰顶端,直线距离大约只有
12公里,高差竟达4760米。

在三大峡谷中,谷底是亚热带干燥气候,酷热如蒸笼,山腰则清爽宜人,山顶却终年冰雪覆盖。

因此,在垂直几千米的距离内,其气候与自然景观竟相当于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为全国所仅有。

(3)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分三大阶梯递降。

滇西北德钦、中甸一带是地势最高的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每公里递降6米。

在这3个大的转折地势当中,每一梯层内的地形地貌都是十分复杂的,高原面上不仅有丘状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而且还有巍然耸立的巨大山体和深切的河谷,这种分割层次同从北到南的三级梯层相结合,纵横交织,把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4)断陷盆地星罗棋布。

这种盆地及高原台地,在我国西南俗称“坝子”。

在云南,山坝交错的情况随处可见。

他们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的镶嵌在重峦叠幛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无明显方向。

坝子地势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发达地区。

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坝子共有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

(5)山川湖泊纵横。

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

天然湖泊分布滇中高原湖盆区的较多,属高海拔的淡水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高原上,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总的来说,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

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看,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

全省127个县(市、区)及东川市共128个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三)水系
云南是我国自然环境最复杂的省区之一,全省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72条,归属于金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元江)、伊洛瓦
底江六大水系,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河流具有流量大,水位洪枯变化大,河岸坡度陡,河床比降大,急流险滩多的特点。

云南的河流大都是六大水系的源头或上游,在高山峡谷间奔驰,水流湍急,礁石横阻,河床落差极大。

水量又为气候变化所制约,雨季来临洪水猛涨;雨季一过,流量大减。

所以,云南江河虽然多而流长,但除了某些江河在平缓地区可通船舶(如水富港可以利用金沙江航行到上海港,从思茅港可沿澜沧江-湄公河航行到东南亚各国)外,大都没有舟楫之便;各条江河两岸之间距离狭窄,基本上没有开阔的淤积平原,所以又难收农业之利。

但云南江河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可拦河筑坝,修建电站,提供大量廉价动力。

云南受断层作用,多断层陷落湖,是西南4省区中淡水湖泊最多的地方。

大小湖泊共计30余个,总面积约106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28%,集水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300亿立方米。

滇东较大的湖泊有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及星云湖等;滇西最大的湖泊是洱海,此外还有程海、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为两省共有)、剑湖、茈碧湖等;滇南主要有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等。

大多数湖泊平均深度在209主以下,超过20米有抚仙湖、阳宗海、程海和泸沽湖。

其中,抚仙湖总容水量最多,平均水深87米,最深处151.5米,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而滇池湖面与集水面积为各湖之冠,浩浩然有海的风貌。

(四)气候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气候在水平方向上南到北相当于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气候差异,在垂直方向上,从山顶到山底常有几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总的气候特征是“四季不分明,干湿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水平差异复杂,垂直差异明显”。

(五)动植物
云南森林复盖率为24.2%,有高等植物1.8万种,占全国的70%,其中有2000多种中草药,365种香料植物,居全国第一,2000多种观赏植物,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八大名花”,其中山茶有100多个品种,杜鹃20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花卉种植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云南的芒果,香蕉,菠萝,菠萝密等热带水果十分丰富。

云南野生动物之多堪称全国之冠,兽类250多种,占全国的53%,昆虫1
万多种,占全国的40%,有37种国有一类保护动物,占全国的38%,有42种二类保护动物,占全国的46%,全省现有自然保护区92个,占全省总面积的
49.4%,名列全国之首。

三、地质构造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

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

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

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

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

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

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大)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1、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苴林群、大红山群)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细碧角斑岩)——沉积岩系。

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底巴都组、普登组)则为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

昆阳群大面积出露于康滇地轴区,昆阳群为一套冒地槽型类复理石——碳酸盐建造,属陆棚浅海——滨海、潮坪沉积,总厚逾万米。

晋宁运动导致昆阳群全面褶皱,同时发生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从而构成扬子地台的上层褶皱基底,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

其变质程度甚低,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局部可能受后期热流变质作用叠加而可达高绿片岩相。

前震旦纪的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均较发育。

喷出岩以玄武岩类为主。

吕梁期者即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等。

其变质程度较深,已无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可寻;据岩石化学资料,仅可大致判定其属亚碱性岩系。

吕梁期以花岗岩为主,布于哀牢山东南端,与哀牢山群呈侵入接触。

岩石常具片麻状构造,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

北部永仁地区的大田石英闪长岩体,主要为混染石英闪长岩,次为斜长花岗岩,具片麻状构造。

晋宁期超基性——基性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东川、罗茨、易门至峨山、石屏一带,似与罗茨——易门等断裂带早期活动有关。

一般均为规模不大的岩株、岩床、岩脉产出,以辉绿辉长岩、辉绿岩为主。

晋宁期花岗岩集中沿绿汁江断裂带两侧作近南北向分布,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构成云南最早的含锡花岗岩带。

2、震旦纪至二叠纪地质
这是整个东部地区沉积岩发育的全盛时期,而岩浆活动相对最弱,变质作用仅局部出现。

各地沉积特点:(1)滇中和滇东,即扬子准地台范围,均为稳定型的盖层沉积。

(2)宁蒗——丽江——大理地区,是地台西部的边缘坳陷区,沉积特点除与滇中、滇东地区基本相似外,部分时代,如泥盆纪发育较多硅质岩,二叠纪火山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始于早二叠世、结束于晚二叠世晚期)且具海相喷发特征,从而显示其具较强的活动性。

大理海东地区,有较多的铁质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分布,构成又一个环状超基性侵入岩区。

(3)中甸地区,石鼓群变质岩系原岩可能主要属于中——晚元古代,与川西稻城东义附近出露的恰斯群大致相当。

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沉积,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变质程度已达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

西部、特别是金沙江断裂沿线,则显示较强的活动性,(基性)火山岩发育于自下泥盆统至上二叠统各个层位。

本区古生界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具轻
微变质现象,可达低绿片岩相变质程度。

(4)滇东南地区,屏边群中上部的含砾板岩,具冰筏落石特点,从北、西向南、东,沉积盆地从滨海向浅海陆棚以至次深海过渡;岩石一般具轻微变质,且有向南、东方向变质加深趋势。

马关一带与构造穹窿和热流变质作用相伴的“顺层状”混合花岗岩,主体部分属稳定型的碳酸盐建造,但于文山薄竹山附近至广南一带,则存在一北东东向台沟,而出现以泥盆系为主的硅质岩相带。

沿此台沟带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最早可追溯到早泥盆世,并持续至晚二叠世。

3、中、新生代地质
自三叠纪起,云南东部各地地质发展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

宁蒗——丽江地区及滇东地区,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地台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构成一海进旋回。

前者包括下三叠统泸沽湖组、腊美组和中三叠统北衙组;后者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两区岩性自下而上均由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组成。

丽江地区晚三叠世早期仍为海相沉积(中窝组、松桂组),晚期则为湖沼相碎屑岩夹煤层,此后即隆升为陆,而缺失侏罗——白垩系;滇东北地区晚三叠世晚期沉积了湖沼相煤系之后,即进入侏罗纪陆相红层形成阶段,但侏罗系分布零星,且仅有中下侏罗统残留。

印支——燕山(主要是燕山)期,两区均发生褶皱运动,基本奠定了现今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雏形。

宁蒗——丽江地区地壳活动性较强,老第三纪形成若干山间红色盆地,并有酸性——碱性浅成斑岩活动。

滇东地区,除曲靖附近有始——渐新世湖相沉积并有中——酸性火山活动外,直至新第三纪,方有零星断陷盆地(昭通、曲靖等) 发育,并沉积有褐煤矿层。

绿汁江断裂以西,大姚一楚雄盆地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

此盆地西部早期曾一度有自北而南的海侵,形成云南驿组砂页岩夹灰岩、罗家大山组页岩夹砂岩。

其后海水即逐渐退出,与全盆地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湖沼相含煤沉积——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自下而上有:上三叠统祥云煤系或一平浪煤系;侏罗系冯家河组、张河组、蛇店组、及妥甸组;白垩系高丰寺组、普昌河组、马头山组及江底河组;古新统——始新统元永井组及赵家店组。

其中张河组底部、高丰寺组底部与下伏地层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马头山组与下伏地层间广大地区为平行不整合,但在元谋、牟定一带,受构造影响而出现角度不整合接触。

每一不整合界面之上,均由河湖相砂、泥岩(或夹砾岩)至湖相泥岩(或夹泥灰岩)构成沉
积旋回,形成铜——盐沉积序列;而整个中生代沉积则构成更大一级的煤——铜——盐沉积序列。

其中铜主要沉积于马头山组和高丰寺组砂岩中,盐主要形成于元永井组沉积期。

晚燕山一早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盆地发育历史,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褶皱,局部并伴有浅成——超浅成碱(碱钙) 性岩浆侵入活动。

绿汁江断裂以东,各中、小型盆地沉积特点与上述大盆地基本相似,唯底部晚三叠世煤系多不发育,含铜沉积微弱,盐类则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

新第三纪,全区各地仍有小面积的含煤(泥炭)断陷盆地发育,局部(南华)尚有基性火山喷发。

中甸地区,三叠系发育齐全,并由稳定型滨海——浅海沉积逐渐发展为活动型次深水盆地相沉积,最后再逐渐转化为稳定型湖相沉积。

滇东南地区,紧靠扬子地台东南缘的罗平——开远地带和南部的个旧——文山——富宁地区,基本上继承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台特点,属稳定型的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滇东地区大同小异,但三叠系发育齐全,其间无间断缺失;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个旧——文山一带为锰沉积区,常夹锰矿层、含锰碳酸盐岩或含锰碎屑岩。

上述地区之间的南盘江、丘北、广南一带,三叠系相变为活动型的浊积岩,以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为特点,自下而上由下三叠统罗楼组、龙丈组,中三叠统板纳组、兰木组及上三叠统平寨组组成,从而构成印支期的右江再生地槽的西延部分。

本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晚华力西——印支期以基性(少量超基性)侵入岩为主,常成群分布,自西至东主要有个旧、马关、八布、富宁等岩体群,呈岩株、岩墙、岩床等多种形态产出。

燕山期花岗岩尤为引人注目。

已出露的个旧、薄竹山、都龙等三个花岗岩体呈南南东方向近等间距展布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西侧,目前已经证实它们均属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

本区于印支——燕山期基本定型的构造格架独具特色。

除北部因受控于弥勒——师宗断裂和南盘江断裂而作北东向外,开远——丘北——广南一线以南的古生代隆起区,可能主要受越北古陆北缘形态或北移推挤和蒙自——屏边、文山一麻栗坡、广南——富宁等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等影响,而呈近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褶断带,其中断裂很可能都带有一定的(向北)推覆或(向南)滑脱的性质,褶皱轴面大都呈向南倾斜之不对称状态。

综上所述,云南东部地区以滇中、滇东的地台(扬子地台)区为主体。

吕梁运
动形成地台的结晶基底;其后发育大红山群、昆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它们在空间上自地台边缘(西)向内部(东)排布,火山活动和变质强度均渐次减弱,同于晋宁运动褶皱固结而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

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地台向北西、南东方向增生,除滇中地区的康滇地轴外,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盆。

印支期,两侧的中甸地区和丘北——广南地区,重新发育为地槽环境,但为时短暂。

晚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在上述原来的沉积区相继隆升的同时,长期被剥蚀的康滇地轴区却强烈凹陷,形成著名的滇中红盆。

与上述构造环境相对应,中甸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均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前者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发——浅成侵入岩为主,后者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包括物探资料推断的隐伏岩体)为主,均系两区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因素。

新第三纪以来的断陷盆地,是云南挽近时期地质发展的一大特色,本区尤其显著,形成了煤、泥炭、硅藻土等重要矿产。

(二)西部地区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壳活动带。

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侧,地质特点有显著差别。

其东的兰坪——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

1、兰坪——思茅地区
其东界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西界为澜沧江断裂。

这两条边界断裂都具有巨大的规模,长期而复杂的活动历史,一般认为均属超岩石圈断裂。

全区为一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狭长条带,北部德钦、维西附近东西宽仅30余千米,向南撒开,江城、勐腊一带增至250余千米,主体为一中生代地堑式坳陷盆地。

(1)地层及沉积特征
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于东南部墨江——绿春一带、阿墨江(李仙江)以东的志留系,为一套厚逾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活动型浅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

景洪东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陆相砂、页岩;墨江一带为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硅质岩,主要为浅海较
深水环境沉积;北部德钦附近则为泥质碳酸盐岩。

总体情况是: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属活动型沉积;中部(永平西里、普洱——勐腊)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局部为过渡型沉积。

盆地中部地区,海侵始于思茅盆地,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为一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形成红色碎屑岩一碳酸盐岩一砂页岩系;兰坪盆地,迟至晚三叠世卡尼克晚期方沦为海盆,自下而上也形成砂页岩、灰岩、页岩(海侵期滨海——浅海相)和陆源啐屑岩(海退期滨海沼泽相)。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露。

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

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

其中,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碧岩——角斑岩类之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印支期火山岩以酸性岩(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岩等)为主,德钦——景洪一线上部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比较发育,一般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环境下的裂隙型喷发,高钾而低钠,属亚碱性系列。

但也有部分地区(维西、景东——景谷)出现富钠质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类。

基性——超基性岩成带呈群分布。

西带(澜沧江带)自北而南有吉岔、半坡、和景洪附近的岩体(群),均属基性岩、铁质超基性岩类(m/f值均<6),二者常紧密相伴产出。

中酸性侵入岩仍然遵循分别集中于东西两侧断裂带的分布规律。

金沙江带北部加仁、德钦等岩体,早期(印支期或晚华力西——印支期)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晚期(燕山期)则为偏酸性的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有较宽的成分演化范围、可能主要属于I型花岗岩类;以南的鲁甸岩体,紧靠金沙江断裂西侧,侵入于中、上三叠统,又为上三叠统中上部地层沉积覆盖,岩石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边部多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为S型花岗岩。

南部澜沧江带,早期(印支期)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类,较偏基性,岩石化学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