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上)第10课《齐白石》教学案例2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作业二
浙美版七年级(上)第10课《齐白石》教学案例
之前的教学(第一次上这节课):
1.提问导入:。

提问:中国画名家中,我们知道郑板桥画“兰竹”,徐悲鸿画马,那画虾最出名的是谁?学生:齐白石(教师板书:齐白石)
2.简介齐白石。

提问:谁能介绍齐白石?让生回答。

师归纳:
3.教师归纳,感受人格魅力。

(1)、人物简介: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

勤奋好学,木匠→艺术大师;有诗、书、画、印“四绝”;
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1956年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2)、思考并回答:齐白石为什么会从一个木匠成长为艺术大师?
生回答后,师归纳:勤奋好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热爱生活。

4.出示齐白石的篆刻作品:(投影:“鲁班门下”、“白石”、“不贪为宝”、“天地正气”等作品)
思考与讨论:齐白石为什么学篆刻呢?
齐白石三十多岁时,有一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

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印。

过了几天去取,此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但人家既然这么说,也只好磨了再拿过去。

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

又过了几天去问,仍然退还石章,让齐白石回去再磨。

齐白石一气之下,收回石章,决心自己学篆刻,并当夜用修脚刀制成一方印章。

从此他不断向友人请教篆刻方法,并参用木匠的雕花手艺,学起篆刻来。

师:谁能解释“鲁班门下”的含义?
5.齐白石的爱国情怀。

一个汉奸来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上面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6.初步欣赏。

(1)结合《他日相呼》、《祖国万岁》等作品,观察、分析、讨论、探究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

(提示:从构图、用笔、用墨、表现内容等方面观察、分析、讨论和探究)
(板书:情感美、笔墨美、形式美、意象美)
......
至此,下课铃声响起,只好下课,剩余部分只好安排另一节上。

.....
(2)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感受体会齐白石作品的绝妙,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

小组欣赏讨论后,派代表表达感受,师归纳:墨点→蝌蚪→青蛙;线条→溪水→山泉;墨团→山石→山谷。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

齐白石凭借几十年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

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7、深入欣赏。

欣赏齐白石的《虾》,思考:大师的虾与现实的虾有何区别?大师的虾美在哪里?
出示实物虾的照片,与作品《虾》进行比较,(引导:从虾的头、虾身、虾须、长臂钳、姿态等角度观察。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再集体讨论,总结:“白石虾”的造形(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是经过长期练习和推敲而来,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

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叶浅予)
8、共同理解体会“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的含义。

(引导学生对照作品,分析、解释和理解,加深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提高艺术修养。


9、作业:课后收集和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优点:教学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缺点: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前面环节较费时间,本安排1课时完成的内容要两课时完成,效率不高;教学目标虽基本达成,但感觉不够完美,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改进方法:
(一)教学利用《学习单》:
浙美版美术七年级(上)第10课《齐白石》学习单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齐白石的生平,感受体会大师的人格魅力;
2、学习欣赏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感受体会大师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3、学习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一、课前预学:
请在课前收集有关齐白石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大师的生平事迹。

(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中互学:
1、思考并讨论:(目的: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有助提高教学效率。


(1)、齐白石的绘画特点有哪些?(提示:从构图、用笔、用墨、表现内容等方面观察、分析、讨论和探究)
(2)、齐白石的艺术主张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2、课堂练习。

(尝试画虾)
(目的:可以训练学生的绘画技能,体验感受传统艺术的特点,通过对比,更进一步体验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后理学:
1、了解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市场价值。

(目的:直接感受大师的艺术价值)
2、请选择你最喜欢齐白石的一幅画,试做欣赏评述。

(目的: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环节增加以下环节:
1、在导入部分增加“谜语导入”:驼背老公公,胡子毛烘烘,热火锅里去洗澡,青袍换成大红袍。

(打一动物) 意图:谜语导入,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美术的关键。

2、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加入播放经典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意图:结合中国古典音乐,为学生的欣赏创设一种艺术氛围,既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较快的步入审美境界,又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意境美的理解。

3、在共同理解体会“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的含义后,增加:动手体验,表现感受。

(完成《学习单》“课中互学”中第3题)
你会画虾吗?大家一起来尝试一下吧!请准备好绘画工具画一只虾。

(1)、观看大师的弟子画虾视频(或教师示范)。

(2)、学生尝试作画,把大师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

(3)、作品展示点评。

意图:可以训练学生的绘画技能,体验感受传统艺术的特点,通过对比,更进一步体验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4、作业环节改为:拓展思路,加深理解。

(《学习单》中的“课后理学”)
(1)、了解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市场价值;意图:直接感受大师的艺术价值
(2)、请选择你最喜欢齐白石的一幅画,试做欣赏评述。

意图: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改进目的:
打造学生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美术新课标要求,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中,结合《学习单》,使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立体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