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教师则由教学的主体转化为学习的辅助者,而学习者成为教学主体的变化势必引起音乐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学习者的主导地位必须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以体现。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又将如何呢?针对以上几点,笔者从自身学习经历和实习经历出发,深入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内涵和先进性,并从中得出自身心得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法; 以人为本; 教学实验
On music appreciation cour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bstract
Human-oriented idea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has made the students to change from passive to positive and the teachers are form teaching subject to teaching assistance. The chang e of the students’ role must lead to a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leading position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n, what about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se unde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hese questions, the writer has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rse from his own experience.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humanist-oriented; teaching experiment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音乐学李百凯
0403402050
引言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性情陶冶的熔炉。
”生活需要音乐。
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数字,第三就是音符。
可见,欣赏音乐对于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
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哪一社会,哪一社会组织,甚至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
可见音乐在客观上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
现在,人们获得音乐认知的途径有很多,这就使人们获得音乐认知能更便捷,内容更广泛。
人们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是音乐欣赏,而不是直接参与。
因此音乐欣赏活动的研究与分析也成为了许多教育学家的话题。
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的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就会失去意义。
音乐的美以及包含在音乐作品中的价值和内涵都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最终的实现。
任何音乐作品都要经过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
所以,我们必须把音乐欣赏活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清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在规律。
随着旧的教学大纲从音乐教学中退出,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进步和教育需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新的试验教材也突破了旧的传统教材的模式,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即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似乎都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以致隔离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习者,当然就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学中应做到:一.以尊重学习者为出发点;二.培养创新教育观;三.积极倡导音乐生活观。
新的教学标准和新的教材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同时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是不是也该换一种与之对应的方法呢?是的,而且是必须的,及时的。
新的教学方法应摒除旧教学大纲前提下的诸多不足,应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创新,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言以概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教师进行辅助工作,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之前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我脑子里的边界非常模糊,没感到太大的区别。
教育实习期间听取了大量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优质公开课和高中音乐教学的示范课,并结合了一下自身的经历,再加上多次的实践,感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就想总结一下,自己重新定位一下的同时也给别人做一个虽浅陋但笔者希望会有用的参考。
一、寻找提高学习者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因素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笔者有幸担任了实习学校普通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工作。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习者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把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鉴赏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在学段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里倾向。
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
在音乐鉴赏课程教育中,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是其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习者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做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就很难完成。
就终身音乐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习者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即学习者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与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和催化剂。
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习者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那么,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实施中,诱发、培养、发展学习者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为求究竟,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实验:
教学实验一:
笔者先抽取了两个班,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共120人进行了书面的问卷调查,问题是:请问能让你在音乐鉴赏课上产生或提升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将结果进行统计后又在120中随机抽取了20人进行了座谈,以便于客观、全面的了解能让他们增强音乐兴趣的因素,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有结合了一下笔者自己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最后还请教了几位教学经验丰富、有相当资历的音乐教师,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教学实验结论一:
首先,施教者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
如果施教者自己对音乐教育态度冷漠,在施教过程中表现的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被施教者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施教者对所授内容是感兴趣的。
其次,“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要为学生探求创新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活动内容,再进行理性的加工准备。
[2]”确实,培养学习者音乐鉴赏兴趣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教室的布置应该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习者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学校音乐鉴赏教育来说,整个校园也应该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习者的神经思维,愉悦学习者的身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鉴赏音乐的稳定兴趣。
再者,各中小学及高等教育学府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兴趣爱好小组等,给学习者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
此外还应该组织各种音乐活
动的竞赛,如个人的声歌类、舞蹈类、器乐类等,团体类竞赛如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类报刊创编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和表演欲,还可以在竞赛的同时发觉有潜力的音乐学习者。
另外,“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互相关连的,音乐是最能直接感染和打动人的。
要通过相关的服饰、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投入到音乐中发挥其想象力,引导学生去鉴赏、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悟出其中的道理。
[3]”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施教者应具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培养、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兴趣。
最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存在很大偏差,最明显的问题是轻视通俗音乐,漠视通俗音乐文化的存在。
[4]”新概念音乐欣赏应把通俗的音乐与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艺术化的欣赏。
执教者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习者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那施教者就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有点与不足?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
施教者不可以不顾学习者的兴趣一味的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其音乐视野,提高学习者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为了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笔者又对其进行了实践:
验证试验一:
在5个不同班级的音乐鉴赏课上,首先笔者将课堂从堆满书籍的教室搬到了音乐气息浓厚的艺术楼钢琴房,抛弃了板凳转为席地而坐。
放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已经让学生开始摒弃以前的被动应付状态,变得积极主动而活跃。
上课的过程中笔者不仅加入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在讲蒙古‘呼麦’艺术时提到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呼麦歌手),还穿插了几个互动的小游戏(如分声部合唱脚本中的旋律片段),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下课时由以前的慵懒困乏变成了如今的意犹未尽。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证明了调研结果的正确性。
二.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美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
[5]”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及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他通过多种题材或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习者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
所谓“艺术就是感情[6]”,而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方式。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得来,只有让学习者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
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在价值,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呢?为了让理论更有说服力,笔者又进行了弟二次教学实验:教学实验二:
调查对象是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音乐老师,因为高三是高考年级,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应试状态,所以考虑到结果的客观性,先不对其进行这方面的调研。
利用课余时间,笔者分别到了两个年级的音乐教研组,对音乐老师们进行了请教和沟通,期间笔者发现年轻老师对本人提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心得比较多,而有的老教师对此好像很不屑,笔者私下做了了解,那几位老教师在学生中的口碑很不好,而且教学成绩也是倒数的。
这也算是笔者这次试验实验的一个小插曲吧,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教学方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经过两天的讨论和综合,以下的结论得到了两个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的认可:
教学实验结论二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
确实,音乐欣赏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鉴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
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向和无语义的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能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发挥施教者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让学习者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
穆塞尔曾说过:“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是教育工作者了。
[7]”所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是最主要的途径。
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鉴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鉴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
因为音乐鉴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学习者往往能够自觉自愿的,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的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
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习者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的肯定自我和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聆听者、聆听背景以及音乐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是:聆听者的个性以及他(她)们对聆听活动的自主程度都影响其情感体验,
聆听背景与音乐内容共同影响聆听者的情感体验。
[8]”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一个“情”字,把学习者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
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通过施教者的演唱和演奏,通过施教者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使学习者情绪受到感染。
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音乐创造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
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应加强理性认识,反复聆听感知音乐;提倡主动参与;加强人文艺术修养。
[9]”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体验、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单纯的、主动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受教育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鉴赏课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为此笔者又进行了第三个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三:
利用实习期间教师大会的机会,在单位领导的帮助下,笔者邀请了几位资历高和成绩好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
虽然老师们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但领导和老师对这个研究题目的重视,老师们几乎是知无不言,老师们精准的用语和几十年实践让笔者受益匪浅,真的是胜读十年书!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眼就过了,怀着激动的心情笔者即刻对谈话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教学实验结论三:
首先,要求施教者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
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
施教者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形象,把学习者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储存器。
这种“凝固的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及时地反应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新材料新成就,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前人留下来的‘昔日信息’,学生成了一个被动的‘信息受纳器’,因而面对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会变得一筹莫展[10]。
”在课堂式教学中,施教者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者一味的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遏制。
所以便出现了学习者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
在音乐新课程下音乐鉴赏课的实施中,施教者的角色应由“传
授知识者”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施教者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习者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习者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尊重学习者,更多的欣赏与鼓励学习者,将人生美好的前景展示在他们面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再者,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与学习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优化音乐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创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情景。
[11]”学习者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广阔,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和资料搜集的手段,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
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结合。
从艺术的
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习者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
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习者更形象的接触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如音乐教学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和节奏等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以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及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比如,“音画舞结合的欣赏,符合学生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12]”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者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如让学习者自选歌曲或乐曲进行演唱和欣赏。
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习者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
施教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