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4课愚公移山(学生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 愚公移山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
本内容。
2.背诵优秀诗文,阅读文学作品,正确理解故事中所
所蕴涵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义。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
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
示。
1.识记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寓言特点,
把握寓言的寓意。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对比、
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 理解愚公精神,领悟“愚公移山”的现实意
义。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
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文题解读
“愚公”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是故事的主人公。
“移山”是主要事件。
题目概括了本文的故事情节。
4、主旨点睛
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即学即练1】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
1.“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2.文中有一个细节,写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
(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即学即练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3.“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取名有何深意?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
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
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即学即练3】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1.字音: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河阳
..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曾经)4.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且其
且.焉置土石(况且)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且焉.置土石(哪里)以.君之力(介词,凭借)
焉以
始反一焉.(语气词)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于
告之于.帝(介词,向)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
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6.文言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③省略句: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能力拓展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1、考点解说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也是中考常考的文言词语。
“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虚词,其中,作为连词、介词是最常见的用法。
如《愚公移山》“以君之力”中的“以”是介词,翻译为“凭借”。
2、意义和用法
(1)(动词)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以为妙绝。
——《口技》
(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①可译为“用”“拿”。
徐喷以烟。
——《童趣》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狼》
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连词)表目的的关系
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8)(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
B. 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
C. 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
D. 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
C. 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
D. 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3.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曲智叟.(老人)
B. 汝心.之固(思想)
C. 何苦.而不平(担心)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4.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 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 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 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6.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4)愚公移山的信心:。
(5)愚公移山的结果:。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达于汉阴.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___________
③固不可彻.___________
④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③,白喙④,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⑤。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柘(zhè):树名。
②乌:乌鸦。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喙(huì):鸟嘴。
⑤自詨(xiào):自己叫自己。
⑥堙(yīn):填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①年且.九十()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溺.而不返()④其状.如乌()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是/炎帝之少女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综合性学习
新世纪中学新星文学社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文学沙龙活动,你作为学生嘉宾被邀请参加。
请你完成下面相关任务。
【活动一:专题讲座】
(1)文学社拟于6月20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我和我的祖国”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准备邀请市作协主席沐曦老师担任主讲人。
请你代表文学社前去邀请沐曦老师,见面时你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名家访谈】
(2)沐曦老师即将来校。
在讲座前,学校文学社拟向沐曦老师进行一次访谈。
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围绕此次活动主题预设两个访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文学创作】
(3)讲座结束后,文学社成员婷婷同学作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请你点评。
她的文章里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A.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24课 愚公移山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背诵优秀诗文,阅读文学作品,正确理解故事中所所蕴涵的寓意,明白其教育意义。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识记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寓言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3. 理解愚公精神,领悟“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清静无为,淡泊名利。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文题解读
“愚公”是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是故事的主人公。
“移山”是主要事件。
题目概括了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本文的故事情节。
4、主旨点睛
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即学即练1】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
1.“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2.文中有一个细节,写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
(2)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即学即练2】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杂然相许.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C. 寒暑易.节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3.“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取名有何深意?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
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
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即学即练3】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1.字音: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河阳
..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且其
且.焉置土石(况且)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且焉.置土石(哪里)以.君之力(介词,凭借)
焉以
始反一焉.(语气词)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于
.帝(介词,向)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
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6.文言句式:
①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③省略句: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能力拓展
文言词语“以”的意义和用法
1、考点解说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也是中考常考的文言词语。
“以”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虚词,其中,作为连词、介词是最常见的用法。
如《愚公移山》“以君之力”中的“以”是介词,翻译为“凭借”。
2、意义和用法
(1)(动词)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以为妙绝。
——《口技》
(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①可译为“用”“拿”。
徐喷以烟。
——《童趣》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投以骨。
/以刀劈狼首。
——《狼》
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以不译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7)(连词)表目的的关系
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8)(助词)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
B. 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
C. 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
D. 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
【答案】D
【解析】“厝”应读cuò。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
C. 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
D. 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答案】B
【解析】B.都译为“凭借”;A.将近/况且;C.指示代词,他的/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D.的/代词。
故选B。
3.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曲智叟.(老人)
B. 汝心.之固(思想)
C. 何苦.而不平(担心)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答案】D
【解析】D.有误。
本句句意为: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曾”用在“不”前,表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故选D。
4.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B
【解析】B项的节奏划分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 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 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 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答案】B
【解析】B.有误,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选B。
6.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4)愚公移山的信心:。
(5)愚公移山的结果:。
【答案】(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略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③固不可彻.改变
④且焉.置土石哪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②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3)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是一个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或: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或: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③,白喙④,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⑤。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柘(zhè):树名。
②乌:乌鸦。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喙(huì):鸟嘴。
⑤自詨(xiào):自己叫自己。
⑥堙(yīn):填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
①年且.九十()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溺.而不返()④其状.如乌()
【答案】①将近②险峻的大山③淹死④样子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是/炎帝之少女
【答案】A
【解析】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
综上所述,A朗读节奏停顿应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故选A。
(3)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