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农业保险的发展、产生的条件 (1)
二、农业保险的现状 (1)
三、农业保险的特点 (2)
(一)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造成的高赔额率 (2)
(二)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较高 (2)
(三)高赔付率和高成本造成了高费率 (2)
(四)农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准公共产品 (3)
四、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 (3)
(一)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3)
(二)赔付率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3)
五、影响农业保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3)
(一)构建模型 (3)
1.数据 (3)
2.建立模型 (4)
3.实证检验 (4)
(二)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5)
1.拟合优度检验 (5)
2.F检验 (5)
3.t检验 (5)
(三)研究结论 (6)
六、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6)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6)
(二)帮助农民减轻保险负担 (6)
(三)加快农业保险立法 (6)
(四)及时查勘,准确认定农业灾害损失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序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农业经营的风险较大。
农业保险则是在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现代农业建设,防范农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这也是从实处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农业保险作为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事后补偿的一种手段,对稳定和保障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影响农业保险的因素对挖掘现阶段的农村生产潜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农业保险的产生、发展的条件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栽培历史悠久,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所以“三农”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所重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已经先后出台十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可见“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地区一直延续着传承千年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之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当面临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时,力量薄弱的单个农民却无法抵御,所以农业保险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而一直以来,抗灾救灾、安抚灾民、重建家园的费用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负担,也有一少部分来自群众和企业的捐赠。
这种模式不仅让国家投出了大量的财力,而且不利于健全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形成。
这就要求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机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更多地用社会的力量来化解农业风险。
二、农业保险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具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市场,与欧美以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在系统性风险、信息不对称、正外部性、高赔付率、高风险等方面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但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日益萎缩的局面。
200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额的0.081%和财产险保费收入总额的0.5%。
另外,农业保险的险种数目也在不断减少,下降
到目前的不足30个。
农业保险赔付率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92.1%,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制度供给方面,特别是政府参与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除了国家1996年开始免征农业保险的营业税以外,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立法、补贴、体系建设等方面几乎没有其他的举措,制度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建国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跌宕起伏,大致经历了50年代的兴起和停办期、80年代的恢复试办期和90年代的持续萎缩期,到20世纪末,只有中国人保和中华联合财险还经营农业保险业务,险种由最多时的近百个下降至不足30个。
从2004年,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掀起了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高潮,取得了一点突破,但农业保险总体规模太小,难以发挥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2005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总收入达到4927亿元,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7.3亿元,仅占总保费收入的0.148%,而且农业保险业务占农险公司的份额没有达到保监会批复农险公司成立时的要求。
除了共性的东西,目前制约我国农业保险事业发展的原因还有:定位不清,缺乏总体规划,制度多变且不具有连续性,立法工作严重滞后;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小;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保险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等。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农业保险要发展,增加有效需求是关键。
农业保险的参保主体是农民,农民行为是理性的。
了解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和投保意愿、研究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保险政策的制订和农业保险的实施。
三、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造成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
农业生产极易遭受灾害损失,理想的可保风险是大量分散且不相关的风险,可是在农业领域,诸如洪水等风险高度相关,发生大面积灾害的概率较高,这使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从而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严重背离。
(二)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较高
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地域分布极为分散,保险公司需要建立较多的分支机构,增加开展业务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
由于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业保险中的要的风险问题比其他险种要突出的多。
投保农户受损后开展生产自救的主动性下降,并且有可能利用不对称信息骗取保费,而要降低道德风险又会带来较高的监督成本。
(三)高赔付率和高成本造成了高费率
保险公司都对农业保险业务制定了较高的费率,远高于一般财险费率。
以我国情况为例,中华联合财险公司的农业保险费率约为5%—12%,其中棉花6%-7%,甜菜和蔬菜达到10%,玉米、小麦为5%,而家庭和企业财产的保费率仅为0.2%-2%。
而农民总体上是一个低收入群体,根据保险业发展特点,保险需求与潜在客户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农民的低收入以及较高的恩格尔系数限制了
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
农业保险高昂的费率进一步抑制了农民对它的需求,而需求不足将使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业务举步维艰。
(四)农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准公共产品
农民购买了农业保险,若遭受农险合同约定的风险损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的补偿,从这一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私人产品,它具有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竞争性。
但是考虑到农业风险主要是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自然风险,这类风险不是在个人控制之下,更不是由个人过错造成的,且一般会导致较大面积的灾害损失;农业保险客观上保障了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属性。
所以我们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不应依靠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
四、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假设
(一)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业保险合同成立的前提是投保人要按合同规定缴纳保险费。
由于农业风险较高,按风险和保费相对等的原则,农业保险的费率要高于普通的财产保险,投保的农户购买农业保险要缴纳纳很高的保险费。
在农村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得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日常必需的消费支出,几乎没有剩余。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需求几乎为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从理论上讲,收入越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就越大,二者之间应成正相关关系。
(二)赔付率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农业风险和农业保险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因为农业风险是农业保险存在的前提,农业风险越大,农民利用农业保险规避农业风险的需求也就越大。
农业保险的赔付率是一个反应风险水平的指标。
该指标数值大,说明农业风险水平较高,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大,相反则表示农业风险水平较低,购买需求较小。
另外,赔付率也能反映参保农户获得赔付的比率,赔付率越高,参保农户越觉得划算,示范效应就越好,就会刺激更多的农民购买农业保险。
由此看来,赔付率应和农业保险成正向关系。
五、影响农业保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以新疆省农业保险为例,分析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以及赔付率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
(一)构建模型
1.数据
附表一:P9
2.建立模型
模型建立采取多元回归模型,以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P)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代表新疆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规模;以新疆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Y)、新疆农业保险的赔付率(R)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β+
β
μ
β
=R
P
Y
+
+
2
1
P: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Y:新疆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R:新疆农业保险的赔付率;μ:随机误差项。
3.实证检验
利用spss软件,做LnP对、LnY、LnR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表二:
a. Predictors: (Constant), lnr, lny
b. Dependent Variable: lnp
表四:
a. Dependent Variable: lnp
资料来源:利用spss 软件对数据回归结果 根据表中数据,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是: LnP=-2.962+1.612LnY+0.262LnR (-2.694) (14.311) (1.098)
=2R 0.919 2R =0.911 F=114.139 (二)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1、拟合优度检验(2
R 检验)
可决系数=2
R 0.919,2R =0.911,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 )”和“赔付率(R)”被解释变量“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P )”的绝大部分差异作了解释。
2、F 检验
针对H0:1ˆβ=2ˆ
β=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 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2和n -k-1=19的临界值F α(2,19)=3.52,由表2中得到F =114.139>F (2,19)=3.52,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列入模型的解释变量“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 )”和“赔付率(R)”联合
起来确实对被解释变量“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P )”有显著影响。
3、t 检验 分别针对
H :
j
β=0(j =0,1,2),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 分布表的自由度为n-k-1
=19的临界值()1t 2
--k n α=2.045。
由表2中的数据可得,与
0ˆβ、1ˆβ、2ˆβ对应的t 统计量分别
为-2.694、 14.311、1.098其绝对值不全大于()12--k n t α=2.045,这说明在显著水平α=0.05
下,只有0ˆβ、1ˆβ能拒绝0H
:j β=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解释变
量“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 )”和“赔付率(R)”分别对被解释变量“新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
(P )”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保费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农民收入越高,购买能力越强,对保险的需求越高,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越快。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增加1.612个百分点。
2、赔付率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赔付率越高,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越快。
赔付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增加0.262的百分点。
赔付率代表农业风险水平的高低,赔付率越高说明农业生产面临的农业风险越大,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用以规避农业损失的必要性越大。
六、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管理办法,中央提高对农业大省的财政补贴比例,尽量取消基层县市的财政补贴分担部分,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二是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减免所得税,允许税前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以增强其经营实力。
三是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本着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三级风险共担机制。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除了用于当年赔款及相关费用,节余部分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风险基金,省级建立超赔风险基金,国家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二)帮助农民减轻保险负担
一是政府部门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二是在当前绝大多数农民还处于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政府对农民提高保费补贴。
要做到一方面补贴数额达到农民对农业保险有足够的购买力水平。
另一方面补贴在使得农民买得起的前提下,还要让农民感觉到购买农业保险划得来,即在政府补贴后,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比其他非农收益足够高。
三是通过整合国家支农资金,从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和民政救灾资金中整合一部分作为农民自筹
保费,解决农民自筹保费收缴难的问题。
(三)加快农业保险立法
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作用和性质,政府在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应发挥职能和作用,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的协调运作,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四)及时查勘,准确认定农业灾害损失
出现灾情,保险公司应及时查勘,安抚出险农户,做到出险及时,查勘认真,记录准确。
另外鉴于农业保险涉及领域多、专业性强等特点,政府领导小组从农业、民政、气象等部门聘请专业人员组成相关险种定损协调小组,主要负责调解农户与保险公司有关定损方面的争议,并提出理赔建议,提高灾害定损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庹国柱,丁少群.农作物保险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9(8) [2]庹国柱,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 [J].金融研究,2010(9)
[3]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 [J].金融研究,2008(04)
[4]王凯,段胜.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多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9(4).
附录表一: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