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训练(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训练(15篇)
一、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甲)有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乙)初夏,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丙)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
②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
(),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③小城的街道也美。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④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1.将下列短语正确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填序号)
A.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B.一片片红云中
2.“开得那么热闹”中“热闹”一词说明了()。
A.小城赏花的人很多
B.小城的凤凰树很多
C.凤凰花争奇斗艳,争相怒放
3.第①②③段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画上波浪线。
4.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庭院的树的?(填序号)
甲句:____ 乙句:____ 丙句:____
A.树的香味浓B.树开花热闹 C.树的种类多
5.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填序号)
A.总结全文 B.启示下文
二、课内阅读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bīn bīnɡ)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shàn shān)子,扇.(shàn shān)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sì sh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给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2.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的银杏树,________的枫叶,________的田野,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颜色的菊花,秋天的色彩多么丰富啊,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4.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用“﹏﹏”画出来。
三、阅读
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把一粒花种吹到一面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棵小花苗。
大墙外边,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你干吗哭呀?”蜜蜂问。
“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
”“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蜜蜂用力推起来。
大墙纹丝不动!小蜜蜂只好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墙顶上小蜗牛说。
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有一天,它终于爬上了高高的墙顶。
阳光下真温暖!小花苗使劲长,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棵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1.全文共有(___)个自然段,其中第(___)段是小花苗和蜜蜂的对话。
2.把最后一段缺少的标点在文中补齐。
3.在大墙的阴影里,小花苗(),它靠自己的()爬到墙顶上以后,小花苗(),孩子们夸小花苗()。
4.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难过——(_______)
5.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种一片树叶
冰心
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便是儿时最美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
玩赏了半天,我忽发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一部分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可以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
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到了土里。
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马上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
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得更好!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树吐芽……
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
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却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中的一根支柱,替我们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
孩童时那种天真无邪、可笑的一举一动,那双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不正被我们当作“幼稚”而随手抛弃吗?人每走一步会从身上遗落一些东西,而往往被人随意丢掉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也是最珍贵的。
种一片树叶吧,你定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从画线句子中你感受到了“我”()的心理。
A.忐忑不安B.认真严肃C.紧张慌乱
2.“那件事,我会为之自豪一辈子……”中的“那件事”指的是________。
3.种树叶后,“我”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________。
A.说明儿童内心的幼稚
B.表现童心的珍贵
C.展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五、阅读短文。
锡林郭勒大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éi 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sàn sǎn)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成群的牛羊安详地嚼着青草。
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sāsǎ)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偶尔还
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àn sǎ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牧民骑在
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前两个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3.从短文中找出与“一碧千里”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画上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草原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短文中第四自然段着重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突出了草原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找出短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写下来_______,并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
7.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
8.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9.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______________之情。
六、课外阅读。
发现是种快乐
那天早晨,我发现湖面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花周围衬着圆圆的叶子。
我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一连几天,我都来到湖边仔细观察。
我发现,不但湖面开着花朵,浮着圆叶,水下也隐藏着花蕾和叶片。
我发现,当花蕾要开放,叶片要展开的时候,它们就慢慢伸出了水面。
于是,水面上就又多了几朵小花和几片圆叶。
黄昏到来,花朵谢.了,花梗就又慢慢弯下
去,扎入水中,结出枣核一样的果实。
我把这些发现讲给伙伴们听,他们问我:“那是什么花呢?”我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我猜想:是不是浮萍呢? 但浮萍是没有根的,叶子也小得多啊!我又猜想:是不是睡莲呢?但睡莲的叶子要大得多啊,而且花也不是黄色的。
我如实告诉他们,我还不知道这花的名字。
可是我心里一直在想,如果我连这花的名字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发现呢?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湖边。
有位老爷爷在钓鱼,我便向他请教:“请问老爷爷,那是什么花?”他立刻告诉我:“它叫水浮莲。
”多么好听的名字!现在我才能说,我真正认识水浮莲了。
啊,发现真是一种快乐!
1.“花朵谢了”这句话中“谢”的意思是( )
A.表示感谢。
B.道歉或认错。
C.辞去,拒绝。
D.凋落,衰退。
2.给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保持不变。
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的观察很仔细,表现在“我”不仅发现了湖面__________,还发现了水下也__________。
(2)“我”猜想湖面的小花不是浮萍的原因是__________,“我”又猜想它不是睡莲的原因是 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新寡到乞丐
——选自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
有一年冬初,四叔家里更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个寡妇。
但看她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间,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祥林嫂第二次死了丈夫,再到鲁镇:)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頰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祥林嫂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
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沦为一个乞丐了。
1.短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节选自他的作品___________的一部分。
2.鲁迅原名__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3.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生动、形象。
鲁迅在写祥林嫂的外貌时精雕细琢突显了人物形象。
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来到鲁镇时的外貌,先是写
______________,再写她的_____________,写出了特色。
4.卫老婆子带祥林嫂进来了,头上___________,乌裙,________,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_______________,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5.到了鲁镇,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外貌没多大变化,只是两颊上
_______________,顺着眼,眼角上____________,眼光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将祥林嫂被赶出鲁家后的外貌描写用“________”划出。
7.从哪里表现出她是个乞丐的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了这篇短文,在写人时你有什么收获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四婶为什么留下了祥林嫂?请用“﹏﹏”划出。
10.鲁迅雕刻的祥林嫂的外貌形象给人以心灵的触动,用生动的外貌形象来展现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你读了这些短文有什么感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
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
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
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
收。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
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
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器轰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
看,树上硕果累累。
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
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
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
这一黄一红,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用一个字为短文拟个题目:__________
2.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幅秋景图。
3.用“~~~”画出相照应的句子。
短文的结构是_________。
4.文中的“你”指________,这样称呼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5.仔细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描写味道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
6.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九、课内阅读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
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选文第三段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请从中找出描写刺猬偷枣动作的词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作者一开始称刺猬是“那个家伙”,后来变成“小东西”,从中作者对刺猬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外类文阅读。
启示
有位老太太请了一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
油漆匠一走进门,看到她丈夫双目失明,顿时_____(留流)露出怜悯的目光。
因为男主人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的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陷。
工作完毕,油漆匠取出_____(账帐)单,老太太发现比原来谈妥的价钱少了许多。
她问油漆匠:“怎么少算这么多钱呢?”油漆匠回答说:“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
_____减去那一部分,_____他使我不_____(在再)把工作看得太苦!”
油漆匠对老太太的丈夫的推崇,使她流下了眼泪。
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这件事告诉我们:_____我们无法改变人生,_____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_____我们无法改变环_____(境镜),_____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改变态度。
1.选择正确的字。
顿时________(留流)露出怜悯的目光。
油漆匠取出________(账帐)单
他使我不________(在再)把工作看得太苦
我们无法改变环________(境镜)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怜悯—________ 缺陷—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虽然……但是之所以……是因为
________减去那一部分,________他使我不再把工作看得太苦!
________我们无法改变人生,________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________我们无法改变环境,________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改变态度。
4.男主人对人生的态度是:________。
5.油漆匠用________的方式来表示对男主人的谢意,他感谢男主人的原因是:________。
6.女主人流下眼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7.这篇短文要表达的中心是_____
A.告诉我们双目失明的男主人是个开朗、乐观的人。
B.告诉我们只有一只手的油漆匠是个慷慨大方的人。
C.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生观、心境及态度的改变,不仅可以改变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D.告诉我们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不能悲观失望。
十一、阅读练习
苦练——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kànɡ),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
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
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
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
他感叹道:“真努力呀!怪不得他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滴在旅客脸上的水是()。
A.汗水 B.茶水
C.矿泉水 D.水盆里的水
2.短文写的是()在旅店里弹琴。
A.旅客 B.作者
C.贝多芬 D.服务员
3.旅客轻步走上楼,是因为()
A.他本身走路很轻。
B.服务员叫他走路轻些。
C.贝多芬不喜欢他打扰。
D.他不想打扰贝多芬弹琴。
4.文中“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用()代替最恰当。
A.情不自禁 B.身不由己
C.大惊失色 D.慌慌张张
5.“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这句话朗读时应用()的语气。
A.高兴 B.生气 C.哀愁 D.失落
6.“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
7.从短文的描写中,你还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
8.你看到贝多芬这么努力练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
9.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请写一个。
_______________
十二、课外阅读。
五花山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只有松柏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
1.这篇短文共写了_____、_____、_____三个季节时候的山,重点写了_____季的山的景色。
2.秋天的山有_____、_____、_____等颜色。
3.写出第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快乐阅读
爱动脑筋(jīn)的孩子
华(huà)佗(tuó)七岁时,有一天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 sāng)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
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shéng)子,在绳子一头拴(shuān)了块石头,把石头抛(pāo)过枝条,枝条就被压(yā)弯了。
他又用双手使劲拽(zhuài)绳子,枝条更低了。
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说:“这孩子爱动脑筋。
好,我就收你做徒(tú)弟吧!”原来,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cài)医生。
1.这篇短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填一填。
这篇短文写的是华佗________岁时候的故事,文中的老爷爷是
________的蔡医生。
3.华佗是怎样摘到树顶上的叶子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4.华佗是个________的孩子。
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子的生日礼物
从前,有个叫“砰砰城”的国家,那里是世界上最吵闹的地方。
所有的居民总在大叫大嚷,警察吹着异常刺耳的哨子,连城里的鸭子也有世界上最大的嗓门。
“砰砰城”里最吵闹的是喧闹王子,他________还不满八岁,________制造噪声的本领全国第一。
王子的生日快到了,国王问他想得到什么生日礼物。
“我想听世界上最响的声音。
”喧闹王子回答,“我要全城的人在同一时
刻发出同样的叫喊,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响的声音。
”
于是,国王下旨,在王子生日的那一天的某一个时间,大家要齐声高喊“生日快乐”,共同制造世界上最响的声音。
“砰砰城”的居民们开始谈论这件让人激动的事。
一个人想:“我也想听听世界上最响的声音,要是我自己叫得那么响,怎么听得见呢?”邻居替他想了个办法:“你张大嘴巴,装出叫喊的样子,别发出声音,就可以好好听了。
”他们的办法在城里传开了。
王子生日那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王宫前。
大家一起等待着,时间到!可是,什么声音也没有!“砰砰城”发生了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整个城市一片寂静。
这下糟了,王子肯定要发怒。
谁也没有想到,阳台上却传来王子的笑声。
因为四周安静,喧闹王子听到了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声音:小鸟在林间歌唱,春风在田野吹拂,小溪在河谷奔流。
这些声音……是他得到的最特别的生日礼物。
从此,“砰砰城”不再吵闹了。
1.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砰砰城”里最吵闹的是喧闹王子,他________还不满八岁,________制造噪声的本领全国第一。
2.为什么王子生日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发出声音?用“___”在短文中画出原因。
3.为什么王子从来没有听到过小鸟、春风、小溪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短文最后一句话,为什么“砰砰城”再也不吵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课外阅读。
温暖旅店
“啊?这就是温暖旅店的入口?”一个又像山又像岩石般的庞然大物挡在了达达面前,形成了一个隧道,隧道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可入口处却清清楚楚地写着“温暖旅店”四个大字。
隧道里面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哇!”达达的眼前突然一亮,他吃惊得吞了一口口水。
只见一棵大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拖鞋。
红的、蓝的、绿的、黄的、粉红的,还有小花的和条纹的。
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简直就是一棵盛开着拖鞋花的大树。
“原来这就是温暖旅店啊!真漂亮!”
达达站直了身子,弯下腰,一会儿又跳起来,瞧了瞧拖鞋的里边。
睡鼠、蝙蝠、青蛙、乌龟、蜗牛,还有成群的瓢虫都在里面冬眠、睡觉。
达达左右看了一圈,发现一只小狐狸的头顶上方写着“接待处”三个字。
小狐狸看了达达一眼,说:“实在对不起,这里没有合适你身材的拖鞋。
”“不,我不是来冬眠的。
”达达赶忙说,“瞧,那是我家的拖鞋,我是来要回拖鞋的。
“哦,那更对不起了,那个拖鞋已经被最后一个客人订走了。
它正在里面睡觉呢。
”
达达家的拖鞋里睡着小松鼠,它蜷着身子,睡得正香。
达达说,“算了,拖鞋我不要了。
可是我要怎么才能回去呢?”听达达这么一说,小狐狸赶紧告诉了达达旅店的出口,帮他打开了房门。
1.“温暖旅店”实际上是()。
A.一座房子 B.一棵挂满拖鞋的大树
C.一棵大树 D.一间旅店
2.“温暖旅店”的顾客是谁?除了短文中提到的,你觉得还可能有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达达为什么又不要自己家的拖鞋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达达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BA
2.C
3.第①段: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第②段:小城的公园更美。
第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