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
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40题
1.下列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癌变细胞的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细胞的低
B.正在萌发的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
C.在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有水生成
D。
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A
【解析】细胞发生癌变其新陈代谢加快,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高,A错误;正在萌发的种子代谢加快,其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B正确;在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和核糖体中进行的氨基酸脱水缩合都有水生成,C正确;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水的相关知识。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正常情况下不起作用②动物、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选用黑藻幼叶④所有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⑤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增强⑥破坏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可形成双核细胞
A。
①③④B。
①⑤⑥C。
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的功能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①错误;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②正确;黑藻幼叶含叶绿体,可以作为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材料,③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酶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是RN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激素一部分是蛋白质,但是还有一部分不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属于固醇,④错误;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减弱,⑤错
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破坏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可形成双核细胞,⑥正确;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器的相关知识.
3.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因其上有④,所以能让各种分子进出
B。
②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能被酸性染料染色
C.③位于细胞核的中央,是细胞核功能的控制中心
D.在有丝分裂的前期,①②③都会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核膜,属于生物膜系统,④是核孔,允许部分大分子物质通过,但是DNA分子不能通过,因此,核孔同样具有选择性,A错误;②是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错误;③是核仁,位于细胞核中央,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不是细胞核功能的控制中心,C错误;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核的相关知识.
4.在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①核DNA→核DNA②合成RNA聚合酶③mRNA→蛋白质④K+自由扩散进入细
胞⑤染色质→染色体⑥[H]+O2→H2O ⑦H2O→[H]+O2⑧渗透作用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
①③⑥⑧ D.②③⑥⑧
【答案】D
【解析】①核DNA−核DNA表示复制过程,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具有分裂能力,①错误;合成RNA聚合酶,用于转录过程,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要进行正常的代谢,需要酶和蛋白质,②正确;mRNA→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要进行正常的代谢,需要酶和蛋白质,③正确;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K+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④错误;染色质−染色体表示细胞进行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形态的变化,而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具有分裂能力,⑤错误;[H]+O2→H2O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含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⑥正确;H2O→[H]+O2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⑦错误;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大的液泡,当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存在浓度差时,能发生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⑧正确,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
5.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
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3 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
6 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死亡
D。
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解析】3h时,两组幼苗重量均已超过初始萎蔫鲜重即发生了萎蔫,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另一方面是因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渗透失水,A正确;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时才开始吸收K+、NO3—,到6h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B错误;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
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正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
6.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膜载体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TP
B。
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C。
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D。
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答案】C
【解析】膜载体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其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TP,A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进入其他细胞是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两种方式共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线粒体外膜主要是与细胞质隔开,而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因此它们的主要功能不同,C正确;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相同,都是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
7.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的是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下列关于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
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
B。
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
C。
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
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
【答案】C
【解析】暗−亮−暗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的成分,暗的主要是指蛋白质,亮的是脂质分子.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8.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如图所示若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
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②有密切的关系
C.大多数②可以运动
D。
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Ⅰ是细胞膜外侧,Ⅱ是细胞膜内侧,如图所示若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A正确;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糖蛋白有密切的关系,B错误;大多数②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所以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b过程是自由扩散,不需要ATP,a过程是协助扩散,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9.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
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恢复为素材,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判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渗透对获取信息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依题干信息,神经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故Na+内流是一个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Na+外流(排出)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10.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这一天的6:00(甲曲线的a点)和18:00时左右,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速率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相等;在6:00之前,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已经开始,但光合作用比细胞呼吸弱,A错误;在18时后,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有机物的积累最多的时刻应为18:00时,e点时有机物的积累量已经减少,B错误;图示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H]和ATP的速率减慢,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错误;b~d段,乙曲线的变化为植物的“午休现象“,是气孔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引起的,甲植物可能不存在“午休现象“或气孔关闭程度很小或气孔无法关闭,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知识。
11.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面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0 ℃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每天光照12小时,20 ℃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D.每天光照12小时,30 ℃时积累的有机物是10 ℃时的2倍
【答案】C
【解析】昼夜不停的光照35℃时该植物每小时有机物积累3mg一昼夜积累3×24=72mg,植物在生长,A错误;表中可以看出昼夜不停的光照,每小CO2的净吸收量25°C时最多是3。
75,所以这组生长最快,而不是20℃的这组,B错误;如果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这种条件下计算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我们可以采用光照下和黑暗的每个小时净吸收量的剩余值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看出每小时差值分别是:5°C=0.5、10°C=1.0、15°C=1。
5、20°C=1。
75、25°C=1.5 30°C=1.5、35°C=−0.5,可看出第四组即20℃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10℃时积累的有机物是30℃时的1。
0×12÷0.5×12=2倍, 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知识。
12.生物的体细胞增殖过程中,肯定发生的现象是
A.染色体自由组合
B.纺锤体的形成
C.基因突变D。
DNA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体细胞增殖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细胞增殖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而不是肯定发生,C错误;体细胞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增殖均发生DNA的复制,DNA含量肯定会发生变化,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13.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普利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作为对照,用碘蒸气处理后观察颜色变化——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在黑暗环境中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作为对照处理,观察细菌分布——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H2O和CO2,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H2O
【答案】A
【解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全部是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未设里对照实验(黑暗环境中的组别),因此不能证明光照的作用;再者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而并未具体到更新哪种空气成分。
萨克斯的实验中有对照,光为自变量,淀粉为因变量;恩格尔曼的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光照处理的位置,所以得出叶绿体是产生氧气的场所;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H2O和CO2,形成对照。
14.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答案】D
【解析】a条件下,O2吸收量为0,CO2释放量为10,说明此过程不进行有氧呼吸,CO2全是酒精发酵产生的,乳酸发酵产物中没有CO2,A错误;b条件下,O2吸收量为3,CO2释放量为8,8中有氧呼吸释放3,则无氧呼吸释放5,根据以上比例可计算得: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1/2,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5/2,B错误;c条件下,O2吸收量为4,CO2释放量为6,计算可得,仍然有3/5的葡萄糖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而d条件下的O2吸收量为和CO2释放量相等,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d条件下O2吸收量为和CO2释放量相等,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而CO2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15.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例是1∶2∶2的时期有
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后期和末期D。
间期和末期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量比为1:2:2,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B错误;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正在进行DNA的复制,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还不明确;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C错误;有丝分裂间期中的S期才进行DNA复制,才开始出现单体,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
16.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
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子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A。
1:1 B。
1:2 C。
1:3 D.0:4
【答案】A
【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有四条染色体,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生成两个精细胞.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导制分裂的两个精细胞都是不正常的,而另一个次级精母正常分裂正常,生成两个正常的精细胞,所以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1:1,A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7.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代再自交产生F2代,将F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代.问F3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A。
3∶1 B.5∶1 C。
8∶1 D.9∶1
【答案】C
【解析】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纯种灰身果蝇(BB)与黑身果蝇(bb)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Bb,F1再自交产生F2, 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去除F2中所有黑身果蝇,则剩余果蝇中,BB占1/3、Bb占2/3,则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让F2灰身果蝇自由交配,F3中BB所占的比例为2/3×2/3=4/9、Bb占2×2/3×1/3=4/9、bb占1/3×1/3=1/9,所以F3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4/9+4/9):1/9=8∶1,C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
18.某植物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以累加效应决定植物花色的深浅,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和aabb杂交得到F l,再自交得到F2,在F2中表现型的种类有
A。
1种 B.3种C。
5种 D.7种
【答案】C
【解析】已知控制植物高度的两对等位基Aa和Bb,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和aabb杂交得到F l(AaBb),再自交得到F2,F2有9种基因型,其中有4个基因都是显性基因的个体;4个基因中有3个是显性基因,1个是隐性基因的个体;4个基因中有2个是显性基因,2个是隐性基因的个体;4个基因中有1个是显性基因,3个是隐性基因的个体;4个基因都是隐性基因的个体,因此,在F2中表现型的种类有5种,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
19.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 ♂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
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
雌∶雄=1∶1 B.雌∶雄=1∶2 C。
雌∶雄=3∶1 D.雌∶雄=4∶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相关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减数分裂和ZW型性别决定方式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ZW型的雌火鸡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Z或W.如果卵细胞的基因型是Z,那么与卵细胞同时形成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Z、W、W,此时卵细胞与极体结合形成的细胞的基因型是1/3ZZ、2/3ZW。
如果卵细胞的基因型是W,那么与卵细胞同时形成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W、Z、Z,此时卵细胞与极体结合形成的细胞的基因型是1/3WW、2/3ZW,由于WW的胚胎不能存活,因此卵细胞与极体结合形成的二倍体后代的基因型是1/3ZZ、4/3ZW,所以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4∶1。
20.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A.AAbb B。
AaBb C。
AABb D.AaBB
【答案】C
【解析】从题文中可以看出,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那么亲本的基因型中A(a)基因一定是纯合的,而B(b)则是杂合的,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
2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A。
分离噬菌体和细菌,比较其差异 B.降解DNA以研究其结构组成
C。
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D。
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是否具有遗传效应【答案】D
【解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
22.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类囊体膜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
B.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进入叶绿体的CO2不能直接被[H]还原
D.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答案】B
【解析】类囊体膜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暗反应,A项正确;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由于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此时小麦光合速率不是最高,B项错误;进入叶绿体的二氧化碳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C3直接被[H]还原,C项正确;净光合速率为零时,幼苗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将不能生长,D项正确。
23.下列哪个实验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A.格里菲思实验B。
赫尔希、蔡斯实验
C。
艾弗里实验D。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斯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赫尔希、蔡斯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艾弗里实验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遗传物质相关实验。
24.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A.a/2-b/2 B。
a—b C。
(a—b)/(1—a)D。
b—a/2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a,则双链中鸟嘌呤G占a/2,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占双链的比例是b/2,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a/2—b/2,A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DNA分子结构的相关计算。
25.假如某一含31P的DNA分子中含有1 000个碱基对,将该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复制n次,则子代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
A。
1 000 B。
2000
C.1 000×(2n-1)/(2n-1)D。
1 000×(2n-1)/2n
【答案】C
【解析】亲代DNA中的磷元素全为31P,将该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复制n次,共形成2n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只含32P、另一条链只含31P,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1000,另2n−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只含32P,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2000,则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亲代DNA 增加了【1000×2+2000×(2n−2)】÷2n=1000×1 000×(2n-1)/(2n-1),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
26.据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将一本大约有5。
34万个单词的书籍编码进不到亿万分之一克的DNA微芯片中,然后成功利用DNA测序来阅读这本书。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DNA 遗传物质储存数据量最大的一次实验。
下列有关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DNA测序实际就是确定基因在DNA中的排列顺序
B。
每个DNA分子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特异性
C.DNA的稳定性与胸腺嘧啶的含量成正相关
D.大肠杆菌的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DNA测序实际就是确定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A错误;每个DNA 分子具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异性,不具有多样性,B错误;由于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因此如果DNA中碱基总数一定时,G、C碱基对越多,氢键数量也越多,DNA的稳定性越高,C错误;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DNA分子末端游离的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但大肠杆菌的DNA
是环状的,故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DNA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