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候条件下印尼南苏项目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气候条件下印尼南苏项目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李世明
【摘要】热带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外观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混凝土建筑物的外观质量控制主要在设计和施工两个环节.外观设计质量表现在建筑物满足运
行功能要求的情况下,既方便施工,又具有特色.施工质量表现在建筑物的实施效果.常见的外观质量缺陷主要有蜂窝麻面、色泽不一,气泡偏多,应从施工工艺、建筑材料
等质量方面加以控制.根据印尼南苏1号电厂项目进厂道路混凝土施工经验,浅谈热带气候条件下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外观质量控制要求.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
【年(卷),期】2018(037)033
【总页数】2页(P217-218)
【关键词】热带气候;建筑物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作者】李世明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331
1 工程概况与气候条件
神华国华印尼南苏1号2×350MW燃煤发电新建工程位于印尼南苏省穆印县境内,进厂道路宽6m,全长3.4km。
进厂道路地形呈浅丘状,具有较大起伏,自然地面
标高大部分在30.0~40.0m之间,大部分区域高差约10m,属于丘陵地貌。
南苏1号项目属于干湿季明显的热带气候区,常年气温为22至32℃。
雨季始于10月持续至次年5月结束,其余为旱季。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556mm,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202天,雨季多有大雨和暴雨,气温高,湿度大,雨季几乎每天都下雨,这种气候特点,雨季混凝土道路施工非常困难。
2 混凝土建筑物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审美观点不断提升,对建筑物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从混凝土外观质量、装饰装修等方面给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此,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建筑物混凝土外观进行控制:第一,加强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具有特色的外观设计质量;第二,建设过程中将设计建筑物外观理念理念落实到施工中,体现出设计风格、质量等。
对于建筑物设计管理是基础工作,而把设计落实到施工中又是关键因素。
如何做好设计和施工的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
2.1 建筑物设计质量管控
2.1.1 创新思路,超前设计思维
设计单位在设计准备工作阶段,首先要收资调研,根据建设单位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借鉴行业内体现时代标志的建筑物设计特点,组织开展设计内部评审后,集思广益形成建筑物自身特点,必须具有设计和施工的可行性;在建筑物外观形象策划时,从建筑物美感提高、外观设计品质进步等方面提升。
最后,设计单位还需要从国内、国际上优秀的建筑物学习、借鉴,从设计思想上把控,设置设计成果目标,争创国内、国外各类设计奖。
2.1.2 设计风格满足使用要求,自带地方特色
设计要满足运行使用功能和建设单位总投资额的条件下,要统筹全面思考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旅游建设、国家规划等方面要求,争取设计成具有国家、地方特色的形象建筑、标志性建筑等。
设计单位还应从国家、地区的历史、民族风俗等方面
进行思维拓展,面向大众人群,推广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成果。
2.1.3 消防设计缺陷,与施工发展相适应
加强设计布局和建筑物外形展现,对分割施工有促进作用。
还要加强管控措施,加强维护设施的设计。
从结构上的缺陷发生裂缝、施工缝、孔洞等现场进行避免。
在设计方案比选时,要多从施工的可行性进行考虑,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将设计者的想法、理念更好的发挥和实施,通过建筑物实体进行体现。
2.2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控
混凝土建筑物浇筑成型后不具有可塑性,所有浇筑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提前考虑各种因素,从方案制定、组织机构、检查验收、过程控制方面进行详细充分的策划。
对直接影响建筑物外观质量及各种效果的要素,事前进行管控。
2.2.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①混凝土建筑物施工企业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对于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施工质量预控、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验收等各方面的工作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人员。
全面落实企业质量保证责任制,企业对所承建的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质保体系有效运行。
②引进由建设单位、质监站等单位参与监督的外部质量检查验收体系,提出外观质量标准。
建设单位以施工合同条款的形式,规定施工单位承建的工程质量要求。
监理工程师和质监站依据国家建筑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及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及检验批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③加强施工班组管控措施,对混凝土建筑物的外观施工提出要求,对施工班组传达宣贯到位,并严格进行班组施工质量管理,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
这样从最基础的质量实施班组对施工质量进行管控,进而提升建筑物的实体质量。
④建立现场混凝土建筑物外观质量监督站,由所有参建单位的技术人员、质量管理
人员组成,对所有建筑物混凝土外观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监督组在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浇筑后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管控,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现阶段混凝土外观质量存在的缺陷,因地制宜的采取处理消缺措施。
⑤加强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质量培训。
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特点,针对施工队伍人员的劳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个别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的特点,管理单位要制定了新进场人员的质量培训制度和固有人员轮训制度。
新进场人员未经培训,严禁上岗;老队伍出现质量问题,同样也进行学习,通过各种手段、不同形式地学习让各级施工人员在劳动技能和业务水平上有很大提高,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2.2 控制影响观感的要素
①加强施工人员素质培训。
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技术交底、过程管控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施工方法和工艺。
严格执行规范操作行为,浇筑混凝土前告知明确外观质量标准,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检查、控制,从而杜绝外观隐患的发生。
企业编制混凝土质量控制工艺手册,规范混凝土施工工艺,对技术、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进而提升人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施工思想控制,对混凝土外观施工质量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②建筑物材料质量管控。
混凝土原材料对混凝土成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从砂石料、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的选择尤为重要。
各种原材料要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管控,原材料送检、试验等方面严格控制。
通过对比选择合格的原材料,进而提升混凝土外观质量观感。
③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工艺。
模板的选择,对外观要求比较高的混凝土建筑物使用造价较高的竹胶板模板,特殊要求可以重复利用的模板,优先使用钢模板,这样从表面平整度、光滑度、拼接缝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保证模板刚度,对模板的固
定要求非常高,选用脚手管或型钢作为模板支撑骨架,进而防止涨模、漏浆等质量问题。
模板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模板拆除的方便、可循环利用等方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分层浇筑、规范振捣,合理布设浇筑区域,防止因施工过程不规范、违章操作而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造成永久的缺陷。
④混凝土浇筑完毕,经表面处理后,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盖两层毛毡(如符合覆盖的条件),塑料薄膜间应相互搭接好,使薄膜下面水气不会外逸。
养护毡也须选合适的材质,不能漏缝,并浇水养护。
为防止雨水造成表面温度突降,在养护毡上面还应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相互间也应搭接好,并紧压在养护毡上,防止被风吹开。
其目的是隔离较低温度的雨水对养护毡的影响,使混凝土表面已升高的温度不易散失,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同时保持湿润养护。
3 常见外观质量缺陷管控措施
3.1 混凝土蜂窝麻面
①形成原因:混凝土麻面主要是由于浇筑后,由于空气排除不干净,或是混凝土浆液渗漏造成的。
混凝土表面有小坑和表面不光滑、不平整的现象,形成了混凝土麻面。
蜂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水泥砂浆流失,形成蜂窝。
②防治办法:提升模板拼装精度管控措施,并宜将拼缝设计成企口形式;合理布置浇筑振捣点,选用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操作,管理人员现场监督,防止漏振、过振的行为发生。
同时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管理,优化配合比,选用符合要求粗细骨料,控制好水灰比。
浇筑过程要控制好浇筑高度,出料口不得超过0.5m。
3.2 混凝土色差处理
①形成原因:混混凝土的颜色主要是水泥颜色形成的。
普通混凝土灰色比较常见,但由于水泥原料不同,混凝土成品灰色的深度有所差异,进而形成了灰色不用的混
凝土建筑物外观。
②防治办法:在拆模强度保证的基础上,适当延长模板拆除的时间,并以混凝土表面乳化膜形成后且不粘模为宜;防止混凝土脱模剂的污染,选用一个品牌和同一批次,尽量减小脱模剂的污染改变混凝土原色;以单位工程为基础,尽量使用一个水泥生产厂家同一批次的水泥,建设过程中最好不更换水泥厂家。
4 结语
影响建筑物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原材料本身的性能差异、模板表面支撑强度、混凝土配合比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按规范要求施工等等,要真正做到混凝土外观质量美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逐步提高,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施工各个环节,混凝土外观质量是可以控制和提高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2]JTG F80/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