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最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
引论:
1.科学技术哲学分为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
第一章
1.
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综合化、科技一体化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主要趋势。

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1)一方面物质科学继续揭示更深远、更广阔的层次以及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正逐步阐释与人类有更亲密关系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

后者重要性正在超过前者,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将是21世纪的带头科学;
(2)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综合,综合表现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更表现为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群不断涌现。

现代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的带头技术;
(2)各门类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的解决或一个大目标的实现,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
(3)综合各门类应用技术的复杂大系统的研制开发,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4)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经济运行宏观调控技术、大众传媒技术、广告技术等,都超越了经验方法加随机应变的前技术阶段,初步实现了理论指导下的优化和程序化操作,即实现了初步的技术化;
(5)大多数技术创新出现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

2.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从不同
角度可以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批判精神等诸方面,成为宝贵的指导实践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财富。

第二章
1.
天然自然:原始素材、天然存在(西北干旱、南方湿润)
人化自然:自然被人工影响后的(全球变暖)
人工自然:人造自然(建筑、船只、人造飞机)
2.自然观的演变:
古代自然观——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孔子、周易、百家争鸣)(神话形态、巫术形态、理性形态)
中世纪自然观——神学自然观:(神学、宗教)
近代自然观——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牛顿、哥白尼、伽利略)
现代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形态,在进行中(爱因斯坦)
第四章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第六章
1.科学认识: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不知到知,由经验
到理论的过程。

(深刻性、实证性、创造性)
日常认识:就事论事;
哲理认识:本质、深刻性、思维逻辑辩证
(1)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的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一经提出,科学家就会通过猜测去寻找答案,或是发现新的事实,或者引入新的解释性理论,或是引入新的概念,科学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永续过程。

1科学问题的定义: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

2科学问题涵盖: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

3从形式上分为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问题的由来:
首先,从逻辑上讲,任何真正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之下提出的。

其次,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给出统一解释;
再者,理论内部存在的逻辑悖论或佯谬可能引出重大的科学问题;
不仅如此,根据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科学家甚至要在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寻求逻辑统一性,并进而发现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科学问题。

5科学问题解决的三大途径:
A.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问题。

获取事实并不是我们漫无边际地搜索材料,而是要求从背景知识出发,根据问题的指向和预期的应答域,利用已知的普遍原理、定律去设计合适的实验和观察,从而取得我们所需要的解答
B.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

血液循环假说的提出的确使当时医学界面对的大多数问题得到解决
C.用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

当反常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对原有的主导理论中基本概念产生时,往往需要引入新的概念。

(2)进行假设和猜想:
正统的科学哲学是对某种科学陈述的辩护,这种陈述可称为假定,辩护就是看理论的确定度有多大,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直接观察的检验,看它的命题能否通过逻辑分析,归纳为观察语句。

科学假说成立的前提:
✓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科学世界观;
✓科学假说不应当与科学中普遍的、经久考验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
✓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并且必须尽力做到,假说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一系列事实的总和。

✓科学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
✓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简单性原则,以便假说尽可能地简单,并能由少数几个原理和基本假说来解释一定领域内所有的已知事实;
✓建构的科学假说体系应当具有自洽性和相容性。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根据事实和科学原理)
(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要和证据
(5)检验和评价
发现过程是从特殊事实到以某种方式从中归纳出来的一般定律,检验发现的过程则是从定律到总中演绎出来的特殊事实的预测,因此得出结论:普遍的演绎逻辑提供了有关定律检验的规范理论的形式基础,而有关定律发现的规范理论则被认为需要归纳逻辑作为基础。

(6)合作与交流(体现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形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实施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的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合作与学习的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在科学课程中融入哲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形式,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1)直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迅速的识别和猜想。

(2)直觉思维的特点:
a.即时性;
b.瞬时性;
c.对经验的依赖性;
d.偶然性;
e.结论的或然性
(3)灵感的特点:
a.具有预期的突发性;
b.具有渐进中突发性
c.具有意想之外的突破性
(4)机遇的特点:意外性
(5)灵感与直觉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瞬时性,创造性,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区别:a.对象不同;b.依据基础不同;c.情感状况不同。

直觉是面对需解决的问题,灵感是反复思索的难题。

(6)灵感产生时,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灵感是突发的,飞跃的;对于瞬息即逝的灵感,必须设法及时抓住,记牢在心,不要让思想的火花白白浪费。

(7)面对机遇应当怎么做?
a.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b.掌握丰富的储备知识;
c.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d.有能解决的问题
第七章
1.科学观察:指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有目的、主动的观察,要借助一定的科学仪
器去考察、描述和确认某些自然现象的自然发生,是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

2.科学实验: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
是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纯粹、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

(有意识变革自然,获取自然信息。

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1科学事实:人们面对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借助一定语言对特定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描述、判断。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客体与仪器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例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数字、图像等;另一类是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2科学理论:科学认识的结果是科学理论,是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的系统的认识,科学理论的建立有其特殊的思维形式或假说。

假说一旦经受实践的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就可以转化为理论。

3理论事实:按照某种理论的设想或根据某一科学理论制定其存在,但尚未观察到的某种实体的过程。

4客观事实: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八章
1.科学抽象:指抽出和排除事物非本质的次要因素,通过思维揭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

2.
1归纳是指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是指从一般到个别或通过一般认识个别的方法。

2归纳和演绎有各自的缺点。

比如:不完全归纳中认为所有金属都是固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Hg是金属,但它是液体。

又比如:演绎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水,它作为物质,但它不遵循热胀冷缩原理。

3归纳和演绎不应当牺牲其中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应注意让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
充。

成熟的科学认识一般是以假说——演绎形式组织起来的。

它坚持把科学理论看作是一个统一、完整的逻辑体系。

它在体系上使思想进程反映历史进程,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第九章
1.物理模型:模拟地震、米勒实验
2.数学模型:地下水溶流情况
3.理想化模型:数学的点、线、面;质点;刚体;
4.理想实验:卡诺循环;惯性定律;“球堆积”模型。

第十章
1.:
英国心理学家沃斯勒斯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思维过程是具有步骤地推进,呈现出前后一贯性和明显有序的阶段性特征。

A.准备期,主要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前期准备,如收集有关自恋,了解前任的工作,积累必
要的知识等;
B.酝酿期,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苦思冥想,然而久思不
得其解;
C.豁朗期,在酝酿成熟的基础上,在某个偶然因素的刺激下,突然灵感爆发,直觉闪现,
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突然涌现。

这一阶段在创造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D.验证期,对灵感突发而来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进行理性分析,逻辑判断以及实验
证实、验证和修正。

第十一章
1.技术进步: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及其取得的成果,它包括基础性技术研究、应用性技术
研究和发展性技术研究这三方面或三层次的问题。

2.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指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人们依据一定的技术原理
和技术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用研究和生产发展的技术开发活动。

3.技术开发包括:应用性技术研究、发展性技术研究。

4.
(1)一体化:在企业外部,产、学、研形成一体化;在企业内部,即技术开发部门和生产现场及质量管理和销售部门形成一体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开发,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和大学、研究所建立广泛的联系)
(2)国际化:国际地区性机构的作用或国家间的技术开发合作趋势正逐渐加强(英法合作研究开发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日英合作开发的xjB航空发动机);技术开发机构的多国籍化,即跨国公司技术开发的崛起
(3)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技术开发经费的差异性:基础性开发:应用性开发:发展性开发=1:10:100(比列)(5)技术开发时间的差异性:发展性开发2~3年、应用性开发5年左右、基础性开发8~10(6)风险性:选题风险、开发战略风险
5.集成创新:是就技术基础的复杂程度而言,其核心在于“集成”。

从管理学角度看,集
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思维。

一些研究者指出,集成是一种特定技术资源围绕某个单一产品(或产品体系)逐渐体系化或“固化”
的过程。

6.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主体地位。

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实现技术构想的商业价值。

企业能将构想变为现实。

7.
(1)科技革命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化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
(2)世界人口数量剧增是医疗科学和医疗卫生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可再生矿物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与此相关的整个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也与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速推进有关;
(3)我们应当清醒看到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面性。

科技活动对于人类而言,既是作为正面作用的“生产力”,优势作为负面作用的“破坏力”。

如果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时间中自觉走“绿色通道”,则科学技术将造福人类。

第十二章
1.
(1)从研究对象角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观自为性和个别性,研究对象是由本身有意志、有目的和有学习能力的人的活动构成;自然科学是把人当做没有意志的客体看待。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大多与时代背景无直接关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2)从研究方法角度:自然科学是以实证、说明为主导的理性方法;人文科学以内省、想象、体验、直觉等非理性方法。

(3)从研究手段角度:自然科学通常通过实验手段;人文科学很难做到研究对象的简化和纯化。

(4)从研究目的角度:自然科学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以及物质运动的规律;人文
科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文化与社会本质、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提升生活质量,指导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5)从学科属性角度: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忽视价值判断,可为任何阶级、民族和国家服务;人文社会科学是真理性、价值型与艺术性的统一,多属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多受到统治阶级的干预和控制。

(6)此外,自然科学的时效性较弱,继承性较强,体现的是一种以探索、求实、批判、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精神。

第十三章
1.技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凡不增大劳动强度而仅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来增加产出
的因素都是技巧因素。

(磨制骨针、打制石器、草药配方)【复杂】
2.技能:只能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存在、才能被习得、才能被运用,这样的技巧我们称为技
能。

技能具有独创性和天赋性,纯粹的技能也许并不存在,但很多技巧中包含技能,以至于它们就可以被视为技能。

(足球运动员的临场发挥、艺术家的灵感、科学家的创造性技能)【具有独创性和天赋性】
3.技艺:有些技巧可以在某一劳动过程之外被习得,再应用到这一劳动过程,这意味着它
可以在不同的劳动者之间传授,把这种技巧成为技艺。

【可被推广、共享和积累】
4.客观技艺:以书面形式存在的技艺,不但独立于具体的劳动过程,而且独立于具体的劳
动者(新药的使用说明书、草药配方、工程师的设计方案)【脑力劳动成为独立劳动】
5.科技创新(5次变革)
1第一次科技创新:蒸汽技术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
2第二次科技创新:电力技术革命(西门子发电机)
3第三次科技创新: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4第四次科技创新:(微电子技术)
5第五次科技创新:(纳米科学技术,生命生物技术)
6.
1劳动者要把客观技艺转化为自身的技艺,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技能。

从来没有百试不能的学习方法,相应地,传授技艺的活动也需要技能,即教育他人的技能。

2一切科技的进步,包括客观技艺的进步都依赖于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技能,科技创造技能在历史上是全部科技知识必不可少的源泉之一。

3在科技的经济运行中,要实现科技成果到经济成果的转化,或是实现从经济需要到科技创新的转化,同样需要创造性技能,正是技能使劳动者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十四章
1.
(1)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关键)(2)非科学:凡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能成为科学,即“非科学”
(3)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并不自称科学,反而直截了当地批评科学,揭科学的短。

反科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合理性的,它的问题在于片面性。

(4)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科学。

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

2.
(1)科学是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具体特殊的物质运动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具有精确性,是具有检验性的自然科学;
(2)迷信是一种伪科学,它不具有可检验性
(3)警惕打着科学旗号的迷信:江湖术士、学术骗子型、政治骗子型、商业骗子型(4)注意对科学的迷信
(5)高扬科学精神,破除迷信。

(6)打击伪科学:a.规范学术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
b.建立反欺诈的法律体系和监控体系
c.提高大众传媒的科技水平。

大众传媒对此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如果传媒能够杜绝或减少为伪科学宣传,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降低各种伪科学活动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乃至社会损失。

d.群众提高自身警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