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高密人的先祖迁自何处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广为流传,在我们高密民间也一直流传的许多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
可传说毕竟不是历史,我们现代高密人的先祖到底迁自何处呢?
在探讨现代高密人源流前,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纵览一下中国的移民史。
先秦时期的移民活动还有待史学家们继续考证。
概括秦代以来中国移民,主要有政治型、民族型、军事型、经济型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又往往互相融合。
政治型、民族型的移民,以两晋、两宋交替之际为典型。
西晋、北宋灭亡后,作为原政权中坚的官僚世家纷纷举族南迁,在南方拥立新的汉族政权,大批中原汉民也随之南下。
此类大规模忠君避难、尾随原政权世家大族迁徙或被驱使、被裹挟迁徙的移民潮,在两晋交替、安史之乱、两宋更迭、明末清初等改朝换代、重大历史变革的过程中均有发生。
历史上有不少高密先民也卷入了此类规模宏大的迁徙中,如晋怀帝五年,中原大乱,高密人郑膺率族人避居豫章西山梅井坪,其后人今居赣、闽、粤、港、台等地,发展为江南客家大族。
南宋初年,官至翰林学士的高密人綦崇礼携子侄寓居浙江临海,今浙江、湖南多其后裔。
北宋名臣、官至中书侍郎的高密人侯蒙后裔则迁居桂林。
侯蒙的族人侯寘则寓居长沙。
历史上,名臣显宦以及后人的政治避难,也可算是政治型移民。
如西汉末年,为避王莽迫害,当时的显宦侍其武迁居北海,其裔孙迁居高密,后迁居江南等地。
历史上的大型政治型移民往往与民族型移民相融合。
与中原汉族的南迁相对应的有少数民族的内迁。
五胡十六国时,鲜卑等各族纷纷建立政权,并定居中原,成为籍贯中原的移民。
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其政权确立后也大量迁入中原。
满族入关后也举族移民内地。
政治型移民也往往与军事型移民相交融,历代统治者处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的,或在某地移民屯田戍边、或迁徙强宗大族于异地,或将政治军事上失败的对手迁徙固定地区,造成了大量政治性、军事性移民。
如西汉时期,朝廷命强宗大族迁居长安、洛阳等地,如高密大族郑氏族人郑崇的祖父“以訾迁平陵”,故《汉书》称郑崇“本高密大族”,亦称“平陵郑崇”,原因在此。
明朝时期,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造成了不少军事移民,如明初高密人张史儿早年从军,官至靖海卫千户,其后裔世袭千户,居于威海。
而今天高密谭伍屯的谭姓则是因先祖任灵山卫百户,而留居高密。
经济型移民首先是新王朝建立之始的官府行为。
经过战争浩劫,社会残破,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官府通常强制性移民垦荒和招民垦荒。
如明朝初年官府就从山西、江南等富庶之地大量外迁人口,今天的高密人有一部分便是明代山西移民的后裔。
清代以后,官府强制性的官方移民比较少见,移民往往因自然灾难、战乱等经济原因迁徙,这也应是经济型移民。
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历史上的“下南洋”,清末民初的“走西口”、“闯关东”等。
清末民初就有大量的高密人因生活所迫迁居陕西、山西、东北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库区移民则是新形势的经济性移民,新中国成立后,高密曾因峡山水库等工程曾大量往东北等地移民。
此外,寓居型移民也是古代移民的重要源头,古人寓居,或因仕宦、或因经商、或因投亲,原因不一,因此寓居型移民往往带有政治性或经济性等不同性质。
以高密为例,有外地人寓居高密者,亦有高密人寓居它地者。
如唐代东莱人鞠景沂,宦游高密,留居潍水东岸高阳城下,其后裔发展为宋元名族。
北宋时,高密人鞠仲谋宦游江西建昌时,因爱此地山水,留次子鞠砥留居于此,其后裔发展为江南
大族,今江西、四川多其后裔。
北宋初年,高密人单启,仕宦湖南,留居湖南平江。
金代开封人任福,任高密尹,留居县南梁尹。
明代高密显宦、官至兵部尚书的张福臻,其始迁祖也是因明初任高密训导而留居高密的。
从中国移民史的概况可以看出,明代山西移民只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短暂一环,它并不是中国移民的主流,但具体到我们高密,现代高密人中明代山西移民的后裔又占多大比重呢?我们不妨从高密现有的姓氏来源上探寻谜底。
因为历史上的移民活动离不开一个一个的家族或家庭,而姓氏是每个家族或家庭最有代表性的符号。
据统计,今天我们高密有300多个姓氏,比较常见的有王、李、刘、孙、张、单、赵、任、徐、于、邱、宋、陈、杨、高、郭、范、傅、蔡、谭等二十多个。
我们可以把今天高密的姓氏来源分为五大类。
即秦汉南北朝时期的高密及山东土著、隋唐五代时期土著及外省和周边州县移民、宋金元时期土著居民及外省和周边州县移民、明清时期的外省移民和省内移民、近现代移民等。
秦汉南北朝时期的高密及山东土著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密曾数次为郡国治所,孕育了许多强宗大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莫过于郑、孙、侍其、叔孙、邓、刘等姓氏,此外尚有张、徐、甄、东乡、丁若、终利、王、闾丘、闵丘等姓。
今天的高密人中有一部分便是秦汉南北朝时期的高密土著后裔。
郑氏可以称得上是高密历史上的第一望族。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 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
”郑氏迁居高密的年代史学界尚未定论,相传为秦代,最迟不会晚于汉代初年,《汉书·郑崇传》称“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可见郑家当时在高密应有数百年的基业。
两汉至魏晋,郑氏名人辈出,如御史郑宾、尚书仆射郑崇、经学家、大司农郑玄、侍中郑小同等。
汉唐以来,高密郑氏开始向长安、洛阳、开封、沧州等外地发展。
早在西汉时期,高密郑氏已开始外迁,郑崇祖父迁居平陵。
隋唐时期,郑玄的后裔郑通等家族都是著名宦族。
《大唐故郑公墓志铭》云:“桓公后大司农玄之孙,衣冠济济,代袭承轩。
……迄于大唐,簪缨不绝,鲁贵族也,士大夫也,公侯伯子,今古满朝。
叶散条分,九州遍野。
”唐朝时期,祖籍高密的沧州郑氏开始崛起,诞生了宰相郑愔等达官显宦。
两汉时期,高密郑氏与荥阳郑氏相埒,隋以后,伴随着荥阳郑氏的繁盛,高密郑氏对外不称高密郡望,而称荥阳郡望,这也是隋唐史料中很难看到高密郑氏踪迹的原因。
汉唐时期,高密郑氏也向周边的安丘、诸城、寿光等地发展,至元代时,迁居安丘的郑玄后裔郑衍德,以武功拜都元帅,封万户侯,其子孙仕宦者不可胜数,今天安丘、高密、诸城一带的郑氏多为其后裔。
明代高密郑氏的一支迁居沈阳,清初随清军入关,清代显宦户部尚书郑琏、内务府大臣郑禅宝、陕西巡抚瑛棨、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皆属此族。
今天郑氏在高密已不算大姓,主要分布在高密南乡与西乡。
孙姓为今天高密大姓,孙姓的来源比较复杂复杂,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主要有四种来源。
一是春秋时卫武公之子惠孙后裔。
一是楚国贤臣孙叔敖后裔,一是为齐国田氏(即陈氏)后裔,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子孙因从此姓,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便是其后裔。
一是商纣王比干后裔。
其中源于比干后裔的孙氏两汉时期发展为高密大族,其族人分居于高密临近的安丘、北海、平寿、东武等县,闻人贤士丛出不穷。
据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所
收录的《汉安平相孙根碑》记载,高密孙氏为比干后裔,“阙先出自有殷,玄商之系子,汤之苗,…… 圣武定周,封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
”东汉时高密都乡安持里(今凉台一带)人孙朗,字代平,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孙朗有一弟曾任乐安太守,孙朗长子孙根,官安平相、荆州刺史,孙根弟孙琮,官至汉阳太守,仅《孙根碑阴》列出的高密孙氏出仕者达二百余人,可见高密孙氏当时的盛况。
三国时期,高密一带的孙氏名人辈出,如蜀国秉忠将军孙乾、吴国开国宰相孙卲等。
高密孙氏在汉末两晋时期有不少迁居南方,留居高密一带的亦不在少数。
五代时高密人孙晟,官至南唐宰相,北宋时有高密人司法参军孙齐,其应为两汉以来的高密孙氏的后裔,今天高密的孙氏族人当有这一支孙氏的后裔。
今天居于高密的孙氏除比干后裔这一支外,还有孙武的后代,《高密孙氏族谱》记载,明正统年间,孙氏由邹平青杨店东迁高密周戈庄,至三世,长次仍居周戈庄(南集),惟三南迁吴家庄”,据载,邹平孙氏源自乐安,为孙武后裔。
清代寿光人李鋐所撰的《重修孙氏族谱序》云:“高密孙氏,望族也。
余因得悉密邑孙氏出乐安,自明初徙密,当时已有宦河南者,及我朝之兴,达人继起,有膺乡荐者,有登副车者,其贡太学而列黉序者不可更仆数。
”孙氏目前在高密分布较广。
邓氏为汉代高密望族,高密邓氏系出南阳新野,为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后裔。
光武帝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夷安、昌安、淳于四县,其卒后,长子邓震袭高密侯,次子邓袭为昌安侯,三子邓珍为夷安侯。
此后邓氏的一部分在高密发展,成为有名的高密邓氏,高密与南阳、安定并称为邓氏的三大族望。
仅东汉一朝,邓氏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两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郎、谒者不可胜数,史称“天下莫与伦比”。
今天的高密邓姓为邓禹后裔,居住于大周阳等处,但该支邓氏是一直就居于高密,还是后来从河南或他地迁入,现不可考,从洪武二十三年邓遂中庚午科举人看,该支邓氏直迟在元代已定居高密。
徐姓也是山东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徐源出于嬴姓。
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子孙以国为姓。
徐姓望出东海、高平。
两汉至魏晋时期,高密周边徐姓异常繁荣,著名的有姑幕(今诸城东北)徐氏、淳于(今安丘东北)徐氏、剧县徐氏等。
早在汉代,徐姓就居住高密,东汉时高密人徐承,字兴祖,为县中士大夫。
今天高密的徐姓大多源于东海一系。
《海州徐氏谱序》云“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
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
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曾孙徐礼龙迁居至诸城凤墩庄居住,改名讳“聚”,字复初,被称为凤墩徐氏的一世祖。
今天的高密徐氏多出其后。
徐聚次子子盛,迁居高密东北乡夏庄镇。
其后裔迁居栾家庄、罗家庄、周阳等地。
徐聚玄孙福和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徐家楼子,今高密西南乡多其后裔。
今天的高密姓氏中还有许多都是秦汉南北朝时期山东人的遗民。
他们有的世居山东,有的则曾迁居他地,又辗转迁回。
如晏、孔、孟、颜、曾、姜、伏、高、卢、谭、管、臧、于、崔等姓氏
晏氏是齐国名相晏婴的后裔,晏氏是齐国四大家族之一,晏婴之父晏弱,曾任齐国大夫,晏婴之子晏圉、晏,族人晏父宓都曾在齐国为官,晏婴后代世居山东,汉代有司隶校尉晏干,南北朝时著名地理学家青州人晏谟自称是晏子后裔,
今天晏氏在全国分布较广。
管氏为秦汉以来山东望族。
管氏来源有二,一为周文王子管叔鲜之后,一为齐国名相管仲之后,唐代《管元惠神道碑》则称管仲为管叔鲜后裔。
管氏望出平昌(今安丘)、平原,皆在今天的山东境内。
管姓很早就在高密及周边活动。
《说苑·尊贤》:“邹子说梁王曰:……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
”成阴即指古时的高密。
东汉时有北海人管宁。
《高密管氏族谱》康熙十六年旧序中说,管氏“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亦皆出于周,以谱牒矢传,不敢妄认。
”高密管氏现在的世系只能追溯到北宋初年,说一世祖管纯“居胶东”,其后裔辗转迁徙海州、龙泉等处,后其裔孙管士谦元末明初又迁回山东,定居高密县城东门外街北,其后裔又迁居管家灵芝等处,至明代衍为望族。
《高密管氏族谱》与《龙泉管氏族谱》记载多有冲突之处,但其都认同其始祖源自山东。
孔、孟、颜、曾四家为山东著名的土著,其中以孔子的后裔最为显赫。
孔、颜、曾三姓在高密历史上都没有发展为大族。
但孟氏家族在高密却有悠久的历史,《元和姓纂》卷九载孟氏有平昌一望,称自“孟轲居高密,置平昌郡,即为郡人”,历史上平昌作为孟氏的郡望长达数百年,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郊其祖籍都是平昌安丘。
北宋时孟氏为高密宦族,宋代有济源令孟温舒。
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碑阴题名有井沟村人孟通,可见宋金时期孟氏已在高密西南部一带生活。
姜姓亦为山东古老的姓氏,山东姜姓源于齐国的创立者姜子牙,元代昌邑姜氏先茔碑云:“今姜氏者,其先东齐世家之苗裔,遭春秋田恒之乱,支派异分。
”高密最早的姜姓记载,始于宋代,北宋时高密人姜定国,中九经第。
据《高密高氏家谱》记载,今天的姜庄作为村落早在金代已经存在,可见宋金时期姜氏在高密曾一度繁荣。
今天的高密姜姓源于昌邑,而昌邑姜氏源于胶东,据《昌邑姜氏族谱》记载,姜姓自西周姜太公自营丘受封以来,其家族后裔散居四方,至宋朝中期,宁海(今牟平)一支避亡金之乱,迁居昌邑,遂为昌邑望族。
臧姓亦为山东古老的姓氏。
臧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姬姓,是用封地作为姓氏的。
春秋时,鲁文公之子被封到臧邑,后代子孙以封邑名“臧”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用祖先的字作为姓氏。
鲁惠公的儿子名欣,字子臧。
后代以“臧”为姓氏。
臧氏世居山东,秦汉以来聚居于今天鲁东南及苏北一带,望出东海、东莞。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莞(今莒县)臧氏发展为名门大族,司马氏南渡时,东莞臧氏大多南渡。
关于臧氏的源流,《唐故朔方节度十将游击将军左内率府率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的甚为明确:“府君讳晔,字晔,东莞人也。
其先周文王之胤,伯禽之後。
鲁文公之少子武仲封於臧,子孙因地得姓,至汉立琅琊,东莞属焉。
至汉征西大将军、徐青二州剠史臧霸,公之远祖,至晋改琅琊为郡,以莒为县,即公之氏望,世推大族。
”今天的臧氏都认同臧霸为其远祖。
高密王吴臧氏相传于明代洪武年间自江苏赣榆迁入,高密一部分臧氏迁自诸城,诸城藏氏相传明代迁自江苏宿迁县。
高密臧氏、诸城臧氏无疑都源于东莞一脉。
于姓亦为山东土著大族,今天全国的于姓在山东分布最广。
于姓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其子邘叔被封在邘国,邘叔的子孙有的就以国为氏,有的姓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
二为东海于公之后,据《路史》载,东海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为万忸于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三是淳于氏所该。
于姓在山东活动较早,汉代有东海郯县人丞相于定国,相传源自河南于氏,其裔孙于禁,为魏将军,后裔以
东海为郡望。
于姓最晚在宋金时已迁居高密,宋金时于姓为诸城大姓,据《重刊郑司农碑阴记》记载金代高密西乡已有于姓,元代夏庄已有于姓分布。
今天高密的于姓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文登,文登于氏相传唐代自东海迁居文登赤山,为于定国后裔,宋代时已遍居山东各地,宋金时期的高密于姓也极可能来自文登。
今天高密西乡于姓的近代始祖多源于昌邑,而昌邑于氏只是文登于氏族的一个小分支而已。
隋唐五代唐时期的外省移民及周边州县移民
隋唐五代时期有不少外省移民或周边府县的移民迁居高密,有的发展为著姓望族,如鞠、苏、史、耿、盛、士、单、侯等家族,这些家族历经千年变迁,有的仍居于高密。
今天山东的许多姓氏其实都是隋唐时代的遗民,隋唐时期山东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大族,这些大族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有的依然居于山东。
唐代史料《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虽然缺乏密州高密郡的史料,但记载了山东许多大族的发展情况。
如,青州北海郡出廿六姓:史、成、戚、倪、盖、谭、邮、晏、查、莫、柯、汎、尽、花、左、宁、终、庚、然、范、哉、开、营、彭、鞠、口(缺),青州乐安郡出十四姓:孙、任、陶、国、长孙、薛、蒋、种、公孙、供、阎、房、贺、曹,齐州济南郡出四姓:卞、单、东门、信都,兖州平昌郡出四姓:管、盖、牟、孟,郓州东平郡出六姓:魏、吕、万、平、戢、口(缺),沂州琅琊郡出十二姓:王、颜、诸葛、缪、胥、葛、艾、干、惠、畅、苻。
兖州泰山郡出四姓:鲍、羊、胡、斛斯。
今天山东乃至高密许多姓氏都源流于此,如唐代史、鞠姓为高密望族,高密、安丘一带多管、盖、牟、孟等姓,与记载相吻合。
苏姓系出武功,约在唐代迁居高密,后徙诸城,唐末苏仲容,官至辅唐令,其子苏禹珪,为五代后汉宰相,苏禹珪子苏德祥,宋初状元,曾任内供奉、密州别驾、殿中侍御史等职。
早在宋代苏禹珪后裔就迁居洛阳,为衣冠名族。
《东观余论》云:“洛阳汉魏晋唐旧都,衣冠胄裔类多弗绝,然园第转徒或非其旧,独五代时苏莒公禹圭之后保其故居岿焉尚存,而子姓蝉联以才德辟者娓娓不坠”。
耿姓为唐宋高密望族。
耿氏郡望出自高阳、扶风、河东。
具体迁居高密时间不详。
五代时有代州刺史耿嗣勋、淄州司马耿居绩,宋初有昌乐主簿耿峻,潍州团练判官耿仲宣,宋代耿氏多居县南拒城河一带,明代有凉台村人耿义兰。
宋室南渡和元末明初时高密耿姓大多外迁,今天高密耿氏甚少。
高密鞠氏系出东莱,唐代时迁居高密,历五代、宋、金、元,俱为高密望族。
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撰的《国子博士鞠君墓志铭》云:“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世为东莱著姓,徙居高密。
”南宋鞠性复《鞠氏宋谱旧序》云“始知我鞠氏历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迁我石头岗。
故景公沂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历历可数”。
迁居高密的鞠姓始祖为鞠景沂,《高安鞠氏族谱》载,鞠景沂曾任山东节度使(唐代无山东节度使之名),宦居潍水江北高阳城下(高阳为汉代县名,故址在今天的昌邑的高阳村)。
五代时,鞠景沂后裔鞠真,官黄县令,鞠真子庆孙,官申州团练判官,庆孙子鞠恒(避讳改名常),后汉进士,官著作佐郎,恒弟愉,后周进士。
鞠恒子仲谋,宋雍熙进士,兵部员外郎。
族裔鞠真卿,两浙提刑。
相传宋代名臣开封鞠咏家族亦源自高密。
元代有曹州知州鞠丛、内史鞠茂。
宋代以来高密鞠氏多有外迁者,北宋端拱年间鞠仲谋之子鞠砥迁居江西新建石岗村。
关于鞠氏为何搬迁,《鞠氏重修族谱原世小引》说的甚为明了,“(鞠仲谋)舟阻新建登石岗览山水之秀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后迁宫侧”。
今天江西、四川
等地多高密鞠氏后裔。
明代,鞠仲谋后裔中一部分由高密迁居临朐等地。
今天高密仍有部分鞠氏,主要聚居姚哥庄一带。
今天胶东地区多曲姓,相传为鞠姓所改。
侯氏亦为唐代以来高密大族。
侯姓迁居高密具体时间史载不详,但最晚不迟于唐代。
唐宋以来侯姓为密州大族,聚居诸城、高密、莒县等地。
五代时期有密州人侯赞,据《册府元龟》载:“侯赞者,密州民也。
显德三年,称‘草泽臣诣阙献策’,词理甚鄙,且兼乞召对,帝因问之语多不逊,复有自荐之意。
帝怒令引出,杖脊配役。
”北宋时高密人侯蒙,字元功,元丰进士,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因直言蔡京心术不正而罢知亳州。
宋江起义时,侯蒙曾上书宋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徽宗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
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就有侯姓题名。
明代初年,诸城侯氏的一支迁居雄县,发展为著姓大族。
今之高密大侯家侯姓相传明代自山东洪洞迁入。
宋金元时期土著居民及外省和周边州县移民
宋金元时期,除汉唐时期的遗民郑、孙、耿、单、鞠、侯等姓氏外,高密活跃着诸多迁徙时间与族源不清的望族。
如綦、王、赵、单、李、桑、褚、吕、鲍、宫、刘、杜、张、陈、丁、掌、类、莒、即、黄、仇、郭、柴、昝等姓氏。
仅金代《重刊郑司农碑阴记》所列高密西乡郑公店一带的姓氏就有张、王、马、路、高、宏、武、孙、时、宋、杨、赵、李、韩、周、栾、谭、吴、吕、董、郭、于、岳、尹、柴、范、解、崔、孟、侯、璩、姜、隋、徐、房、陈、曹、移剌(契丹族)、石抹(契丹族)等多40多个,这些姓氏中的一部分直到今天都在当地大量存在着。
今天高密的许多村庄如郑公(汉唐古村落)、张秋、夏庄、姜庄、拒城河、南曲、张鲁、柴村(今邱家大村)、王柱、井沟等村,宋金元时期早已存在。
宋代特别是北宋末年以来,由于社会动荡等诸多原因,有不少外省或本省移民迁居高密,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李、刘、荆、任、仪等姓。
綦姓为宋代高密望族,綦姓迁居高密的具体时间现不可考,北宋时高密綦氏的一支即綦崇礼家族迁居北海(今潍坊),发展为北海望族。
关于高密綦氏的源头,清道光十五年((衡山)《湘东綦氏三修宗谱》称“綦氏系出綦连,世居山左高密,宋南渡时翰林学士叔原公崇礼奉诏入粤,携仲子歧庵公峻道经衡入赘衡尹,命卜江东岸家焉。
湘东之有綦氏自歧庵公始也。
”(常德)《綦刘再续族谱》云:“溯族祖系彭城,自陶唐受封而下虞夏商周相传,隶汉以来有景隆公讳猛字其昌者仕北齐时,以忠赐姓綦连氏,因赐为姓。
迨南宋翰林学士綦崇礼归台州,单以綦为姓,其后世子孙徙豫章,乃以綦刘为姓。
”可见,高密綦氏应为北齐名臣綦连猛的后裔。
北宋时高密、莱州、北海、青州等地皆有綦姓,且同时为望族,可见綦氏在山东发展的时间已经很久远。
綦崇礼与其祖父、父亲三代皆中明经进士。
綦崇礼父其亢,累赠银青光禄大夫,母亲赵氏,为宰相诸城人赵挺之的姊妹。
綦崇礼于政和八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赐爵高密侯。
宋室南渡后,綦崇礼携子侄避浙江临海,其孙綦焕、侄孙綦更生、侄曾孙綦奎皆有名于时。
今天高密綦家村的綦氏相传明代从阳信县桑落墅迁来。
其远祖亦应为宋代山东綦氏的后裔。
今天莱州、平度亦多綦姓,多为北宋名将、左屯卫大将军莱州人綦仲宣的后裔。
赵氏为宋代高密宦族,北宋时期赵姓为密州大族,据传唐代已聚居鲁东南山海间。
宋代诸城赵姓名人辈出,有姓名可考的进士就有十余位,其中以宰相赵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