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课件:2.6《最后一课》 (共24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 和心理活动。(1-6)
开端
课文情节 2、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的情景。(7-23)
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高潮和结局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 街上也能听到。 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 开课桌啦啊,关课桌 啦,捂着耳朵大声背 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 已经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量
liàng 量力而行 qiáng 坚强
tiè字帖
帖
强
qiǎng 勉强
jiàng 倔强
tiě 请贴
tiē 妥帖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小说的中心
自然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环境
社会环境
开端
情节
发展 高潮
结局
问题一: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 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上学路上 以小弗郎士所 上课前 见所闻为线索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
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 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 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 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将被人 篡改,任何易于激发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除。 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和摧残中国人民的民 族意识。
• 幼稚 不懂事
归纳: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 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 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 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
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
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 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重点研习(24-29段) 1.刻画韩麦尔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2.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 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
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
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
的爱国主义精神。
感悟体会:
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归纳
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神态、动作、语言 等描写方法,“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 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 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 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 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 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 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
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 国感情。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duó
zhuàn chéng
wǔ qídǎo
wǎn
gēbo
chà
zhòu yàoshi
xuān
sù hǎo sǒu
ào
liáng 量杯
ní ng 宁静 宁 nì ng 宁愿
学生
老师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 桌子上紧敲着,“静 去,胳膊底下挟着 一点,静一点……” 那怕人的铁戒尺。
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分析人物形象一
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 一个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 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说说他的这些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 热爱法语 认真学法语 • 贪玩 不爱学习 • 怕老师 理解 同情 敬爱 留恋老 师 热爱祖国 恨敌人
退出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 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 它的表达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 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 的爱国感情。
3. “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明了韩麦尔先 生什么感情? 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 坚定信念。 4.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 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堂上练习: 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1、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 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 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先生 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 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 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 位爱国志士。
三分钟复述故事情节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普法
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
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普 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 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