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中注释☆】
[曲]一作“竹”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注释]
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戴名世
原文: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
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至明而穷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
其道譬之于画家之写生者也。
写生之技,莫妙于传神,然亦莫难于传神。
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其次在颧颊。
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
吾以谓经义者,择圣人之言而命之题,夫题之目与颧颊者,其义理也。
题之眉与鼻口者,其语气也。
目与颧颊之精神得,而眉与鼻口之精神亦无不得矣。
苟为不得其神,则注视者一人而无毫发之似,衣冠形骸之徒具,而与其人无与也。
今之作者,大抵尽衣冠形骸之徒具者也,甚或衣冠形骸之亦不具者也,岂可以代圣人而为之立言乎。
子瞻又言,传神之道,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然则欲得圣人之天,亦不可无以察之矣。
夫惟沉潜反覆于《论语》《孟子》《易》《诗》
《春秋》《礼记》,因遂旁涉于庄、屈、韩、柳、苏、王之文章。
夫而后一题入手,相其神之所在,而举笔貌之,而圣人之天可察,而圣人之意可得也。
余少从事于经义,即厌世俗之文,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
自是穷搜博采,选录千余篇,多世间之所未见,而亦不拘于科目,凡诸生未遇者之文,皆入焉。
余之经义,大抵多得力于此。
而今岁之春,友人为余刊而布之。
工既竣,而余乃以传神之说发明经义之为道,以告今之作者,毋衣冠形骸之徒具,并衣冠形骸之不具,而必思夫得圣人之意;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取材于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有删改)
译文:
世间求学的人,在距离圣人生活的时代几千年之后,去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于是为它揣摩仿照圣人的精神,体会摹拟圣人的语气,阐明圣人的义理,像这样就称之为经义之文。
这种文体是古代文体中所没有的,发端于宋代,到明朝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文章中的一个奇迹。
它的创作规律可以用画家写生来打比方。
写生的技巧,无不妙在传神,但是也没有比传神更难的。
苏轼认为(绘画)传神的难处主要在于眼睛,其次在于颧骨和脸颊。
眼睛与脸颊相似,剩下的没有不相似的,眉毛与鼻子嘴,可以增加或减少相似的程度。
我认为经义之文,选择圣人的言论命题。
这一题下的就像画家笔下的眼睛与颧骨脸颊,是他的义理。
这一题下的就像画家笔下的眉毛与鼻口,是他的语气。
眼睛、颧骨脸颊的神韵已准确表现出来,那么眉毛与鼻口的神韵也没有传达不出来的。
如果不能得到它的神,那么画家注视一个人,可笔下作品看不到有毫发相似之处,衣服帽子身体白白具备,但是与所注视这个人没有相似的地方。
现在的经义之文的作者,大都只具备衣服帽子身体,甚至连衣服帽子身体也不具备,怎么可以代替圣人而代他发表观点呢?
苏轼又说,画家传神的画法,应当在众多中暗暗观察得来。
既然这样那么想得到圣人的根本立场,也不可以没有观察的空间。
只有潜
心反复在《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于是还可涉及庄、屈、韩、柳、欧、苏、王的文章。
之后拿到一题,审视它的神韵在哪里,然后拿起笔传达出来,圣人的根本立场可以观察,而圣人的思想可以领悟到了。
我少年时就写经义之文,就厌恶世俗的文章,而惟有推崇明朝先辈们的范文,自此广泛地搜罗采集,选录千余篇,多是世面上没有见过的文章,并且也不受科举考试科目的拘束,凡是一般考生没有见过的文章,都选入进来。
我的经义之文,大都多收益在这些文章上下功夫。
今年的春天,友人为我修订排版印行。
工作已经完成,而我才用传神的说法发现阐明经义之形成的道理,来告诉现在写经义之文的人们,不要只具备衣服帽子身体,甚至不具备衣服帽子身体,一定思考获得圣人的意思;又劝勉他们一起摒弃世俗的文章,然后专心背诵朗读研究透这本书。
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
4、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原文及翻译苏洵
原文: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
居斯乐,不乐不居也。
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①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
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
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
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
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
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
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
《传》曰:“人臣无外交。
”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②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
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
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
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
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
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
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
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
②“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译文:
一个人居住在这里,他一定是喜欢这里。
居住在这里内心喜欢,不喜欢就不住在这里。
居住在这里内心不喜欢,不喜欢却又不离开,不但是自欺,而且是欺天。
大概君子耻于坐食俸禄而无功绩,耻于白穿官服而不明事理,所以住在这里不喜欢,我只好抛弃俸禄,脱下官服,以逃避天下人的指责罢了。
上天赋予我形体,而使我用心来驾御。
今天我想到秦地去,明天我想到越地去,天下谁能驾御我呢?所以居住在这里内心不喜欢,不喜欢却又不离开,这说明他的心连自己的形体都不能驾御,何况还要驾御他人呢!从唐代以来,天下的士大夫争先恐后地以排斥佛、老立论,所以佛、老之徒想要在我们士大夫中求得交好的,往往自己背叛他们的师父以求得到我们的容纳。
而我们士大夫也往往喜欢他们来结交而有礼貌地接待他们。
唐代僧人灵师、文畅一类人,甚至饮酒吃肉,以自绝于他们所皈依的佛教。
啊,要重新回归你的父子关系,恢复你的夫妇关系,然后我们才允许你背叛你的师父。
父子关系不回归,夫妇关系不恢复,你却背叛自己的师父,这是不能够立于天下一日的。
古书上说:“作为臣子,不能私见诸侯,这是因为不敢背叛君主啊。
”所以季布忠于项羽,虽然比不上萧何、韩信觉悟早,但在刘邦看来,却比丁公背叛项羽要好得多。
我在京师的时候,彭州僧人保聪很殷勤地来请求和我相识。
等我回到蜀地,听说他也从
京师回来了。
他穿布衣,吃素食,身为徒弟们的表率,总共若干年,使得他所居住的圆觉院治理得很好。
有一天,他对我谈到他的先师平润的事迹,以及圆觉院之所以得名的缘由,请我作记。
我赞美保聪不用背叛他的师父的做法来讨好我,所以为他作记道:彭州龙兴寺僧人平润讲解《圆觉经》不寻常,因而取名为“圆觉院”。
当初禅院破烂不修,平润来做住持后,才在空地上建造殿堂庙宇。
总共历经两个僧人,而到保聪任住持。
保聪又把相邻的若干僧屋合起来并入禅院而最终建成。
这就是我作的记。
㣿洵《彭州圆觉禅院记》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二)
5、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译文
鲁迅《自题小像》原文和翻译
原文: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词语解释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灵台:(书面语)心灵。
神矢,爱神的箭。
全句是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恋人
故园:故乡。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荃,香草名,隐喻国君。
察,体察。
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6、《郑人买履》原文和翻译译文及注释
《郑人买履》原文和翻译及注释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寓言故事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寓意】
讽刺了那些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理论点击】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
成。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郑人买履》
7、《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翻译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
[曲]一作“竹”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8、《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9、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和翻译译文
崔护《题都城南庄》原文和翻译
作品原文
题都(1)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
作品注释
(1)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
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作品译文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这篇文章共175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