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自然
人工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
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 [否定之否定]
人工自然
(1)出发点:改造自然 索取、征服对象,异己存在。 关系:二元对立 (2)发展模式:单向扩张型 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
保护自然 改善优化自然、共生伙伴 一元统一 双向互动型 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
(3)生产方式:盲目扩大规模。 集约化经营 高消耗、低转化、高污染、 高利用、高转化、低消耗、 非生态、过度

所谓对象性关系,是一个存在物在其之外, 有一个他物作为其对象,并且两者之间能 构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 系。
费尔巴哈:“自然是人的根据” 马克思:“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人与自然关系 产生出
客体、主体 存在、意识 物质、精神 天然、人工 实践、认识
人类中心论的三种含义
认识论:任何道德都是根据人的思考和属人的。 物种论:根据生物逻辑,人作为物种必 以人为中心。
价值论:人是唯一的道德主体,是唯一具有内在 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只有工具 价值。 ◆共同点:人类利益的至上性,自然的工具价值
非人类中心论
◆生物中心论: 施韦兹 “敬畏生命”/生命神圣 辛格 “动物解放”/动物会感觉痛苦 雷根 “动物权利论”/种际正义/双因素平等主义
第四章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

马克思:“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 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人作为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 有意识、能思维、会劳动的生物。
人使自然界达到自我意识。


人类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生 鱼类 节肢动物 无腭类 物 有腭类 环节动物 原始有头类 软体动物 进 线形动物 原始脊索动物(无头类) 轮虫 扁体动物 化 赖皮动物 图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种子植物 谱 两侧对称动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海绵动物 肛肠动物 菌类动物 原生动物 原始单细胞生物 蛋白质—最初生命出现,非细胞形态生物 更加复杂的多分子体系—多糖、脂肪、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 复杂有机物—糖、脂肪酸、甘油、氨基酸、嘧啶、嘌呤等 简单有机物—甲烷等 (实物图) 无机物
2、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3、人的活动受自然界的制约
火、 工具、 农业、 工业
农牧、水利、工业、资源、能源、生态、环境 ……
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自然界—创造了人、但人对自然
异化! 施行改造,过度破坏。 创造了自己的 对立面
人类——为生存发展利用自然,
但其实践破坏了生态、 污染了环境。
异化! 人受到自然的 惩罚。




人赖以生存的地球大约46亿年; 地球上生物始于36亿年; 34亿年前出现了高级化学进化; 28亿年前原始生物有机体和23亿年前带有现代酶 结构的前核细胞的生物化学活动; 18亿年前真核细胞分化一支演化为植物另一支进 化到单细胞原生动物; 4亿年左右动植物在臭氧保护下繁衍; 1.3亿年左右,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树上灵长类由1亿年前生活在地上的食虫类转化而 来。
(实物图)

“被动”的进化论者主张动物与人之间连续 的变化:
• 由于地质变迁,走出森林 • 直立行走解放双手,捕猎食肉,制造工具 • 喉的完善,身体语言变成声音语言

“主动”的技术史家主张人的进化基于人 类“自我”的觉醒:
• • • • 心灵的觉醒与心理能量的调控 身体作为最初的工具,手的发明 意义的创造,语言的发明 动物的驯化源于人对自身的驯化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生存方式、消费方式天然化、 生态化(城市规划、居家设 计、衣食住行) 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发展
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内化、个性化 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 物质与精神生活和谐协调 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 人的生态化、全面发展
天然自然观
(复归) 本体论 生命、意识发生
人工自然观
(扬弃) 认识论、实践论 人创造自然
有序的能量结构 长期演进的生态平衡
工业生产
工业消耗
工业污染
高生产
高消耗
高污染
天然自然 物质种类总量陡减 整体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
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因而只能并存。
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形成
根据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界 的作用方式与所及范围,将自然分为三类:



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共性:客 观实在性 天然自然是人化自然基础 人化自然是人工自然基础
人工自然的特点
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 自发转化。 实现人的目的性。 不仅遵守自然规律而且遵守人的活动规 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既是物质形式,又是文化形式,具有 双重品格。 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 具有双重功能。

人类在开放的自然界中实践,变天然自然 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认识自 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它干扰了自然界自 身的演化过程,是自然界人化,又使自然 界异化。尤其工业革命以后,人对自然的 掠夺借助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了肆无忌 惮的状态。



“我”的概念和“我”的意识,是现代教育中一再倡导的。 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人成长关键一环,两岁之前的儿童是没 有“我”概念的,当一个小孩学会说“我要做什么”的时 候,他(她)的自主意识出现了,能够区分我与他者以及 我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理性强大起来的标志。 人作为一个类的成长也经历了这样的时间段,人在自然 演化过程中,能够用人类的意识去反观自然、理解自然之 时,作为自然演化的伟大成就——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理 性就开始展现其如此强大和如此之神妙!因此理性在西方 哲学中取代了上帝的地位。理性借助人类的欲望首先自我 规定而后规定整个世界。自然赋予人的强大理性成为讨伐 自然和以疯狂掠夺回馈自然的精神力量,所以现代性问题, 就是强大理性的无往而不利,通过理性可以统一世界,也 可以控制自然。 而个体的、成熟的人,借助理性也是自 我发展和强大的重量级武器。 而太拿自己当回事的结果、太有“自我”的结果——就 是“我”的丧失。在人类整体,是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危 机,在个体,是自我膨胀而丧失本真自我。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目的——人工自然天然化、生态化:
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城市生态化……
人的生存生态化
四、环境伦理学的兴起
1、环境伦理学三大派别。
(1)人类中心论: 只有人才有道德地位,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只有对人才谈得 上有直接的道德责任、义务。 (2)生物中心论: 活的生物(生命)都有道德地位。因之能感觉痛苦,并应有生存 权利。所以应敬畏生命。 (3)生态中心论: 承认较宽泛的伦理事物,认为其他物体和人类一样在不同程度上 有道德地位。人应承担对整个生态共同体的道德义务。



天然自然:人尚未感知的独立于人活动之外的自 然。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直接感知的和通过分析 各种仪器设备获得各种自然信息所认识的那部分 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活动涉及到的并加以变革的那部 分人化自然。
天然自然
演化

认识 创 造
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适应性——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 不适应性——不能提供更多的特殊需求 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
奈斯比特预言:“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 突破之所以将发生,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 而是因为人性论的发展。” “随着第三个一 千年的起点日益迫近,我们处理的方式将决 定人性论的内涵。”
科学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经济发展要与生态和谐
社会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等于GDP增长
五、人工自然异化导致环境问题



树上灵长类由于攀爬四肢和手开始变化, 视野开阔; 环境变化使森林衰退,灵长类回到地面而 被迫直立行走,手和脚得到明确分工; 劳动创造了人:手的分化、语言的产生、 大脑的发育
人 类 进 化
大猩猩 黑猩猩 猩猩

西瓦古猿
晚期智人(新人):3万年(尼安德特),体脑接近现 代人,穿衣、 住房、 精制炻器、 弓剑,能冶炼、制陶、纺纱、务 农、金属工具。 早期智人(古人):30万年前,人工取火,母氏公 社,婚配出现,语言产生 晚期猿人: 150万年前,生活于非、亚、欧 家庭生活,制造骨器、炻器 早期猿人: 300晚年前,生活于东非(奥杜 威),集体狩猎,定点居住, 用火,熟食,会制粗炻器 南方古猿: 500万年前,生活亚、非,会用 天然工具 腊马古猿: 700万年前,生活于亚、非,直 立行走,类人猿早期代表 原康修尔猿: 1200万年前,森林锐减,生活于 草原,神经系统发达 森林古猿: 2000~3000万年前,生活于欧 亚、非森林,四肢分化
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实践是联系对象性关 系的中介 实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阶段
混沌
(不分)
奴隶
主人
伙伴
(统一)
有序统一
协同进化
(疏离分裂)
从奴隶到将军/从混沌到有序
(中间) (两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
价值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人的意识对人工自然而言具有超前性。
天然自然 (先行性) 人的意识 (超前性) 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变化(进化)迅速,天然自然 演化缓慢。
人工自然观研究的基本结论:
冲突的出路只有协调两类自然的关系
关键
调整人工自然的创建模式 对现有的人工自然进行改造 创造第三类自然——生态自然
三、生态自然
两类自然的和谐统一体。
人与自然的历史图表
人类之前的历史
近代工业之前
人类之后的历史
(200万)
近代工业之后
(200多年)
A、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是自然界锁链中 的重要一环: 宇宙—星系—太阳系—行星—生命—人 B、人的两类生产依赖自然界 的物质资料 自身繁衍 物质生产
1、人对自 然界的依赖
*消费、消耗自然物
C、人类精神文明创造依靠自然物质“原型” 图腾、神话、宗教; 以思维形式反映客观规律——科学 以主观形式反映客观事物——艺术 仿生设计、色彩造型……
◆生态中心论: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大地共同体/《沙乡年鉴》 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哲学走向荒野》
2、生态哲学的深层思考
(1)深生态学——现代社会的生存、文化危机,科技、 工业世界观。 (2)社会生态学——社会政治、统治模式,阶级、 种族对立。 (3)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歧视、等级,受压迫与 自然联系。
生态自然观
(否定之否定) 辨证综合 依赖、超越的统一
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理论视角
对人工自然的反思(人工自然观研究) 对天然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本体论)
实践视角
两类自然的矛盾凸显 调整、改造人工自然、创造生态自然
①研究对象——独特性
生态自然界
时空优势
生态 自然观
②研究角度、方法——新颖性
③基本性质——前瞻性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然而,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作为自然界对象物 而存在。于是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是宇宙中出现的新型关系,不仅影响了 自然界的演化进程,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社 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两者又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使自然图景与社会图景丰富多彩, 使二者进化途经呈现复杂性与曲折性。
劳动 工具
近代机器 大工业

人工自然
大规模重复创造
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物系统
工业
天然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
消耗 转化
物质结构 物质形态 物质属性 运动、变化
工业
资源 产品
无效状态
消费物质 耗散能源
生产过程
可利用性下降熵增加
完成使用价值
工业
弃物
不能马上应用
废物
合理的物质比例
工业生产必然改 变自然界原有的
本体论 实践论 认识论 创造论 价值论
自然的价值
科研、认识的基础,客观存在 激发美感、创作灵感的源泉 文化、精神象征 休闲旅游疗养 陶冶情操、塑造性格、完善人格
人对自然的能动性表现: 人有意识探索自己的对象,不断拓展对象物范围; 人在探索过程中,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 得到关于对象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人认识自然界的目的是利用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 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 人具有自我意识、能理智评价自己行为,以适应 自然界与自然界建立良好对象性关系; 人具有自觉性,可以对行为进行预测和估计。
(4)特点:人的需求、 人的意志、人工制造 生产过程远离自然,非天然
特点:产品设计、工艺流程 仿天然
仿生(结构、功能……) 仿生态(生物间、环境)
(5)生存环境相对封闭、 远离自然; 生存方式违背自然、反自然 愈益人工化、丧失自然性 体质、体能下降;某些能力退化
(6)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 ……外化、对象化 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 关注物质生活 物欲膨胀、心灵枯竭 人的片面发展
超前实践
① 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哲学概括,全新客体。 ≠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环境论理学…… ② 自然观高级形态,研究的制高点。 历史——回溯方法 高级形式 高层次 低级形式 低层次
时空优势
逻辑——整体方法
马克思:“解剖人是解剖猴子的一把钥匙”
③ 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超前性 对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极有指导价值 (*而人工自然观研究远滞后于人工自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