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dna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冗余实现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4期华电技术
Vol.37 No.4
2015年4月
HuadianTechnology
Apr.2015
maxDNA
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冗余实现机制
王丹麟,吴胜华,马伟东
(南京国电南自美卓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南京
210032
)
摘 要:
介绍了在maxDNA分散控制系统中,通过应用冗余I/O模件技术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maxDNA系统的I/O模件冗余配置有冗余I/O模件冗余和混合冗余两种方式,
在混合冗余配置方式中有两种混合I/O切换模件Y-MODULE和I-MODULE,
为非冗余I/O模件提供了不同的总线接入方式。
使用中可根据现场的实际需求对maxDNA系统进行灵活的冗余配置,
有效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
关键词:
分散控制系统;冗余;I/O模件冗余中图分类号:
TP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1951(2015)04-0022-03收稿日期:2014-09-30;修回日期:2015-02-09
0
引言
高可靠性是分散控制系统的第一要求。
冗余技术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设计中常采用的一种技术,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为了达到高可靠性和低失效率相统一的目的,通常会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采用冗余技术。
在各种形式的冗余中,1∶1的部件级热冗余是一种有效、相对简单且配置灵活的冗余技术实现方式,如I/O模件冗余、电源冗余、主控制器冗余等。
因此,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过程控制系统中大多采用了这种方式。
maxDNA分散控制系统是一套面向全球电力工业和其他重要过程应用的、完全集成的控制系统,目前已在国内多个不同等级的电厂得到成功应用,并且已在江苏华电句容发电厂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稳定运行。
该系统支持灵活的部件级冗余方式,本文将针对此系统的冗余I/O模件实现机制进行分析。
1
冗余配置架构
通常情况下,I/O模件冗余用于被测信号非常
关键的场合。
在maxDNA系统中,I/O模件冗余配
置有两种级别:I/O模件冗余、
混合冗余。
1.1 冗余I/O模件冗余方式
使用分散处理单元(DPU)和I/O模件冗余的方式需要使用支持冗余功能的I/O模件。
在此方式
中,使用1对冗余DPU和2组具有冗余功能的I/O模件,每对I/O冗余模件的通道测控设备的同一个
测控点,
2个DPU均配置1组相同的冗余I/O模件。
激活状态的DPU与其下所带I/O模件通信并处理数据,备用的DPU通过冗余网线连接备份数据;
当DPU切换控制权时,
备用DPU激活,它将从自带的I/O模件中上传刷新数据后再进行控制操作,
原先激活状态的DPU及其所带I/O模件转为备用。
如图1所示,在冗余I/O模件配置时,不同组DPU和I/O模件间的I/O总线是独立的,并使用独立的机架和电源供电,以保证2组中某一组DPU和I/O模件中一个部件的故障不会影响另一组的正常运行;2组I/O模件指定相同的I/O总线地址,相同
的组态配置;在2组I/O总线间,
使用I/O模件冗余电缆(I/Obackupcable)连接,使模件对设备的测控切换更加迅速、
可靠。
图1 冗余I/O模件冗余方式系统架构 实现冗余I/O系统所需最简配置如下:(1)2个模件机架,每个带1组DPU+冗余I/O模件;
(2)1根I/O模件冗余电缆。
1.2 混合冗余方式
在工业控制现场,有时会出现部分设备测控点非常重要,必须使用冗余I/O模件配置,但部分控制设备无需冗余配置或无法冗余配置的情况,
此时,maxDNA分散控制系统可通过混合冗余方式构建控制系统。
混合冗余模式是在冗余I/O模件冗余方式
第4期王丹麟,等:maxDNA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冗余实现机制·23·
基础上,同时可以支持非冗余I/O模件的接入。
使用1对冗余DPU,一部分I/O模件是2组相同的具有冗余功能的I/O模件,另一部分是需共享的普通I/O模件。
使用混合冗余I/O切换模件将共享的
I/O总线连入激活的DPU,备用DPU仍通过冗余网线连接备份数据;当DPU切换控制权时,备份DPU
激活,混合冗余I/O切换模件将共享的I/O总线切换至激活的DPU,而激活的PDU将从自带的I/O模件中上传刷新数据后再进行控制操作。
混合冗余方式系统架构如图2
所示。
图2 混合冗余方式系统架构
实现混合冗余系统所需最简配置如下:(1)2个模件机架,每个带1组DPU+冗余I/O
模件;1根I/O冗余电缆;
(2)1个模件机架,带1组共享的普通I/O模件;
(3)1个混合冗余I/O切换模件(Y-MODULE或I-MODUE)。
maxDNA分散控制系统具备混合冗余的工作模式,既能满足重要场合对I/O模件冗余的要求,也可
兼容I/O模件无法冗余的场合,使系统既可以灵活配置,又能同时拥有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低失效率,可在系统的可靠性、复杂度、设计难度及系统成本中找到良好的平衡点。
2 混合冗余I/O切换模件
2.1 Y-MODULE与I-MODULE
混合I/O切换模件用于冗余DPU需共享普通
I/O模件情况下的总线切换。
它自动持续监控I/O总线,避免失效的共享I/O总线接入DPU及其I/O
总线。
maxDNA分散控制系统有2种混合I/O切换模件:Y-MODULE和I-MODULE。
从功能上看,Y-MODULE相当于一个单刀双掷开关,I-MODULE相当于将Y-MODULE拆分成1对单刀单掷开关,如图3
所示。
图3 冗余切换模件示意
2.2 Y-MODULE切换模式
如图4所示:冗余I/O部分的每个单组DPU、
I/O的接线与不冗余的系统相同;配置2组完全相同的系统,DPU间连接冗余网线,需共享的普通I/O
Y-MODULE2
图4 Y-MODULE系统接线图
工作时,激活状态的DPU通过I/O总线与自带的冗余I/O模件通信,Y-MODULE将共享的I/O
模件接入运行的I/O总线;当激活状态的DPU故障时,备用DPU激活,Y-MODULE将共享的普通I/O模件切换至新的I/O总线。
但当普通I/O模件的部件故障导致其I/O总线或电源系统故障时,切换的同时也会将故障部分切换至新激活的DPU及I/O总线,导致无法正常运行。
2.3 I-MODULE切换模式
I-MODULE具有总线侦测功能,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其逻辑如图5所示。
I-MOULE时刻检测冗
余I/O总线和普通I/O总线的状态,总线或电源故障时,I-MODUE不会将故障部分接入运行总线。
图5 I-MODULE逻辑示意
·24·华电技术第37卷
冗余I/O部分的每个单组DPU、I/O的接线与不冗余的系统相同;配置2组完全相同的系统,DPU间连接冗余网线,需共享的普通I/O模件通过I-MODULE分别连入2组系统。
I-MODULE系统冗
6
图6
I-MODULE
系统冗余切换示意
如图6a所示,工作时,激活状态的DPU通过
I/O总线与自带的冗余I/O模件通信,I-MODULE将共享的I/O模件接入运行的I/O总线。
如图6b所示,当激活状态的DPU故障时,备用DPU激活,原本激活状态I/O总线上的I-MODULE将共享的
I/O模件从总线上切除,而新激活I/O总线上的I-
MODULE检测共享I/O总线,如果仍有故障,共享I/O模件将不被接入新激活的冗余I/O总线,新激
活的DPU仍会正常运行,但它只与自带的冗余I/O模件通信并交互数据。
2个I-MODULE都会不停
地检测共享I/O总线,直到检测共享I/O总线处于正常的状态,新激活I/O总线上的I-MODULE才会将共享I/O模件接入新激活的I/O总线。
如图
6c所示,
共享I/O模件完成总线切换,由新激活的DPU主导控制,
原先的DPU为备用,系统正常运行。
I-MODULE在使用中不可级联,
单独使用时也可用于适当地扩展I/O总线;被控端的I/O总线最多可配置45个I/O模件;为提高总线负载能力,已内置终端电阻。
由于I-MODULE的总线监测功能能更好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避免部件级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建议系统中使用I-MODULE作为冗余切换模件。
3
结束语
本文对maxDNA分散控制系统冗余I/O模件的实现机制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不同的冗余架构方式,可以满足各种工业控制现场的使用要求。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并结合本文的介绍内容选择合适的冗余I/O模件配置方式。
(本文责编:刘芳)
作者简介:王丹麟(1979—)
,女,江西萍乡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E mail:danlin_w@163.com)。
吴胜华(1977—),男,湖北荆门人,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E mail:shenghua-wu
@sac-metso.com)。
马伟东(
1984—),男,内蒙古赤峰人,工程师,从事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E mail:maweidongok@126.com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欍)。
(上接第21页)
[6]
兀鹏越,王团结,陈少华,等.利用一次电流检验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方法[J].电力建设,2011,32(2):115-117.
[7]DL/T995—2006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S].[8]蔡耀红,缪仙荣.抗电流互感器饱和电流继电器的研究
与应用[J].华东电力,2001(2):47-48.[9]秦苓,刁敏,孙钢虎,等.发变组二次回路调试基本方法
(下)[J].电工技术,2013(7):68-69.[10]兀鹏超,卫娟萍,孙钢虎,等.电流二次回路调试的两种
实用方法[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9):
29-30.(本文责编:刘芳)
作者简介:
王松(1972—)
,男,湖北武汉人,部门主任,工程师,从事发电厂电气设计及EPC工程管理工作。
兀鹏越(
1976—),男,陕西蓝田人,调试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发电厂电气调试和机组启动调试技
术研究工作(E mail:wupengyue@tpri.com.cn)。
孙钢虎(1964—),男,陕西西安人,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电站启动调试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王智高(1988—)
,男,辽宁沈阳人,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发电厂电气调试和机组启动调试技术研究工作。
甘江华(1976—),男,江西高安人,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从事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研究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