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论用笔》与蔡邕的《笔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论用笔》与蔡邕的《笔论》
李斯《论用笔》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此理当自见矣。
李斯《论用笔》译文:
书法在用笔上是有法则的:起笔收笔时的回锋不宜滞重,行笔时的顿挫、运转,要力求快速;写出的字画,要像雄鹰凝望那样神态劲猛,像大鹏远逝那样气势扶摇.不论是起笔收笔时的回锋,还是行笔时的顿挫、运转,都要顺其自然一笔而就,不得重复修改。
直笔画的用笔,要像游鱼得水那样活泼;曲笔画的用笔,要像景山兴云那样自然。
总之,对各种运笔,都要深思怎样体现自然美,自然就可以使写出的字成为书法艺术。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将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李斯还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模板,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蔡邕《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译文:
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
想写字,要先排除俗务杂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执笔挥毫。
如若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字来。
写字,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以任情寓性,不能乱说话,要心平气和,态度敬重严肃;这种深沉寂静的神采,如同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那样,字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写字写出的体势,须合乎某种形象。
即如坐如行,如飞如动,如往如来,如卧如起,如愁如喜,如虫吃木叶,如利剑长戈,如强弓硬矢,如水火,如云雾,如日月。
这些形象,在整个字势中能有所体现,才能称得起是书法艺术。
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一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生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能体现出生活美和自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用笔》可列为“姐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