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三上语文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三上语文月考试卷
考试总分:14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I(非选择题)
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
1.(11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一诗用自问自答的手法,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与苍茫雄奇。

这两句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代散曲中常可见到互为对偶的三个句子连用,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使用了这种形式,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

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恪到府/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B.恪到府/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C.恪到府/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D.恪到府/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艺,指道德和技能;也可指道士、方士修炼长生之术。

文中的意思是前者。

B.行酒,在酒席上依次斟酒;也可指监酒,在席间主持酒政。

助兴时有行酒令。

C.尚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

D.斥候,亦作“斥堠”,侦察,候望;也指侦察、候望的人或用于瞭望敌情的土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恪才思敏捷,使得张昭词穷。

诸葛恪以姜子牙九十岁仍带兵作战,而张昭则远离战事、饮食优先来反驳张昭的批评,说明自己并没有不奉养老人。

B.诸葛恪不畏艰难,屡次主动请缨。

诸葛恪请求到丹杨做郡守;还请求率众到庐江、皖口屯田,偷袭舒县、掠夺人口;派侦察兵,图谋寿春;十分积极。

C.诸葛恪富有谋略,招引山民出降。

丹杨地势险峻,百姓难以约束,诸葛恪围而不攻,并且以割麦绝粮、斩杀胡伉等手段诱使山民出山自首,成效明显。

D.诸葛恪忠心事主,尽心辅佐幼主。

孙权死后,诸葛恪唯恐辜负先帝遗命,考虑的事情特别多,任太傅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仁政措施,受到百姓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幽邃民人,皆仗兵野逸,时观间隙,出为寇盗。

②民闻伉坐执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於是老幼相携而出。

(5)孙权死后,诸葛恪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
3.(11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袁枚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日不到处”两句交代了苔的生长环境,及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生长的特性。

B.“也学牡丹开”一句运用拟人,表明青苔虽小,却也渴望展现出自己的美。

C.“随渠爱暖凉”,交代了他们喜欢温暖,或喜欢阴凉的习性。

D.“何物是斜阳”是青苔对红叶的发问,表明青苔想要从幽暗的环境中解脱。

(2)这两首诗各自体现了青苔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7 分,共计34分)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

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

我们通常所谓
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

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

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

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旗。

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

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

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则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得其要领了。

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

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所以《资冶通鉴》一书特重政治之变迁、制度之沿革、礼乐之兴废,因为这些内容最能体现历代之兴亡成败,也最易成为善恶的典型。

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

《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庇根本,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资治通鉴·周纪》)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希望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父有父的样子,子有子的样子。

在儒家所设想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

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

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

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

《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

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要想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则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

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

(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的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地位。

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

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

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

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

C.文章引用司马光的话,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了史学家们更为理想化的历史观。

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曾是中国史学的两座高峰,但宋代以后,编年体未被发扬光大。

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

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

D.《资治通鉴》述朝代之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满秀的发家史
芦苇
李满秀的娘家在高家山,人们说李满秀好命,能嫁到我们庄上,毕竟我们离县城近一些。

李满秀自己说她的命不好,她上当了。

人们说:“上啥当了?那就是命,别不信!”
李满秀是我家邻居,我还是信她的话。

要不是她当年想着能嫁到县城,又怎么能跟着那个叫兰子的表姐从高家山过来,草草地嫁给胡爱成呢?后来想想算了,虽然李满秀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但毕竟胡爱成还做点生意,倒腾蓬灰呢。

啥叫蓬灰?就是把蓬草拔下晒得半干的时候,点火焚烧,炼成了一块块石头疙瘩。

嘿!这石头疙瘩里有碱类。

熬成水加在和面的水里,做出的牛肉面又筋道又韧性,还有股草香。

李满秀就是跟着胡爱成每年秋天把蓬草烧灰呢。

李满秀说从那时候起,她知道,自己的命不好。

到了90年代,先是蓬灰忽然卖不出去了。

有一种叫拉面剂的东西充斥市场。

胡爱成赔了几次,心里不服,就让李满秀把蓬灰熬成水,叫做灰水,装在塑料桶里,拉到城里卖,没想到还是卖不出去。

最后,塑料桶腐蚀透了,灰水全部撒了,胡爱成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

李满秀倒能看得开,她说不成就养猪吧。

就像她当年从高家山过来的时候,把自己民办老师的工作辞了一样毫不犹豫。

李满秀已经生过两个小孩,长得人高马大。

力气和奶水一样,用也用不完。

胡爱成和李满秀就商量把山坡挖挖,再掏几口窑当猪圈。

眼看着就可以开始养猪了,胡爱成偏
偏就出事了,一块大土块毫无征兆地砸下来。

胡爱成像一堵墙一样倒了,他的腰被浮土一下子埋了,李满秀大呼小叫地把胡爱成刨出来的时候,胡爱成已经走了。

李满秀大哭:“老天爷呀,我咋这么命苦。

”就一下子昏了过去。

身边两个不懂事的娃,翻开李满秀的衣服,开始吃奶。

全村的人都说,这寡妇的命,比杏仁苦。

李满秀不让猪圈闲着,一养就到了90年代末。

人们经常看着李满秀,她用背篓装着刚满月的猪娃,用自行车推着到处卖;人们看不见李满秀捉猪娃的时候,她摔倒在猪圈里。

浑身衣服,下面喝了猪尿,上面泡了猪屎。

人们还看不见的是李满秀把别人不要的秸秆拉回来粉碎了拌猪饲料。

三年以后,李满秀把房子翻修了一下。

一排五间大瓦房,雪亮雪亮的。

屋檐下的燕子一住就是三窝,赶都赶不走。

人们说:“燕子到了,运气来了。

”李满秀无心照顾燕子,还是操心她的猪圈。

她的窑洞猪圈里已经有上百头猪,院子旁边安了一口电磨和一台粉碎机,专门粉碎猪饲料,另有一间安了半圆门的窑洞里面全是药盒子,那是李满秀的猪医院。

李满秀要给猪打针,那可是马虎不得的事情。

李满秀的儿子要去外面打工。

年底,李满秀和儿子算账,儿子竟然差了她很多,李满秀说:“我这命真苦,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

”儿子说:“妈,你可别靠谁啦。


这话说得可真准,又过了几年,已经是千禧之年,李满秀的儿子结婚了。

李满秀当了奶奶。

人们说李满秀终于苦尽甘来。

李满秀把现代化喂养的猪们交给儿媳妇,她开始哄孙子。

可是李满秀又该埋怨命了:李满秀的儿子在那一年的四月,毫无征兆地走了。

据说是被人打死的——李满秀的儿媳妇长得太美了。

李满秀这一次把埋怨卡在喉咙里,半个字都没有吐,就又开始接管猪圈。

忽然有一天记者就来了,问了李满秀许多问题,李满秀就上了电视。

又过了一些日子,李满秀出席了县里的人代会。

介绍李满秀的镇长跟人们说李满秀是养殖大户。

李满秀回村的时候,书记开了会,号召人们向李满秀学习。

大家说李满秀好命,镇长书记都看得起她,李满秀,现在该讲讲话了。

李满秀憋了半天说:“还是我的命好,咱村没有别的养殖户,我贷款的时候没人竞争,我有好几次困难都是国家帮助我的。

这一下。

我可是靠了共产党了。

吃了40年的苦没白吃,我现在啊,是发了!”有人说:“为啥你发啦,怎么不给大家发红包?”李满秀说:“我给大家发个猪娃,我们一起搞养殖好不好?”大家说:“好!”有人说:“嗨!成嫂的命还真的好。


李满秀走在回去的路上,可没有时间想命好不好。

她在想联合开养殖场的事情,那些小猪崽的命,才是她的命根子。

可是,没有那些贷款,命根子也没有啊!还是好命!
(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里人看不到李满秀摔倒在猪圈里,看不见她把别人的秸秆拉回来做猪饲料,不是人情冷漠,而是李满秀具有农村劳动妇女低调踏实、任劳任怨的品格。

B.李满秀多次抱怨自己命不好,又说“靠老子靠不上,靠儿子也靠不上”,流露出她希望依赖丈夫、儿子的好逸恶劳的思想。

C.李满秀的儿子被杀,她把埋怨卡在喉咙,半个字都没有吐,接管猪圈。

这虽然没有太多细节描述,但更好地凸显了人物形象。

D.村民们让李满秀讲话,李满秀的话句句平淡,但是句句贴心,她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富裕,更有力地表现出把握命运的主题。

(2)下列选项中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李满秀的发家史”,看似充满富足和喜悦,却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和这命运给人带来的沉重感形成了巨大反差。

B.小说以时间为序,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准备养猪丈夫被土块砸死,抱了孙子准备安享晚年儿子被杀,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C.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社会环境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农村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

D.小说构思精巧,立意深远,通过写农村妇女李满秀的发家史,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党和政府对人民脱贫作出的努力。

(3)李满秀虽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她身上凝结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

请简要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小说中村民说李满秀“好命”,她却说自己“命不好”。

她在遭遇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之后,村民说她的“命比杏仁苦”,但文章最后她自己却又说自己“好命”。

你认为李满秀到底是“好命”还是“命不好”呢?请结合文本情节,作出具体分析。

五、综合读写(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20分)
A.可以虚指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也可以实指诗人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B.可以实指诗人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也可以虚指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C.可以实指诗人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也可以虚指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
D.可以虚指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也可以实指诗人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六、写作(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60分)
8.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学家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这样说: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得出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某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议论,有的说实用态度更重要,如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有的说科学态度更重要,如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进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等;有的说美感态度更重要,如美感致力于精神、思想与哲学等。

那么你认为哪种态度更重要?请结合生活与社
会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三上语文月考试卷
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
1.
【答案】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望岳(杜甫)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用自问自答的手法,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与苍茫雄奇”可以推知答案。

注意“岱”的正确书写。

(2)根据“互为对偶的三个句子连用”“这三句中的后两句”可以推知答案。

注意“瘦”的正确书写。

(3)根据“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可以推知答案。

注意“生”的正确书写。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
2.
【答案】
C
A
A
(4)①那些住在深远山区的民众,都手持武器粗野放肆,常常看准空隙,出山掠夺。

②百姓听说胡伉因为捉拿山民获罪被杀,知道官府只想让他们出山而已,于是老幼互相搀扶着出山。

(5)①对先帝重用自己心怀感恩;②对先帝去世感到悲痛;③深受先帝重托,惭愧忧虑。

【考点】
宗法礼俗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内容理解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解析】
【参考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与顾谭、张休等随侍太子孙登讲习学问技艺,一同成为太子的宾友。

孙权大会群臣,命诸葛恪斟酒劝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早已有醉意,不肯喝酒,说:“这不是敬老的礼节。

”孙权说:“你如果能让张公理屈词穷,他就会喝下这杯酒。

”诸葛恪反驳张昭说:“从前姜太公年纪九十,仍然执旗持钺(率兵打仗),没有说自己老。

如今行军征战,把您安排在后方,饮酒吃饭,敬您在前,怎么能说不敬老呢?”张昭最终无言以对,于是喝干了杯中酒。

诸葛恪才思敏捷,都像这样。

诸葛恪认为丹杨郡山势险峻,多次主动请求做那里的官。

丹杨的地势险阻,山谷万重。

那些住在深远山区的民众,都手持武器粗野放肆,常常看准空隙,出山掠夺。

自从前代以来,就管束不住他们。

孙权任命诸葛恪担任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授予他三百个手持仪仗的骑兵。

诸葛恪到达丹杨郡太守府后,就分别安排众将领,布置士兵在幽深偏僻之地驻扎,只修筑防御工事,不和山民交战,等到庄稼将要成熟的时候,就出动军队进行收割,连种子都不留下来。

于是山民饥饿穷困,渐渐出山投降自首。

臼阳县长胡伉收得投降山民周遗,周遗过去作恶多端,因为生活所迫暂时出山,但内心图谋叛变,胡伉捆绑他将他送到郡府。

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教令,将胡伉斩首示众,将事情用表彰上奏。

百姓听说胡伉因为捉拿山民获罪被杀,知道官府只想让他们出山而已,于是老幼互相搀扶着出山。

孙权嘉奖他的功劳,派遣尚书仆射薛综慰劳军队。

薛综先送文书给诸葛恪等人道:“(你们的)功业超过古人,功勋超越前代。

主上高兴,特地派遣中台近侍官员,迎接将军犒劳赏赐,来表彰你们伟大的功绩,慰劳辛劳的将士。


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诸葛恪请求率百姓在庐江、皖口屯田,趁机率轻兵偷袭舒县,乘其不备掠夺那里的百姓回来。

又向远处派遣侦查人员,查看必经之路,打算图谋寿春,孙权认为不可以。

孙权病死。

诸葛恪给弟弟公安督诸葛融写信说:“大行皇帝抛下国家,我们父子兄弟,都受到皇帝特殊的恩典,(皇帝去世)我们的肝和心都破碎分裂。

皇太子在丁酉年即皇帝位,我悲喜交加,不知所措。

我身受先帝临终遗命,辅助幼主,自己私下估量,恐怕辜负了先帝委托重任的英明,因此忧虑惭愧,想了很多事情。

”诸葛恪改任太傅。

于是取消设置耳目之事,裁处多余的军政官员,免除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各项政事注重给百姓恩惠,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诸葛恪每次外出,百姓都伸长脖子观看,想看看他的样子。

【解答】
(1)“幽阻”指“幽阻之地”,“罗兵幽阻”即“罗兵于幽阻之地”,“幽阻”是“罗兵”的处所,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纵兵芟刈”是手段,“使无遗种”是目的,“纵兵芟刈”不可断开,排除B项;“谷
稼”是“将熟”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A项,“道艺,指道德和技能”有误,道艺是指学问和技能;“文中的意思是前者”有误,从语境“讲论道艺”来推测,不可能是讲论道德。

(3)A项,“说明自己并没有不奉养老人”有误,“何谓不养老也”中“不养老”的意思是“不敬老”,而
非选项中说的“不奉养老人”。

(4)①幽邃:指深远山区,僻远之地。

仗兵:手持武器。

野逸:粗野放肆。

②坐:因……获罪。

戮:杀。

出:使……出。

(5)通读文本,由题干“诸葛恪在给弟弟诸葛融的信中”定位至最后一段。

由“吾父子兄弟,并受殊恩”可知诸葛恪对先帝重用自己心怀感恩;“肝心圮裂”表明他对先帝去世感到悲伤哀痛;“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则体现出他深受先帝重托,惭愧忧虑。

三、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
3.
【答案】
D
(2)①第一首诗中的青苔自信、自强、乐观。

苔花虽然渺小,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却不自惭形秽,而是希望像美丽的牡丹一般绽放,努力展现自己的风采。

②第二首诗中的青苔安然、自适、随性。

红叶喜暖,青苔爱凉,这都是出自它们本性的选择;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因此问红叶,流露出青苔安然、自适、随性的态度。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表明青苔想要从幽暗的环境中解脱”分析有误,应是表明青苔安然自适地在幽暗的环境中生长。

(2)作答本题,需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第一首中,“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写苔虽然白天照不到太阳,依然保有青春的精神,自信、执着、坚强。

“如米小”“学牡丹开”,写苔花虽然极小,但它依然学牡丹一样,极力绽放自己,展现自己的美,一点也不因为照不到阳光而气馁,也不因为小而羞惭。

第二首中,“各有心情在”突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向,“随渠爱暖凉”,写苔适应环境,安然自适。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写青苔虽置身于阴凉之地,但心中充满阳光,可见其安然、闲适、随性的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7 分,共计34分)
4.
【答案】
D
D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