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期中打卡第一天-语文-语段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易错点:语段的作用
一.考点分析:
知识点:语段的作用
考查内容:语段的作用,可以是考查某个句子的作用,也可以是考查文章中某个段落的作用。
问法往往是:文中第几段/第几节/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妙处?文中第x段安排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易错点:答题要点不全;混淆语段不同位置的作用;没有结合文章主旨。
二.典型例题:
【例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闪
①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
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②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
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
要不然,洛宁背着的时候,脸上怎会有吃力的表情?
③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
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
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④也有同学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
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吧。
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
其实,有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⑤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
似乎口袋里面的东
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⑥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
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
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任是谁也没有想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⑦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
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
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
日子本来可以这样即使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⑧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
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⑨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
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
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
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
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
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
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
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
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⑪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洛宁母
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的添加石头。
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⑫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⑬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
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
我的眼前再次浮现这样一幕画面……
⑭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1. 结合全文,文章结尾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内容: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赞扬儿子对母亲的爱比身上的石头更重,意蕴悠长;
结构:结尾点题,照应前文,说明洛宁忍痛背石头上学的原因;
人物形象:反映出主人公的坚韧、孝顺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段的作用,考查学生的是对语段作用题的理解。
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在于,你要先看懂句子或是段落写了什么,也就是句子或是段落的【内容】,再去分析它在全文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句子或是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很多考生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没有全局观,导致答题要点不全,所以要解答语段的作用题,我们一般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角度去分析。
当我们看到题目时要注意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思考:
1. 在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段落(即定位),判断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段
2. 回忆相应的公式,仔细阅读上下文。
先看句子/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再看结构上的作用(把内容往公式里套)
3. 如果使用了艺术手法,往往是借助艺术手法来实现其作用。
三.练习巩固: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8育英二外月考)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
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
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
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
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4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
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
4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坡。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的时候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
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
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
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
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它从3月到4月甚至5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
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2009年2月于大兴安岭
8.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春天有什么作用?(2分)
2. 阅读《春》选段,完成11~15题。
(18郑外月考)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12.选文第①段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孩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4分)
初一语文易错点:语段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
1. 【参考答案】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语段的作用题的理解。
注意树立题型意识,语段作用题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去回答。
首先内容上写杭州的春天与北国的春天的寒冷进行对比,突出北国春天的迟以及寒冷。
在结构上为下午写北国的春天来的艰难作铺垫。
2.【参考答案】写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从侧面表现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活泼的孩子们与勃发的春草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洋溢着春天的活力。
【解析】本题是一道作用题,问文中具体某个情节的作用。
答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本句话写出了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的欢乐。
结构上,孩子的欢乐与春草的茂盛相呼应,体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另外,该情节还运用了一种表现手法——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明确点出,这一点容易被学生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