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发明者,颍川陈氏四代兴旺的秘诀何在,为什么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品中正制发明者,颍川陈氏四代兴旺的秘诀何在,为什么衰
落
在汉魏两晋时代,颍川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地方,也是一块盛产世家大族的风水宝地。
比如曹操的大谋士荀彧他们家,比如大书法家钟繇他们家,比如东晋权臣庾亮他们家,都出自颍川。
而颍川最著名的家族当属陈氏。
这是一个习惯打造经典的家族,这是一个连续四代都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家族,这当然也是一个有兴起就有衰落的家族。
那么,这个家族是怎样兴起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呢?
梁上君子
历来富贵之家,往往起于贫贱。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叫陈寔。
陈寔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为人忠厚老实,酷爱读书,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博得地方官的好感。
在那样一个察举制盛行的时代,才德兼优的陈寔很快被人推荐,踏入仕途。
他先从小吏干起,然后督邮,功曹,一直当到太丘的地方长官,因此他也就有了一个绰号叫“陈太丘”。
为官一处,德被一方。
陈寔这个人当官有个特点,就是凡是好事就说是领导的功劳,犯了错则说是自己的不对,“善则称君,过则称己”,深明大义,舍己为人。
那可是东汉的末年,宦官和外戚把好端端的天下弄的乌七八糟。
这样肮脏的时代,竟有这么一个好人,陈寔渐渐成了当时的人望。
事实上,如果用四个字概括陈寔一生的话,那就是“德被天下”。
陈寔的德能够感化小偷。
有个著名的成语叫“梁上君子”。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爬到了陈寔家的屋梁上,准备行窃。
陈寔发觉后,并没有声张抓小偷,而是把儿孙们都叫过来训话,说:“你们啊,一定要努力上进,堂堂正正做人,那些坏人本来并不坏,只是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变坏了,梁上君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那小偷听完这话以后,惭愧莫名,就从屋梁上跳下来,跪在地上,说:“我错了,请您处罚我吧。
”陈寔看了看他的模样说:“我看你并不像坏人,以后一定要痛改前非,好好做人,哎,贫穷是万恶之源啊!”说完,
陈寔送给小偷两匹绢,让他走了。
这件事传开以后,陈寔所在的那个县从此再也没有盗窃事件发生。
陈寔甚至取代地方官府,担起了批判是非曲直的责任。
大家都说:“宁愿遭受刑罚,也不愿意被陈君批评。
”道德的力量就是如此的强大。
后来,陈寔也被党锢之祸所牵连。
大家都纷纷逃跑避难,而他却主动“投案”。
别人很不理解。
他说:“如果我不去监狱的话,大家该依靠谁呢?”这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让陈寔赢得了更大的人望。
党锢之祸解除后,大家纷纷推荐陈寔当官,朝廷甚至以相位相待,可是,陈寔都拒绝了。
他已经厌倦官场了,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教育子孙后代。
孔子曰:“仁者寿”。
公元187年,陈寔病逝家中,享年84岁。
史书记载,全国各地专程赶来为他送葬的人达三万多人。
三万多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全天下也不过五六千万人!这意味着全国每两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前来为陈寔送葬。
陈寔靠的是什么?一个德字。
当然也不全是一个德字。
一条史料记载,汉灵帝的时候,当权宦官张让的父亲死了。
人死了,就要入土为安,找个地方埋了不就成了吗?可是,张让是谁啊?汉灵帝有句名言,叫“张常侍是我父”。
皇帝都管他叫父亲,张让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他一定要把自己的父亲埋在一个风水好的地方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身份。
当时天下,哪个地方的风水好呢?颍川。
张让就把父亲埋在了颍川。
由于张让是一个弄权的小人,不为世人所齿,所以,偌大一个颍川,没有人去给他死了的老爹送葬。
然而,陈寔却去了。
这让张让很感动,所谓投桃报李,从此当权的张让就对陈寔非常照顾。
由此可见,陈寔是有德行,可是他也注意同当权者保持一种友好的关系。
难兄难弟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最著名的是陈纪和陈谌。
此兄弟二人不但有一个共同的父亲,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母亲。
他们的母亲出自颍川另一个世家大族,就是荀彧他们家。
因此,他们是两个世家大族优良基因的继承者。
兄弟二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奋好学。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典故,叫蒸饭成粥。
说有一天,他们家来了一个客人,父亲陈寔就同这位客人谈论学问,让他们俩去烧饭。
这兄弟俩边烧饭边偷听父亲和客人的谈话,由于太专注于“偷听”了,以至于本来是要蒸米的,结果忘记了放竹屉,变成煮米粥了。
陈寔发现后,责问他们为什么如此。
兄弟二人一致说:“因为在偷听您和客人的谈话。
”陈寔就问:“那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话的内容吗?”兄弟二人便相互补充着重述了陈寔和客人的谈话内容。
陈寔听完后,很高兴地说:“倘若如此,那还蒸什么饭啊,喝粥就行了。
”
如果说因为同样精通于权谋之术,司马师和司马昭被司马懿当做“佳儿”,那么由于同样勤奋好学,陈纪和陈谌则是陈寔最得意的作品,是他的宝贝。
那么,陈纪和陈谌究竟谁更优秀一些呢?他们的儿子曾为此问题争论不休,就去问他们的爷爷。
陈寔是这样回答的:“元方(陈纪)
难为兄,季方(陈谌)难为弟。
”意思是说,兄弟俩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只不过,这个本来应念二声“难”的成语后来又衍生出了四声“难”的意思,那个“难”就作苦难讲了。
学而优则仕,陈家是典型的孔门信徒。
和父亲一样,陈纪和陈谌也积极入仕。
陈谌官至司空掾,早亡。
陈纪则像他的父亲,比较长寿,活了七十多岁,官至大鸿胪,这是一个掌管殿廷礼仪的高官。
应该说,在第二代,这个家族继续向前发展。
九品中正制
如果说,陈寔留给历史最深的记忆是“梁上君子”式的道德,陈纪和陈谌的历史标签是“难兄难弟”式的学问,那么,到了第三代,这个家族就更了不起了。
他给历史设计了一种制度,一种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官吏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当然就是九品中正制。
制度的设计者叫陈群,他是陈纪的儿子。
经过两代智慧的沉淀,陈群从小就禀赋异常。
他的爷爷陈寔经常摸着他的小脑袋瓜对人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
”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难道德被天下的陈寔不够光大他们陈家的门楣吗?难道陈纪、陈谌兄弟还不值得他们家骄傲吗?陈寔所说的“兴旺吾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步入中央朝廷,参与朝政,设计制度,左右时局。
而这些陈群都做到了。
在曹操时代,和郭嘉、荀彧、贾诩、刘晔一样,陈群是一个优秀的谋士。
他曾做过丞相府东西曹掾。
这个时期,陈群留给历史最重的一笔是劝曹操称帝。
傀儡皇帝汉献帝统治的最后一年,即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给曹操上了份贺表,劝他“应天顺人,早正大位”。
曹操说孙权这小家伙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玩烧烤啊,然后就让群臣针对这份贺表谈一谈看法。
表面上是让群臣谈看法,其实曹操是想看一看他们的立场和态度。
陈群何等聪明,他第一个发言,说:“大王功德巍巍,众望所归,应该顺应天意,早正大位。
”曹操当然想称帝,但是他不敢。
然而,陈群这番话让他很受用。
陈群不但得到曹操的亲睐,而且和曹丕关系也很好,是曹丕的“四友”之一。
曹丕曾说“自从我有了陈群,人缘就特别好”。
等到曹丕代汉建魏,陈群便进爵颖乡侯,被封为尚书令,算是封侯拜相了。
陈群呢?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曹丕密切合作。
陈群认为,自东汉以来,天下的世家大族势力太强大了,大魏政权如果想长治久安,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
怎样才能更好地取得他们的支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天下官吏的选拔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各自的地盘上推荐官吏。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公务员选拔制度。
曹丕觉得很好,就在全国推行了。
你看,陈群厉害吧,他是全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总设计师。
短短七年过后,曹丕死了。
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
陈群和曹真、司马懿一起受遗照成为辅政大臣。
颍川陈氏的家族兴旺到了极点。
但是,此后,陈群开始走下坡路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和魏明帝搞好合作。
魏明帝要厚葬自己不幸夭折的爱女,陈群反对,他说这样劳师动众,不合古制。
魏明帝要大兴宫室,陈群反对,他说这滥用民力,荼毒生灵。
如此这般,渐渐地魏明帝就不怎么喜欢他了。
不合作,就走开
陈群死后,他的儿子陈泰继承了他的爵位。
应该说,陈泰也不错。
陈家从陈寔到陈群,都是文官,玩的都是笔杆子和嘴皮子。
虽然陈群也当过镇军大将军,但他并没有亲自领兵打仗。
陈泰则不然,他以军功起家,耍的是枪杆子,是一名优秀的将军。
他曾和郭淮、邓艾一起在魏国的西线打败过姜维,也曾奉司马昭之命在魏国的东线平定过诸葛诞的叛乱。
当时有人评价陈泰,说要是论渊博通雅,教化天下,陈泰不如他爹,但是若论简约干练,立功立事,陈泰就比他爹强多了。
然而,陈泰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人。
此后,颍川陈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陈泰没有和当权者搞好合作。
陈泰这个人,打仗还行,玩政治却不咋地。
魏明帝死后,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政。
曹爽大权独揽,排斥司马懿。
陈泰虽然从小就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玩的很好,但是,他并不想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
公元249年,司马懿以雷霆手段发动“高平陵之变”,要向曹爽夺权。
在这场政变中,陈泰也和曹爽他们
一块出去了。
听到政变发生的消息后,陈泰选择了倒向司马懿。
他先是作为曹爽的使者入城和司马懿谈判,然后又奉司马懿之命说服曹爽束手就擒。
因此,司马懿还是很器重他的。
虽然如此,陈泰仍然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
此后,他积极请求外放,效力疆场,去和吴国,和蜀国作战。
作为一员将才,他战功卓著。
但是,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篡夺政权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他陷得不深,表现的不够卖力,因此就不被视作心腹。
公元260年,不甘于作傀儡的高贵乡侯曹髦想要奋起一搏,夺取本属于自己的权力,结果却被司马昭的爪牙贾充的手下成济杀死。
陈泰听到皇帝被杀,慌忙来到现场,爬在曹髦的尸体上痛哭。
等到司马昭也赶到现场,看到这一幕后,其心里是何等滋味?
司马昭便问陈泰:“玄伯呀,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办呢?”陈泰愤慨地说道:“唯有杀掉贾充,以谢天下。
”司马昭当然不会杀掉贾充,那可是他的心腹,他的大功臣,便又追问:“其次呢?”陈泰冷冰冰地说:“没有其次。
”
这一番对话,陈泰完全站在了司马昭的对立面上。
司马昭很不爽。
他心里一定会这样想:既然你不支持我,那你就滚蛋吧。
这件事之后,陈泰就郁郁而终了。
有些史料甚至说,陈泰当场就吐血而亡了。
伴随着陈泰之死,颍川陈氏也逐渐衰落了。
虽然他的后人也当了一些官职,但基本上对历史没有什么影响了。
从陈寔到陈泰,颍川陈氏上下四代人,都在政府任职,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这充分说明他们家是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
然而,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族衰落的原因:没有和当权者搞好合作。
陈寔以一个全国道德楷模的身份去参加一个宦官父亲的葬礼,这说明他明白适度地和当权者搞好关系并不是一件坏事。
陈纪和陈谌勤奋好学,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当权者最好的效忠。
陈群前期和当权者达到了最亲密的配合,这使得他个人和家族达到鼎盛,可惜后来屡屡和当权者唱反调,逐渐淡出历史视线。
陈泰本来能够继续推动这个家族向前发展,他有军功,又和司马师兄弟是发小,可惜他却不愿意牵涉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去,没有一心一意地为司马氏服务,最后竟然
站在了司马昭的对立面,让当权者不高兴,那你就别想高兴了。
陈氏家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渐次衰落了。
于是,他们终于没有逃脱太史公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周期律。
由此可见,一个封建大家族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和当权者搞好合作,必须紧跟着当权者的步伐前进,必须得到当权者的支持。
不管这个当权者有没有学识,有没有道德,有没有正义。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只有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