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糖果》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糖果》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分糖果》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部分。
主要让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呈现方式是通过一个小朋友分糖果的故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除法的概念,并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糖果等物品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但是,对于除法的计算方法,他们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老师的引导,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是平均分的表示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设置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
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除法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糖果、纸、笔、黑板。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份糖果,用作操作。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拿出一些糖果,问学生:“如果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你的好朋友,每位好朋友能分到几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
老师展示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话。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糖果要平均分给好朋友,每位好朋友能分到几颗。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糖果来平均分给好朋友。
每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果数。
4.巩固(10分钟)
老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说出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果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平均分。
5.拓展(10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
老师提问:“如果要平均分给更多的好朋友,每位好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让学生用除法来计算。
6.小结(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分的意义,以及除法的计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
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
8.板书(5分钟)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板书出平均分和除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如上所示。
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分糖果的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些问题
都得到了解决。
首先,在呈现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糖果的情境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平
均分的概念认识不清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放慢了教学节奏,让学生充分观察
图片,并用语言描述出图片中的信息。
同时,我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记录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果数,从而加深他们对平均分的理解。
其次,在操练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分组操作时,对于如何平均分糖果存在
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让他们明白平均分就是将糖果总数分成若干等份,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果数就是份数。
同时,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巩固环节,我选取了几组学生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说出每位好朋友分到的糖
果数,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平均分。
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时存在困难,无法清晰地表达出平均分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用简单的话语描述出平均分的含义。
同时,我采取了逐个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除法的计
算方法还不够熟练,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指导和练习机会,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在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分的意义,
以及除法的计算方法。
然而,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后及时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及时进行评估。
因此,我决定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
然而,部分学生对
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存在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布置作业时,给予了具体的示例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在课后及时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并给予了及时的反馈,从而提高他们的作业质量和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
计本节课的作业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力求通过作业的完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和除法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作业内容
(1)用除法计算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写出计算过程:
a.有12颗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
b.有15颗糖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
c.有20颗糖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
(2)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a.小明有24颗糖果,他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好朋友,每位
好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
b.小红有30颗糖果,她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她的6个好朋友,每位
好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
2.作业要求
(1)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注意书写规范,计算准确。
(2)在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思考,可以请教家长或同学。
(3)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3.作业反馈
(1)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反馈。
(2)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定期总结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学
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业内容既涵盖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反馈环节的考虑,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作业内容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2.实践性:作业问题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
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3.思考性:作业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
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层次性:作业问题按照难易程度逐渐递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
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5.灵活性:作业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
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要注重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充分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