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舍我新闻传播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3期 2019年07月Vol.10 No.13 July 2019
113
成舍我(1898—1991),原名成勋,湖南湘乡人。

他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杰出的报业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称之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新闻界和1949年以来台湾新闻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

[1]按照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说法,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冠军级”人物。

他和张季莺、邵飘萍属于同时代的办报人,不仅保持着“创办媒体最多”“从业时间最长”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坐牢就不下20次,报馆被封也有10多次。

当我们回顾成舍我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办报到办学,从大陆到台湾,他始终坚持追求新闻自由、独立办报,主张新闻事业的集团化发展和企业化经营,并且注重新闻教育,主张手脑并用、德智兼修。

这些新闻传播思想随着他事业的步步推进,日趋成熟和坚定,且贯穿他一生新闻事业的始终。

无疑,了解和探析这位“世纪报界泰斗”的新闻传播思想,能为我们后来的新闻工作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启发。

一、成舍我新闻从业历程回顾
从1913年成舍我为《民岩报》撰稿开始,到1988年他仍以91岁高龄在台湾创办《台湾立报》,直至1991年去世,他从事新闻传播事业长达77年之久,此项纪录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仅见,就是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无人企及。

窥其一生,除了庸常的采编、经营等事业外,成舍我还倾心于研究新闻传播事业本身的现状和规律,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并为此还专门在1930年考察了英国和法国的报业现状,这在当时的报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除此之外,其还是一个新闻教育家,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到如今的台湾世新大学,其卓著的新闻教育思想更是对后来影响深远。

(一)“世界、民生、立报”成舍我
1924年4月,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开始了自己的报业老板生涯。

一年后,增刊《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由此便形成了“世界”报系。

由此,他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尝试“报业托拉斯”的“新闻大王”。

1927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北方社会舆论环境甚为险恶,成舍我由此南下至南京,随即创办《民生
报》。

该报发行量最高达到3万份,位列南京各报之首。

1934年9月,《民生报》因得罪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被勒令停刊,成舍我便前往上海,于1935年9月创《立报》。

在报纸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上海,该报的发行量最高曾达到20万份,一度超过《新闻报》和《申报》,创造了中国自发行日报以来的最高纪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的“世界”报系和上海的《立报》先后停刊。

1938年,成舍我在香港复刊《立报》,1944年在重庆复刊《世界日报》。

1945年,他回到北平,复刊《世界日报》《世界晚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舍我迁往宝岛台湾,并在解除报禁后,于1988年以91岁高龄创办《台湾立报》。

此项纪录至今无人能及。

(二)“新闻老兵”成舍我
成舍我不仅办报刊、开公司、办学校,还擅长新闻采访、言论写作、报纸编辑、报馆管理等多重新闻业务工作,是少有的“新闻全才”,其自称为“新闻老兵”。

其在1956年出版的《报学杂著·自序》中提道:“从我十四岁那时做‘职业记者’起,已经过四十年继续不断的工作。

为了工作,虽然每天平均至少要写一千字,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十年总共写了一千四百多万字……”
《先考行状》、《安福与强盗》、《资本主义与中国》、《牛马生活的小学教员》、《广义派与世界和平》、《以科学眼光解刨时局》、《无产阶级政治》(译文)、《车夫》、《大学毕业生的生活问题》等文章,都是其新闻业务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显示出一个新闻老兵卓越的新闻业务能力。

其中的《安福与强盗》一文,痛陈时弊,鞭挞北洋军阀,虽给当时的《益世报》主编招来牢狱之灾,但报纸销量却因此大增。

(三)“新闻理论研究者”成舍我
纵观成舍我一生的新闻事业生涯,除了庸常的采编、报社管理经营等事业外,成舍我还倾心于对新闻传播事业本身的规律和现状的研究,如《中国报纸之将来》《新闻史料述评》《如何使报纸向民间去》等。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其先后在《新闻学研究》(燕京大学)、《报学季刊》、《东方杂志》等理论刊物发表大量新闻学的研究文章,共计60余篇。

这些文章对当时新闻学研究的兴起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舍我新闻传播思想初探
杨建文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北京 100062)
摘 要:20世纪初,成舍我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他一手创办的报纸能够迅速风靡所在城市,影响力辐射全国。

他始终坚持追求新闻自由、独立办报,主张新闻事业的企业化经营和集团化发展,并且注重新闻教育,主张手脑并用、德智兼修。

这些思想随着他事业的步步推进,日趋成熟和坚定,且贯穿其一生新闻事业的始终。

本文旨在对其新闻思想作简要梳理,以对我们未来的新闻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启发。

关键词:成舍我;新闻传播思想;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3-0113-03
114
媒介观察
为了提高自己的办报水平,其为此还专门在1930年考察了英国和法国的报业现状,这在当时的报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先后写成的《世界经济衰弱中之法兰西报业》《巴黎之<无敌晚报>》等研究论文,在当时领风气之先,为国内新闻传媒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

这也为其后来提出“大众化报纸”“新闻精编主义”等思想提供了现实参考和理论依据。

(四)“新闻教育家”成舍我
成舍我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1933年4月8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正式成立。

“原定只取40名,结果报名者达600人”,成舍我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如何使报纸向民间去》的讲话,提出“手脑并用、德智兼修”的校训。

1937年8月10日,因七七事变,北平新闻专科学校被迫停办。

1942年春,成舍我创办“私立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桂林分校”,1944年夏停办。

1956年,“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在台创办,成舍我任校长。

1991年,升格为“世界新闻传播学院”。

1997年8月1日,奉准升格为现在的台湾“世新大学”。

其新闻传播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培养出了一大批新闻传播高级人才。

二、成舍我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办报理念特殊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使我们对成舍我的评价,一直有偏颇之处。

正如张友鸾等人在《世界日报兴衰史》中评价其是报业资本家一样,这种以阶级视域对一个人思想的评价是站不住脚的,也是难以服众的。

作为一个报业大亨,成舍我的新闻传播思想,不仅对当时,就是在我国文化和传媒体制深刻变革的今天来看,亦不乏深刻的启示意义。

纵观成舍我一生的新闻传播思想,其坚持独立办报,强调媒体是“社会公器”,致力于发展“大众化报纸”,倾心于“小型报”,主张新闻事业的集团化发展和企业化经营,以及重视和使用新闻人才,进行新闻传播教育等思想,无不暗合了当下新闻体制转型的主要思想。

所以,我们解析成舍我的这些思想,对当代新闻人仍不乏有益的启示。

(一)强调媒体是“社会公器”,媒体应为公众利益服务
成舍我认为,“新时代的报纸”不是“一派一系”的代言工具,而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公器”,报纸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应以“维护公众利益”为自己的
神圣职责。

[2]
以《世界日报》为例,其先后开辟了《教育周刊》《妇女周刊》《新闻学周刊》等,为不同的群体服务,开我国报纸专版之风。

成舍我在新闻从业生涯中,一直秉承独立办报的思想,他认为报纸“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和“要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这与当时的党派报纸林立,沦为各种政治斗争工具的现状是大相径庭的。

这一办报理念随着其新闻事业的一步一步发展,始终没有摒弃。

在一系列著名的新闻事件中,其都率先独家报道,如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等,都是第一时间发声,并配以评论。

这都充分体现了其“均以增进社会福利为出发点”的办刊思路。

而这些,都是其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报纸大众化”与“大众化报纸”理念
“报纸大众化”是成舍我一生的办报理念与情结,也是他一生的事业追求。

其内涵和特征包括:一是报价上必须“低廉”,要让“劳苦大众”“买得起”每天
必需的“精神食粮”;[3]
二是要普及,发行量要大,要“向民间推广报纸”,要“使报纸向民间去”;三是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且与大多数国民,痛痒相关”;四是在文字表达上,“大众化报纸”必须通俗易懂,文章必须短小精悍,精练、生动、传神、“有
趣”。

[2]
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将成舍我“报纸大众化”的新闻思想归咎于其在1930年对英法报业的考察,认为是从英法引进的。

但笔者以为,这其实是种误读,有偏颇之处。

纵观成舍我的新闻从业经历,其早在1924年创办“世界报系”时,就已经有了这种“报业大众化”的意识。

而后来对英法报业的考察,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验证或补充了他的这种思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舍我“大众化报纸”思想也区别于西方的“大众化报纸”思想。

除了西方大众化报纸廉价、有趣、易读等方面的特征外,在那个内忧外患的特殊年代,其不得不肩负起启发民智、为民代言的责任。

这也是我国当时的文人及报纸无可逃避的历史使命。

但不管怎么说,他的这种大众化报纸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必要也是急切的,更是开创了一种区别于党派报纸和文人报纸的“第三条道路”。

这种报纸大众化的思路和运营理念,对当下“都市报”的发展亦具有参考价值。

(三)提倡精编主义,科学界定“小型报”成舍我精编主义与“小型报”的思想,其实与其“大众化报纸”理念一脉相承,是其具体的操作手段和实践路径。

他认为:“小型报纸……因为篇幅小,便于携带,且甚美观,在公共汽车及旅行中,均较大张的报
纸容易阅读。

妇女等尤特别欢迎。


[2]
在编排方面,成舍我认为,小型报对“新闻的选择,也必须更趋谨严,一切力取‘精编主义’,量减而质增”。

以《立报》为例,成舍我“精编主义”新闻理念在于:一是新闻报道方面,贯彻实行“精编”原则,以
“新闻精”自诩;[4]
二是极为重视办好专刊、副刊以及言论时评版,对专刊、副刊、言论时评版也实行“精编主义”。

曾担任总编辑的储保衡回忆道:“立报因为是一张‘小型报’,篇幅少,但在原则上,它的新闻不但不比大报少,还要比大报多,不但不比大报慢,还要比大报快;国际各大通讯社的稿子全部订购,不准遗漏任何新闻。

因为篇幅少,必须采精简主义,对这一点成社长要求很严格,做编辑的必须把通讯社发的稿子,重新缩写,成社长下令,排字房可拒排油印稿,任何编辑发排的稿子,必须是用手写过的,所以在《立报》做一个编
辑,是相当辛苦的。


[5]
正是在成舍我“大众化报纸”理念和“小型报”及“精编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下,《立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其扩张速度和发行量,让当时的其他报纸望尘莫及。

而纵观我们当下都市报等新闻的发展,
第10卷第13期 2019年07月Vol.10 No.13 July 2019
115
无疑离“精编”还差之千里,与“成舍我”时代相比,只能自惭形秽,任重而道远。

(四)“手脑并用,德智兼修”的新闻教育理念
成舍我不仅以办报闻名,而且还是“以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卓越的新闻教育家”。

[6]与同时代的其他报人相比,创办新闻学校和进行新闻教育,无疑更加彰显出了成舍我的远见卓识。

北平新闻专科学校的学制及课程设置与当时大学新闻科系的教育设计有所不同,其“手脑并用”的教学理念富有更为强烈的实践特点。

最初将其分“初级职业班”“高级职业班”“本科班”3个层次。

“初级职业班”是打造一般新闻事业中的基本社员,即印刷工人(一半时间联系排字、铸字、制版等,一半时间讲授中国文、外国文、自然科学大纲、新闻学、社会学大纲等,学制两年);“高级职业班”,以训练外勤记者、助理编辑,及事务方面、发行广告、会计等职业为目的(一面有实习工作,一面也有讲授);“本科班”则是造就主笔、总编辑,及事业方面的指(领)导人才(专注于政治、经济、法律和若干社会科学,其程度完全相当于一个法科大学)。

作为毕生对新闻事业有着执着追求的办报人,成舍我兴办新闻学校的想法源自他对当时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现状的不满,欲通过创办新闻学校来培养一批“健全的新闻人才”,一方面,有为自己日益扩展的报纸事业培养人才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实现他“改革中国新闻事业”的理想愿景。

根据个人经历和报馆需要,成舍我认为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办的首要目的是给予学员“品德和新闻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培养“健全的新闻人才”,这正是“改革中国新闻事业”的第一步。

“手脑并用,德智兼修”的新闻理念,即使在当下的新闻教育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其新闻教育和办报一样,贯穿他的一生。

而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方法等,更值得我们今天的新闻教育借鉴。

(五)构想建立报业托拉斯,报业集团化运作理念
1930年春天,成舍我在旅欧期间,参观了英国和法国报界,并先后发表了《在伦敦所见——英国报界之新活动》和《英法报纸之比较——我所见之巴黎各报》两篇新闻学术论文。

受此启发,回国后成舍我设想成立“中国新闻总公司”,拟设总部于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分别创办一份日报,以组成一个规模庞大并兼具影响力的报业集团。

这与社会公众对成舍我“报业大众化”思想的误读一样,其实这种重视商业经营的意识,并非从旅欧考察后才发端,而是早在成立“世界报系”时,就初具模型了。

只是在旅欧考察后,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这种判断。

在去欧洲考察之前,他说:“今后经营新闻事业无论其主张与立场如何,必将由各个奋斗而趋于互助合作,大规模新闻事业不难实现。

”[7]
1945年4月,成舍我创办“中国新闻总公司”的梦想终于成真,他担任总经理兼报社社长,同时创办第一家下属报业 ——重庆《世界日报》,并拟定在全国范围
内创办报业集团的详细计划,准备战后将报业中心迁往南京,并分别在全国主要城市办起10家大报,且都以《世界日报》命名。

华北地区以北平《世界日报》为基础,华东以上海《立报》为基础,南京以原来的《民生报》为基础,华南广州另起护灶,西北的兰州、西安以及华中的武汉也都在计划之列,至于西南,则以重庆《世界日报》为基础。

此外,成舍我还打算在昆明拓展业务,除了创办这些大报外,还计划筹办一个新闻研究中心和一家专用通讯社,定期出版新闻刊物和新闻画报,并大力发展其他附属产业。

可见,相比现在的报业集团化运作,成舍我当时的构想已经远超现在。

其不仅构想报业本身的发展,还将通讯社和新闻研究中心也纳入了自己的考量范围,尤其是后者,在当下的传媒集团发展中,更是难能可贵。

如今,除了南方报业集团和新华社等大型传媒集团有研究所或研究院外,其他媒体并不是特别在意其作用。

无疑,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遗憾的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成舍我报业托拉斯的乌托邦之梦最终破灭,但他这种企业化管理,兼具“文人办报”和“企业家办报”的思想却已永存,并会持续不断地给我们后人以更多的启迪。

三、结语
抛却意识形态等问题,成舍我的新闻传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其新闻帝国的繁荣,也使得他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

即使他的一些想法还有待商榷,但我们不得不考量到历史的局限性。

从当时社会的客观角度来看,他的思想已经超前,也很有“先见之明”。

从他对报纸是“社会公器”的界定,到“报纸大众化”的办报思路,再到“小型报”“精编主义”和“手脑并用,德智兼修”的新闻教育思想,以及报纸商业集团化的运作理念等,在当时提出已经难能可贵。

这些都是今天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凤.试论成舍我的新闻思想及其新闻实践[J].
国际新闻界,2010(08):122.
[2]成舍我.中国报纸之将来[A]. 1932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研究》演讲及论文集,转载于:李磊.报人
成舍我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08.[3]成舍我.我们的宣言[N].立报,1935-09-20(1).[4]包笑天.新闻精[N].立报(副刊《花果山》),1935-09-22(3).
[5]马之骕.新闻界三老兵[M].台湾:经世书局,1986:229.
[6]方汉奇.一代报人成舍我[A].新闻史的奇情壮彩[M].
华文出版社,2000:251.
[7]成舍我.成舍我编年纪略[A].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新闻研究所.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94.
作者简介:杨建文(1969—),女,甘肃人,本科,中级职称,编辑,研究方向:新闻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