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

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

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

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

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

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

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

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

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

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

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

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

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

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

”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

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

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

孔子解释,“义者,宜也”。

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

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

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

他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

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宋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

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

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

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

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

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

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

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

B.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

C.侠的形象出“史”入“文”,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

D.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

B.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

C.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

D.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

B.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C.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

D.“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

参考答案:
(1)C
(2)D (3)B
(1)C C项是人们喜欢侠的表现,题干中的要求是“人们喜欢侠的原因”,故选;C.(2)D 此项对应的原文为“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心理基础”应是“百姓的希望”.
(3)B 以偏概全,原文为“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不仅仅是因为“汉景帝”.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

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

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

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

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

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

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

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

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

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

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

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

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6.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说“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

请问,“人和苇结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17.阅读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8分)
⑴“正草因为有骨性,更多用来铺房、填房碱”一句有何作用?
答:。

⑵作者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答:。

18.联系全文看。

白洋淀人民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品质的?(4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与《荷花淀》相比,题材相同,风格一致,都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

B.文章先描绘了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然后转入叙事写人,以物衬人,自然合
理。

C.文中的苇,作为作者歌颂立意的寓托物和行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地位显赫,可以说处处皆苇,处处皆人。

D.本文之所以感人,关键是感情炽热至真,尤其是文章结尾段,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白洋淀人民的赞颂之情。

E.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一方面有利于表现普通民众的朴实品质,另一方面也使文中“短兵相接”的场面真实、可信。

参考答案:
16.(5分)①白洋淀人依靠苇生活;苇是人的养育者,又是人形影相随的好朋友。

②苇的性质与自洋淀人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密不可分。

17.(8分)⑴既交代了苇的一种用途,又为下文赞扬自洋淀人民的英雄气概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⑵这句话明为写苇,实则写人。

在采蒲台发生的雄壮举,最具有苇的“骨性”,
最能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可贵品质。

18.(4分)①热爱家乡,仇恨敌人,机智勇敢,坚定刚强。

②运用白描手法。

先写“无声”的动作,后写响亮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先从“面”上写集体的行动,后从“点”上写“四十多岁的人”的壮举,使得人物精神品质互相补充。

19.(4分)C、E 解析:A项“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调”
不当;B项文中没有描绘“苇的茂盛”“苇塘的浩荡”;D项“含蓄而深沉”不当。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

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

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

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

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

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

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

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

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

”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

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

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

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

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
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

”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

《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

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

(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

(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

(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

(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 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 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 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②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③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23、根据①②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1分)
24、结合①②的文字,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三问三不知”的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23、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


24、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是对孔子的治学精神的继承。

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B.于嗟女兮于嗟:感叹词。

“于”通“吁”
C.女也不爽不爽:指不爽快
D.靡室劳矣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参考答案: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3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

”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弊,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军大恐,曰:“
为之奈何?”子贡曰:“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了、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移其兵欲以伐鲁故:故意
B.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报:报答
C.王置齐而伐越置:安置
D.必以其兵临晋临:逼近
10.下列各组句予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之伐鲁过矣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而以教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C.君因以兵迎之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D.乃使子贡之越乃有二十八骑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六组,全部体现子贡“利口巧辞”的一组是( )
①夫鲁,难伐之国②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③吾兵业已加鲁
矣④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⑤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⑥杀夫差
而戮其相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稗。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予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5分)
参考答案:
9.D 10.B 11.C 12.A
13 (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2)如果保存越过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去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
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是宋代词人刘克庄的《念奴娇·老逢初度》这首词,根据所学诗词常识,结合本词内容意思,
请将所给词句恰当地填到空缺处。

麒麟阁上酒徒无几瞎堂顶相彭聃安在不袖青蛇
自骑鲸去后更折当门齿
吾师淇澳君子盘回翁翁年纪定无人物如此
老逢初度,小儿女、①________。

屈指先贤,彷佛似,当日申公归邸。

跛子形骸,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追忆太白知章,⑥________,⑦________。

恶客相寻,道先生、清晓中酲慵起。

⑧________,不
骑黄鹤,混迹红尘里。

⑨________,⑩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盘问翁翁年纪(2). ②瞎堂顶相(3). ③更折当门齿(4). ④麒
麟阁上(5). ⑤定无人物如此(6). ⑥自骑鲸去后(7). ⑦酒徒无几 (8).
⑧不袖青蛇(9). ⑨彭聘安在(10). ⑩吾师淇澳君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综合表达能力,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
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

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
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
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

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
运用的的当等。

此题主要是要注意是诗词文句的填写复位能力,考生要注意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准确把握填写内容和所给内容的联系,例如本题第一处,“小儿女”做的是“盘问翁翁年纪”前后衔
接紧密。

“跛子形骸”下两句是介绍人物肖像。

再如第八出后文“不骑黄鹤”,前面就应该是“不袖
青蛇”,句式的统一。

总之,只要认真把握诗词内容,结合所给的词句,注意前后句的文意的严密,
即能很好的作答本题。

8. 下面是王维的一首六言绝句《田园乐》,请运用所给的词语,填写出后三句。

采菱渡头风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父人家日斜桃花源里策杖林西杏树坛边
参考答案:
(1). 策杖村西日斜 (2). 杏树坛边渔父 (3). 桃花源里人家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有关常识。

解答此类题目,可根据诗歌内容以及绝句或律诗的押韵、对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